APP下载

我国地质勘查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7-07-01黄贤营王春芳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勘查单位

■ 黄贤营/王春芳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我国地质勘查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黄贤营/王春芳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我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连续4年降低,其中社会资金降低明显,财政资金更加聚焦在基础性、公益性勘查项目。社会资金对未来勘查市场投资信心不足,地勘单位收入预期降低,未来勘查投入有进一步下降趋势,地勘经济短期内将继续保持低迷。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发展理念推动下,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等非传统地质勘查工作成为地质勘查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地勘产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为稳固我国地勘市场,推动地勘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地勘领域,把握新形势,落实新战略,推行绿色勘查理念,带动地勘产业转型升级。

地勘经济;发展潜力;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跟踪我国地勘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地勘经济走势,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地勘行业形势分析课题组在2016年12月开展了“地勘行业发展形势”问卷调查,通过现场及网络的形式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2份。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结合部分地勘行业统计数据,研究得出:当前,我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滑,社会资金减少更为明显,地质勘查工作重点正发生转变,地勘队伍也出现结构性过剩,境外勘查信心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促进地勘经济稳定发展、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建议。

1 我国地勘经济发展现状

(1)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继续降低。在国民经济发展增速“换档减速”背景下,当前矿业经济持续回暖压力大,我国地质勘查市场经历10年快速发展之后,自2012年底开始转向下滑[1]。截至目前,地勘经济在“倒退档”中连续“挂了”4年(参见图1)。调查显示,只有6.5%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在2016年地质勘查收入有所增长,14.8%的表示地勘收入稳定,78.7%的表示地勘收入下降,其中42%的单位2016年地质勘查收入下降20%左右及以上。受地质勘查成果处置率低,部分基金项目资金池下降,企业融资困难,投资预期不强等因素影响,2016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远低于2009年的水平,并且在未来1-2年内,地勘投入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图1 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变化趋势(2006—2016年)

(2)社会勘查资金大幅减少。考虑到当前矿业市场行情并未发生明显好转,地质勘查市场投资意愿下降,预期2016年社会资金在非油气地质勘查总投入中的比重下滑至40%(参见图2)。结合2016年上半年地勘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加上当前财政资金投向更加聚焦在基础性项目,预期2016年全年矿产勘查类项目投入占非油气勘查投入的比重在65%左右,比最高时期减少29个百分点。

图2 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结构变化(2006—2016年)

(3)矿业市场和财政资金投入成为影响地勘经济的两大主因。调查显示,由于矿产品的供需形势直接影响上游的勘查业投资力度,矿业市场变化成为影响我国地勘经济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各类影响因素中比重达27%。受矿产品价格疲软和矿业形势影响,社会资金持续观望,地方政府对矿业的投资热情降低,财政资金投入成为了影响地勘行业发展的第二大因素,影响比重达22%。当前,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地勘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转型契机,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比重为13%。其他影响地勘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市场竞争秩序、人才队伍结构等等,见图3。

图3 影响地勘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比重分布

(4)地勘队伍人员出现结构性过剩。在2015年的调查中,地质勘查人员比较合理的规模应控制在15万人左右,而当前已达24万人,超出38%,我国地质勘查队伍的规模已达到饱和-过饱和状态。2016年12月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30%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地勘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明显偏多,27%的被调查者认为后勤服务人员过剩,19%的被调查者认为初级技术人员过剩,9%的被调查者认为技术工人过剩,只有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高级技术人员过剩。受宏观经济增速减缓、结构调整等影响,50%的国有地勘单位多种经营产业效益不高,出现非地勘产业的人员过剩现象。从地勘一线职工收入来看,只有32%的地勘一线人员2016年收入与2015年持平或增长5%;68%的不同程度降低,其中23%的地勘一线人员2016年收入同比减少20%以上。

图4 2017年地勘单位收入预期

2 地勘经济趋势分析

(1)地质勘查投入预期2017年将继续走低。“十二五”时期,全国地勘单位总收入由2011年的2143亿元减少到2015年的1624亿元[1],年均减少6.7%。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由2011年的807亿元减少到2015年的688亿元,年均减少3.9%。预期2016年地勘单位收入延续下行趋势,2017年大多数地勘单位收入将不同程度减少。调查预期显示:只有5.5%的地勘单位2017年地勘收入同比增长5%及以上;17.0%的地勘单位2017年地勘收入与2016年持平;而77.5%的地勘单位2017年地勘收入将不同程度的下降(图4),其中降幅达20%以上的地勘单位占所有被调查者的37.0%。地勘单位在2017年预期收入普遍降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宏观经济、矿业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二是地勘事业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活动与当前深化改革的方向相背离;三是地勘单位数量走高、队伍规模过大造成地勘行业各类主体竞争激烈、运行效率偏低。

图5 地勘行业不同领域发展潜力排列

(2)地质勘查发展潜力最佳的为非传统地质勘查领域。在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过程中,地质勘查工作已经由传统的地质找矿逐步延伸到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3-6],地质勘查行业形成了目前的“大地质”格局。在矿业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地质勘查工作的重点在悄然发生转移。调查显示:在未来地勘工作重点发展的领域中,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和灾害地质将成为最有潜力的3个领域(图5),在269项投票数中分别为62票、48票和43票,占比分别为23%、18%和16%;传统的地质信息服务、矿产勘查、地质调查与理论研究等得票数分别为22、14和11,占比分别为8.2%、5.2%和4.1%。

(3)地勘工作“走出去”机遇面临较大挑战。全球地质勘查活动在经历了2012—2015年的连续低迷之后[7],受矿产品价格短期回升影响,2016年全球勘查市场出现一定的回暖迹象。但是,国内地质勘查主体对于“走出去”在境外开展地质工作的信心并不高。调查显示:对于地勘单位未来在境外开展工作的机遇与信心,只有22%的被调查者表示信心较大,26%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52%的被调查者表示困难(见图6)。在矿业市场前景、国外政治环境、国外投资环境、风险配套资金、单位自身经营实力等5大因素中,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地勘工作成功“走出去”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外的投资环境,比如投资融资、矿业管理政策、勘查成本等,其影响比重为26.8%;其次是矿产品价格、供需形势等矿业市场前景,影响比重为23.8%;地勘单位自身经营实力的影响比重为19.5%;境外风险勘查配套资金和国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比重分别为15.3%、14.6%。

图6 地勘单位“走出去”信心调查

3 促进地勘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切实引领社会资本投入。地勘经济的持续下滑并非一种常态,而是短暂的结构性调整。矿产资源需求总量大,地质勘查工作领域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应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功能,地方财政可设立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增加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入,提高地质勘查程度,降低勘查风险,引领社会资本投入。严格落实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取消矿业权价款,将矿产资源补偿费适当并入资源税,通过降低社会勘查企业负担,激发地勘市场活力。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矿业权占用费用等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以合理的财政资金投入带动地勘项目的运行,保障地勘队伍稳定。

(2)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地勘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战略”“能源发展战略”“‘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等重大战略,其中蕴含多层次的地质工作。地质工作应围绕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工作布局,加快海上油气资源、可燃冰等资源调查,重点勘查陆上地热资源、页岩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增强3000米深部钻探技术研究,广泛开展土壤地质调查与监测工作。地勘单位应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密围绕经济发展需求,在晶质石墨、锂矿、三稀金属等战略新兴矿产领域加大勘查力度,构建陆海统筹、东西并重、油气并举、大宗矿产与战略新兴矿产并进的地勘产业发展新格局。

(3)推行绿色勘查理念,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成为永久的话题。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上升到新的高度,地质勘查工作将受到更为严格的制度约束,商业性矿产勘查应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严格遵守生态红线。全面推行绿色勘查,建立和完善绿色勘查相关规范和标准,最大限度减少勘查工作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影响。对于地勘工作来说绿色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巨大的机遇,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等在地勘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地勘单位在战略定位、生产布局中应当提前谋划,用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指导地勘事业规范化发展。

(4)准确把握国际矿业形势,统筹布局境外地质勘查工作。充分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围绕国内紧缺矿种、新兴战略产业矿种,在比较分析国外投资环境的基础上,谨慎布局境外地质勘查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经济、技术、法规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加快推进资源外交战略,构建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矿产勘查单位了解全球矿产资源分布、开发和利用境外矿产资源等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境外勘查投资与作业信心。境外地质勘查工作可采用股权合作的投资模式,发挥我国地勘技术与人才优势,结合矿业市场需求,重点投资在风险低、见效快的矿区,率先在局部勘查中取得突破,谋求进一步的勘查空间。

[1]马腾,张万益,姚晓峰,等.2015地质勘查进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23-26.

[2]彭齐鸣.新常态下,地质勘查产业形势分析[N].中国建材报,2016-05-18(04).

[3]彭齐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勘查产业发展前景[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1):7-11.

[4]刘艾瑛.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调整升级势在必行[N].中国矿业报,2016-05-12(01).

[5]马腾.全国地质勘查仍将延续下行态势[N].中国矿业报,2016-05-28(09).

[6]张晏.矿产勘查回暖前做好供给侧改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09-26(02).

[7]周平,杨宗喜,唐金荣,等.2015年全球矿业形势分析与2016年展望[J].中国矿业,2016(2):1-6.

The Situation We Face in Our Efforts to Promote the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HUANG Xianying, WANG Chunfang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The situations we face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are as follows: the funding for nonoil and ga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has been reduced for four years in succession, in which the social capital is signi f cantly reduced, and more f nancial fund is focused on fundamental and public exploration projects. In addition, social capital holders have low con f dence that they will succeed in futur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market; the anticipated income that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hope to achieve w ill be reduced, the fund for exploration will tend to further decline in the future. All of this would be l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continue to slide in a short time. However,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both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a new ap proach to development, non-tradi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work such as environmental geology, agricultural geology, hazard geology, and urban geology has become the f eld with most potential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At present,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market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 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step up f nancial investment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and encourage social capital to enter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reas. We also should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green exploration and dri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situation and new strategy.

geological prospec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potent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407.1;F062.1

A

1672-6995(2017)06-0066-04

2016-12-22;

2017-01-1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跟踪和评估技术支撑”(DD20160099)

黄贤营(1986—),男,山东省 城县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形势、政策与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勘查单位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