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回血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观察
2017-07-01蒲巧云
蒲巧云
(四川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血透室,四川 成都 611130)
不同回血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观察
蒲巧云
(四川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血透室,四川 成都 611130)
目的分析不同回血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38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38例患者共发生2550例次内瘘穿刺回血状况,随机将3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回血前内瘘穿刺针拔除回血,研究组患者接受回血后内瘘穿刺针拔除回血,将两组患者针刺伤状况、皮下血肿、穿刺处渗血等纳入到对比讨论中。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44%(6/1370),显著低于对照组3.56%(42/1180)(P<0.05)。结论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回血后内瘘穿刺针拔除回血方式更加安全可靠,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血液透析;回血方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首选透析通道,而透析过程中穿刺点按压的规范性、穿刺针拔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确保内瘘安全,降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1]。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拔出内瘘穿刺针可以在回血前,亦可在回血后。回血前为传统的操作方式,而回血后是近年来改进的回血方式[2]。传统的操作方式需要用生理盐水连接回血,对穿刺点按压、按压位置和力度要求均较高,极易发生皮下血肿及内瘘渗血等并发症[3]。因此本研究以38例血液透析患者,拟分析不同回血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38例血液透析患者,38例患者共发生2550例次内瘘穿刺回血状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7例,年龄27~80岁,平均年龄(51.79±5.83)岁;回血共1180次,男性615次,女性565次。研究组21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50.16±6.02)岁;回血共1370次,男性750次,女性620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回血前行内瘘穿刺针拔除回血。血液透析结束后,根据回血进行操作,血泵暂停使用;采用安尔碘对生理盐水瓶口和穿刺点进行消毒,使用创口贴贴合;内瘘穿刺针拔除后,将按压棉球发给患者或者家属,连接生理盐水与拨出的穿刺针;开启血泵,待回血完毕后,包扎穿刺点,去除穿刺针,透析结束。
研究组:回血后行内瘘穿刺针拔除回血。血液透析结束后,根据回血进行操作,血泵暂停使用;穿刺点消毒和创口处理同对照组;夹闭血路管动脉引血端开关夹子及内瘘穿刺针,分离动脉血路管和内瘘穿刺针,通过注射器针头连接断开的血路管与生理盐水瓶;抽取5 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内瘘穿刺针,血液注入血管,夹闭内瘘穿刺针;开启血泵,回血操作结束后,拔除穿刺针,止血包扎,透析结束。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针刺伤状况、皮下血肿、穿刺点渗血及患者按压手指肌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差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并发生发生率[n(%)]
2 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0.44%(6/1370)显著低于对照组3.56%(42/1180)(P<0.05),见表1。
3 讨 论
回血是否充分、皮下血肿、内瘘针眼渗血、针刺伤等问题一直是血液透析的常见安全问题,且一直广受关注[4],其中内瘘相关并发症对下次血液透析的效果有直接影响;针刺伤使护士暴露于被感染的风险中;回血不足会导致患者血液流失,进而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率[5]。而不同的回血方式对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显著。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0.44%(6/1370)显著低于对照组3.56%(42/1180)。分析其原因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回血方式,操作较难且要求较多,一方面回血前需拔除内瘘的穿刺针,同时需要患者配合以按住针眼,且内瘘的按压要求颇为严格,压迫力度以不会出血并且可以触碰到血管震颤和搏动为宜,过轻容易导致出血,皮下血肿;压迫力度过重则会导致内瘘闭塞[6]。由于患者缺乏经验及对力度的精确把握,故时常导致出血,皮下血肿,甚至于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护士在操作时需要一手将棉球交给患者,一手持针,与患者交互时,容易发生较多意外情况,诸如棉球滑落、针眼渗血等意外。最后透析完成时,患者需用力按压针眼,进而会增加按压手指肌肉痉挛的发生风险,且对于病情危重、年老体弱、失明患者按压针眼时需要多名护士协助,浪费人力[7]。研究组使用改进后的回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在回血完成后一起拔除穿刺针,操作简单,可单人独立完成,因此可避免了上述问题,具有传统回血方式所不具有的优良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1] 刘晓辉,单岩,时秋英,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因素[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8(6):810-813.
[2] 张朝梅,黄竹君,刘金凤,等.改良回血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1):2526-2528.
[3] 曹玲英,刘燕华.血液透析时不同回血方法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4(9):2051.
[4] 陈亚萍.血液透析室的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24(6):823-824.
[5] 刘静.30例不同回血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9):113.
[6] 程凤莲.不同回血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4):90.
[7] 郑辉瑜,詹丹虹,林丽君.改良密闭式回血法在内瘘高压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6,37(6):1524-1525.
R459.5
B
1671-8194(2017)15-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