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部王宜堂
2017-07-01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喻 丹 伊 航
好干部王宜堂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喻 丹 伊 航
他心中有责,心系发展;他心中有民,一片赤忱;他心中有镜,公正无私。他是组织认可、群众放心的好干部王宜堂。
他生前默默无闻,身后追忆,也很难寻到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留给人们的,都是一桩桩近乎家常的小事。
他是发展的开路人
九仓是仁怀最偏远的镇,三涨水是九仓最偏远的村。村子距离仁怀市区60多公里,地处仁怀与毕节交界,山高谷深。多年来,恶劣的交通环境严重制约了三涨水村的发展。
三涨水村有口井,每日水涨三次,村庄因此得名。因为出行困难、产业不兴,三涨水村民的荷包,一直都“涨”不起来。
横岔组有条泥巴路,路不长,也就3公里,多年来修修补补,天晴风吹一场灰、天雨难行一身泥,村民啧有烦言却无可奈何。是王宜堂找到挂帮部门,要项目要资金,争取到6万元。6万元只够买材料,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我们这样偏远的地方,路修不好,莫非要一辈子穷下去?”
白天,运水泥、拉钢钎;晚间,排工期、催款项。王宜堂带领群众没黑没白地干,没缺过一个工,没多打一个盹。
路修好了!
摩托车进来了,面包车进来了,小轿车也进来了,群众出行方便了,“车开到家门口,抬脚上车就能赶场去!”
修路、清理沟渠、养牛、养鱼、种核桃,只要是能发展,只要对群众有利,王宜堂就跑在最前面,自己带头干,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2017年5月10日,贵州省委追授王宜堂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图为王宜堂(左一)生前在工作中。(三涨水村供图)
从2005年开始担任村治安调解员以来,王宜堂先后被村民们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主任。去年,又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11年间,三涨水村村干部换了几茬,王宜堂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村干部待遇高吗?
妻子曾德萍说:“当村干部11年,我就没得他的钱用过,反而是他时不时到我这里拿钱。”
王宜堂是村里困难户家的常客。
杨光海爱人得了白血病,王宜堂经常去探望,不是带营养品就是捎上一二百元现金,还发动网上捐款,为杨光海家筹集了8000多元善款。候保华患有肺结核,三个女儿又在上学,王宜堂把他家的事情挂心上,帮助申请危房改造,鼓励他家养猪养牛、种植高粱,候保华家二女儿考上大学,王宜堂每学期都要给孩子掏上四五百元的生活费。
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哪里够四处拉扯?为省钱,王宜堂把香烟换成旱烟,脚上常年一双解放鞋。为了维持家用,曾德萍常年养猪养牛,还租种了10亩高粱。大儿子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
王宜堂时常接济困难群众的事,曾德萍也是在他去世后才得知的。
走进王宜堂家,房屋是20多年前他父亲修建的,电视机是15年前买的,两张旧长椅,一个烤火炉,环顾四周,实在找不着一样值钱家当。
“ 一切为民者 则民向往之”。三涨水村便民服务中心进门第一个座位就是王宜堂的办公桌,4个月过去了,他的岗位牌依然端放在那,同事们将他的桌面收拾得一尘不染,仿佛他还会穿着那件深蓝色的旧西装每天准时出现在这里,为大家办事,从未离去。(三涨水村供图)
醒目的是,斑驳的墙壁上,写满了村民收入、脱贫任务。
一张2011年的日历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手机号,那是村民的号码。
2017年2月14日,也就是王宜堂倒下的前一天,他在工作笔记上写下:2016,红粱。种植、核桃、养牛场、鱼塘;2017年,1.种植核桃:玉娥寨、新房子组;2.茶叶1000亩;3.中药材种植;4.钩藤400亩……
这是他担任村干部11年来写下的最后一页笔记,也是他对三涨水村发展最深切的期望。
他是公正无私的当家人
三涨水村是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在这样的地方当村干部,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矛盾,稍不留意就有偏袒之嫌。
没人说过王宜堂的不是,他是群众心里“信得过”的干部。
照明组村民组长任希明因为家里孩子考上大学,经济紧张,找到王宜堂希望解决低保,王宜堂不答应。
“我当了20多年村民组长,解决个低保都不行?钱是国家的,又不是你的!”
“低保只能给吃饭都困难的群众,你家的情况我了解,你自己算算,是不是这个标准?如果孩子上学有困难,我拿工资支持你。你吃低保,群众咋看你咋看我?低保不能给你。” 王宜堂耐心解释,任希明被说服了。
上级为三涨水村下达了临时救济任务,需要王宜堂签字上报,他看看名单,一笔勾掉其中两户人家,“这两家人的情况我了解,不符合救济条件,还是我亲戚,我不同意。”
村里挖鱼塘养鱼,要占用十多家农户的田地,镇上干部要求农户到现场确认面积。听说是王宜堂主持测量,村民就说不去了,“宜堂在嘛,我们就不去了,他量多少就是多少,我们信得过。”
信得过,这就是群众心中的王宜堂。
2017年2月15日,王宜堂接到电话,遵义一家医院要到村里开展白内障义诊,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免费体检。
放下电话,王宜堂挨家挨户通知。
下午4时,他来到长沟组的王照义家。
长沟是三涨水村最偏的一个组,走过长沟组,另一头是金沙县岩孔镇青风村,连接两个村组的道路,正是王宜堂带领大伙儿修建的。
从王照义家出来,王宜堂身子晃了几下,王照义忙喊他歇一下,王宜堂说没事,还有好几家人要走。王照义刚转身,就听王宜堂喊:“三公,我站不起来了,快来扶我。”
握着王照义的手,王宜堂说:“我头痛得厉害,万一我不行了,你把我身上这些钱转交给王奇江,我经常坐他的摩托车,还欠他的钱。”
一语成谶。
由于突发脑溢血,经过几天的抢救,王宜堂还是离开了他最牵挂的三涨水。
王宜堂走了,走得匆忙,倒在了他曾经挥洒汗水、寄托了无限希望的出村公路上,倒在了他11年来坚定不移地奔走的脱贫攻坚道路上。
春去夏来,三涨水村脱贫攻坚的热情,高涨如村头一日三涨的井水:旧房风貌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入户水泥路加快建设,1200亩中药材基地开始土地测量,1000亩茶叶基地合作社正在摸底,鱼塘扩建紧锣密鼓,核桃基地里,果实悄悄爬上了枝头……
常常穿着深蓝色旧式西装的王宜堂,却是人们再也等不到的一道身影。(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