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技能
2017-06-30杨绪龙
杨绪龙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四中)
摘 要: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提升教学技能的过程。高中物理逻辑性很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准备,广泛涉猎。从集体备课、评课以及文化学习等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相长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技能;备课;评课
《礼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的是通过学习和教学,学生和教师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不足及时弥补就能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但是现在的教学实践和研讨中,我们一般都在强调“学生”这个核心,忽略了教师这个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一线的实施者,要想真正落实和贯彻新课改精神,就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并且还要能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鉴于此,下面我就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说一下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一、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一种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高中物理相对抽象,学生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我们想不到的问题,通过集体备课不但能共同分享可能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学习别人经典的解决方案,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针对某一节课、某一知识点,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设置教学比较合理。
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节课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我们掉以轻心,则很有可能在课堂上选取不太合适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我们要提前进行集体备课,这样便于发挥教研组每个人的特长,从而选出最高效的教学方案。具体操作中,要先由主备课人提出备课目标: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与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然后各位老师先说出自己本节课教学时遇到的问题:(1)李老师提出,为了让学生获取形象认知,我们一般让他们进行实验模拟,许多实验组得出“力的合成”示意图并不是平行四边形。大家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模拟和系统地讨论,然后总结出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数据误差、作图误差、系统误差。这样一来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2)王老师提出,为了让课堂更形象、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在学生实验后,结合多媒体,让大家观看比较严谨的实验过程……这样在教研组内,大家都把遇到的问题和想到的解决方案呈现出来,集合团队智慧,群策群力,能有效丰富每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技能,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二、集体评课
《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的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相互交流,这样才能共享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客观地说,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教师实践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会出现一些漏洞,集体评课就是为了规避教学过程中的错误和漏洞。当然,集体评课的基础是集体听课,具体操作中,教研组内可以轮流听课,听课过程中做好笔记,以备下来评课、交流时用。
如,我们听李老师讲“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时,李老师结合实验,采用类比的手段,再结合生活实践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同学们进行形象认知,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激活与发散。大家听课后,做出对这节课的评价:(1)本节课用实验和形象类比的方式为同学们提供了形象的认知和广阔的思考空间。(2)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李老师适时巡回指导,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生本原则。(3)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同学们融入感很高……除此之外,大家还提出两条针对性的建议:(1)实验环节,如果提供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一下,课堂操作起来将会减少错误出现的概率,节约课堂时间。(2)囿于时间限制,本节课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实验,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固然好,但是思考、讨论的时间就显得太少了。
通过这样集体听课评课,很容易发现每个人授课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学习他人的长处,为自己快速成长奠定基础。
总的来说,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学习、交流和弥补,积极成长的过程。当前科技日新月异,新课改也强调物理教学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所以,物理教师不能抱残守缺,要时刻注意课改的走向,及时通过集体备课和评课来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学习进行完善和弥补。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觉得自己教书多年,有丰富的经验就骄傲自满,除了虚心和大家一起备课、评课学习之外,还要积极通过网络、培训来给自己充电,只有怀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才能保障自己的知识随着课改精神更新换代,让每节课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都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朱美健.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进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J].中学物理教學参考,2007(8).
[2]徐文慧.浅谈高中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J].新课程(中学),2008(9).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