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
2017-06-30康俊萍
康俊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
摘 要:中国的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文化气息与艺术魅力,将从它的音乐特点、文学特点、美学特点三方面进行浅显的分析,以便探究其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诗词;歌曲;文化艺术
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大众化的小众音乐艺术——文人艺术。这类歌曲的创作者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文人墨客创作的诗词音乐用今天的思维来考量那应该是相当有品位的。说其大众化,是因为其中很多经典曲目被广为传唱;说其小众化,是因为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者是古代文人,属于社会上层人士,是精英文化。处于我国农业社会的文人文化是孤独的文化,是自娱自乐的文化,是文人墨客感怀抒情的寄托,仅仅是自己的娱乐,音乐不是拿来与人分享的。
我国古代文人崇尚礼乐,并将礼乐形成“礼乐制”这种社会文化制度。“礼不下庶人”使得音乐只能在上流士大夫社会中流传。虽如此却觉得从事音乐者为下九流之辈,所以导致我国的诗词艺术歌曲缺乏记谱而大量失传,口口相传虽保留了一部分精华,却也让我们看不到了其原始的艺术容颜。
诗词艺术歌曲与历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蕴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广泛地使用绵延起伏的旋律,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音乐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音乐特点
1.线性思维
中国有句古语“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秦朝统一中国,“主统一,反分裂”的思想开始了为期两千年的封建王权统治。大一统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观念,帝王成为天子,天之子是唯一的。这样的思想影响着历代中国文人,在文化上独尊儒术。反映到音乐文化上,呈现出来的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宫为君为主。儒家的中庸思想,求“和”的思想使得音乐旋律优美柔和、曲迥婉转,节奏沉稳庄重,乐句颇具韵味,为独特的东方单线条旋律。
2.声曲相融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在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曲调则是根据声调的平仄而产生。古代文人在吟诵诗词的过程中,根据声调的“平、上、去、入”产生出一个音调,这就达到了曲调与声调的统一,即协调统一了诗的声韵美与音韵美。
3.以曲填词
因曲谱失传而为古代诗词配以其他古代曲谱,甚至借用了西方曲谱,在配调时根据诗文的特点对所选曲调做适当的调整与改动,这样的配调在孔子为《诗经》“弦歌之”的时候就已开始。汉代乐府也有采诗入乐的工作。
“五卅”运动时期,杨荫浏将岳飞《满江红》的歌词配以元代萨都剌《满江红》的曲调,夏一峰将李白的《关山月》配以古琴家王鲁宾所传琴曲《关山月》。配以其他古谱的做法还是比较容易引起共鸣,毕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利用外来曲调配中国诗词的作品。李叔同曾将李白《清平调》与《行路难》配以美国的《罗萨·李》,还将《涉江》配以英国民歌《安德森,我的爱人》,只在曲调上做一点小的改动。配以西洋曲谱其实是很新潮的做法,包括现在流行的不少新民乐,如“女子十二乐坊”之类,融合国乐的主旋律与西方流行音乐的节奏和伴奏织体。
4.民族化创作方式
创作者依据自己的理解为古代诗词重新谱曲,对于所选诗词少数创作者作了文字上的翻译或调适,多数则直接使用原词谱曲创作。《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从孔子开始至今,一代代人在以其诗词为歌词创作新曲。唐王维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当时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诗,可惜原有曲调并未流传下来,因此出现了后来的《阳关三叠》《渭城曲》等诸多不同的演唱版本。作曲家融合古代歌曲、琴曲、戏曲、民歌、说唱、民乐的特色元素,为中国古代歌诗文辞谱写民族特色与古典意味浓郁的曲调。作品在编曲方面主要采用民族乐器伴奏,演唱者也主要采用民族唱法,用以显现中国古代歌诗艺术所特有的民族风韵。代表如王立平创作的《红楼梦》诗词组曲、石夫的《长相知》等。
二、文学特点
1.诗乐一体
诗词艺术歌曲是指以名诗名词为歌词,将古代诗歌与现代音乐巧妙結合的声乐艺术体裁。在诗词艺术歌曲中,作为歌词的“诗”往往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具有优美的意境。而作为现代音乐的曲,往往是将“词”与“曲”,或者说是“诗”与“乐”的融为一体,这样水乳交融使诗词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民歌、歌剧咏叹调等声乐体裁之外的一种艺术精品。中国古代诗文的精粹必然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又深深烙着各自中华文化的印迹,使其与国内外其他形式的歌曲,呈现出风格上的微观差异。
中国古代诗词,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从其诞生以来就与音乐相生相伴、密不可分,“可歌”和“入韵”是“诗”最显著的表征。从四言的《诗经》到杂言的乐府;从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到长短句的宋词、散曲;几乎各类古代诗歌都能在古诗词歌曲中找到踪迹。
在我国古代《诗经》中有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国风。《诗经》中曾以“十五国风”为歌,汉乐府更是典型的歌诗。雅声,楚声,秦声则以声为划分角度。唐诗中也有不少的诗乐相和的诗歌,如,李白的《清平调》,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到了宋朝,词在艺术领域中占有了至高的地位,而词更是一种可歌的诗,李清照在《词论》中以“可歌”为基本着眼点强调了音律的重要性。及至宋元时期的南北曲,更是以散曲的形式呈现。在整个诗歌的历史发展中,诗与乐两者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彼此刺激,共同繁荣。音乐使诗词更富有音律性、节奏性。而诗词又从文字、句式、语调、体式等诸多方面影响着音乐旋律、节奏和曲式的发展。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言志,诗缘情,缘情言志是诗歌的重要表现特征。诗人是敏感的,诗人是有情的,诗歌用模糊朦胧的意境传达了丰富的、含蓄的情感,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限制,内容往往含蓄内敛。另一方面,诗歌以内在的情感为言说对象,是诗人情感的宣泄过程。古代文人墨客他们“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他们述说着离愁别绪,表达着真情挚爱,感慨着个人际遇,展示着磊落胸怀。这些内容使诗歌的情感内涵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风貌。而在这个过程中,诗歌越来越具有明显的音乐化特征,诗乐一体的形式使音乐的情感直接流露功能叠加到诗歌中,使诗歌的创作过程更利于诗人情感的宣泄。
3.合辙押韵
古诗词是韵律化的文字,诗词异音相从、同声相应、长短相间、奇偶相寻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律”直接影响音乐的旋律走向和节奏处理。字的“平仄”和字的音高走向与音乐旋律走向呼应,而“平仄”的格式和“押韵规律”、句法划分则是形成富有自由和弹性的韵律性节奏的依据。“平仄”和“声韵”是歌唱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演习部》中所论“调平仄,别阴阳,学歌之首务也。”
三、美学特点
古代中国独尊儒术,以孔子为圣人。而这位中国文人的精神文化领袖却也是屡屡受到从政的挫折,总是被“敬而不用”。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后的历代文人步其后尘。秦统一以后的中国进入漫长的封建专权统治时期,文人希望通过习文从政,而先贤也指出修齐治平的要求,使得文人在满腹诗书的同时,还胸怀着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社会责任感极强的历代文人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在“出世”“入世”的情绪上反复纠结。思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中国文人屡屡受挫,在其兼济天下的宏伟理想和远大抱负破灭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厌世心理及对人生、社会、存在怀疑的心态。于是,他们转而去“回到自然”,去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淡生活。其中不少人转而超脱出世,在恬淡幽静的生活中体会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古代没落失意的文人由入世而出世,在琴歌中宣泄情感,逐渐成为文人雅士抒情言志、修身养性、自得其乐的一种艺术。其作用都不是为了娱乐别人,教化别人,而是为了吟心养性,聊以自娱。于是,在音乐上呈现出一种以“简”为美的风格,其“简”不是简单,而是“简韵”,即以朴实的简洁的音乐手法寄托思绪,意趣,而不用繁复的音乐表现手法来演奏。正如古人所说:“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
1.凝练简达
简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美学特征,这在许多古代诗词艺术歌曲中都有充分体现。封建社会中的文人要达意却不愿被社会被政治打扰,因而,其意为简意,点到即止,表达非常含蓄,进而体现为情的“淡化”,追求意境与弦外之音。从有关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文人音乐特别强调“以得意为主”。要“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溪山琴况》中所讲的意境,正是意统帅下的情、理、形、神的统一。
琴歌“简淡”的风格犹如参禅,要有像和尚修道那样的静坐功夫。经过岁月磨炼,才会产生悟性,无所不通。“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明代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强调:“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认为具有静、远、淡、逸的品格才能“臻于大雅”。他要求“丽从古淡出”“从清静中发为美音”,赞美孤高岑寂的情趣,追求淡雅、飘逸的风格,主张“使听之者,娱乐之心不知何去”,要求演奏者修身养性,使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翳”。徐上瀛的音乐审美观正是以儒家传统的“中和”审美观为基础,同时吸收、融合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淡泊”之精神。
2.虚实相间
文人创作的诗词艺术歌曲仅以古琴伴奏,古琴的制作,以桐木与樟木胶合,使之构成一个大的共鸣音箱。面板较厚,面板本身就是指板,出音孔开在底板上,谓之“金石之声”。声音清雅,古人称之为“雅琴”。古琴音量较小,那细微幽静的琴声,用于伴奏,最能映衬出琴歌之“淡”。古琴没有码或品,而有徽。其琴弦在弹拨乐器中较长,拨弹一声,波动时间久,宜于缓缓奏立。这一切恰恰能深刻表现文人的深厚情怀。其简淡的意蕴之下是澎湃的激情,如同对待不争气的孩子的母亲,打骂不是目的,盼其争气成才才是目的。从这个处处可见功利的花花大千世界里退避到另外一个更为阔大、浩瀚,然而却宁静又和谐,空明又无恼,且悠远无尽,千秋永在的自然界中,进而达至忘我的道境、静境、虚境,以取得人生的自由和永恒,这与当时社会的封建统治形成鲜明对比。
3.以诗词而言心境
诗词艺术歌曲是文人音乐的杰出代表作品,以“中和”为核心思想。歌词意境高远、格调高雅、寓意深刻、文学价值很高的诗词,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底蕴。曲调优美细腻,音乐的节拍节奏虽不可考,但文人作诗那么注重韵脚,显然节奏节拍也与词的语言韵律密不可分。其乐曲音调、词的格律与词韵相互协和。“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中国古诗词大都具有审美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中国文人吟诗作词不只是消遣娱乐,而是借助诗词抒发各种情感。中國古诗词往往含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深刻的道德、政治寓意。在中国古代,“诗乐舞”本是一体,古诗词通常都是可以吟唱的,近现代作曲家则以另一种形式把古诗词又唱了出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者,也是常常借助古诗词内容来表达曲作者或家国之痛、或离乱之愁、或相思之苦,借古喻今,表现对国家命运、现实生活的关注。这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曲作者与古诗人、词人在情感表达上产生了共鸣,是古与今的对话。
总之,中国的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的艺术魅力及其价值值得所有音乐工作者去研究,去挖掘,并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使它的艺术生命永远蓬勃。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01.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