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历史学科主题式教学机制和方法的探究
2017-06-30丁玲
丁玲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各种媒体资源平台迅速发展,历史学科主题式教学如鱼得水。研究其操作的机制和方法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自主性和深刻性。本文试图从历史事实的梳理、历史教学主题的寻找和确立、论证等方面展开探索性阐述。
关键词:新环境;历史学科主题式教学;机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22-1
“主题式”即指围绕某一个特定的话题、问题或者某个侧面,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并作为突破口,打开历史研究的智慧之门;“新环境下”即指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学术成果,并整合学科教材资源,建立历史学科主题教学资源库,为历史研究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和论据支撑。
历史学科主题式教学的机制是什么呢?实践中有哪些方法呢?
一、实现从历史事实到历史智慧的升华
历史的教学就是带领学生从客观的历史事实中汲取人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升华为历史智慧。单从教材而论,师生占据的历史事实毕竟是冰山一角,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尽可能地占据更充分的资源。新环境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哪些形式的现代信息技术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共建教学主题?哪些技术策略的应用能提高师生共建教学主题的效率?也就是说,我们应当考虑现代技术对于这一过程的体验究竟如何发挥它的实际功能。
“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章节,教材所给我们的是一组材料,但是,我们必须借助教材中的倾向性解读提示生发开来,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大的历史智慧。然而,师生要获取更多的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源,并且查阅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关资源之后,师生才能获取足够的事实,水到渠成地生成诸多的历史智慧。主题式教学就是首先要完成基于历史事实的占有工作,这是整个教学机制的基础性环节。
基于高中学生实际的学习现状,最适合的方法就是师生分工、共同合作。教师可以提出方向性指导,学生据此分工合作。比如按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进行搜索,再形成材料提纲,最后提交班内交流、分享。最重要的是,师生在搜索资料的整个环节始终要有历史智慧意识,为形成有价值的主题做潜在的寻觅和思考,为下一个环节的推进做出铺垫。
二、捕捉梳理历史关键
师生充分占有历史事实的同时,务必带着研究的眼光审视这些材料,以捕捉梳理历史认知,形成基于整个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关键转折性观点,而这样的观点便是生成教学主题的源泉。
不管是散见于互联网的零散资源,还是专门的历史研究网站或者学习平台,几乎都存在着共同点,即历史认知与历史事实的骨肉相连,师生需要善于辨識,从中剥离出历史观点,提炼出适切的历史主题。三次工业革命的形成、表现、意义及消极的影响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共同的问题,以统摄整个的学习,比如技术性变革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个话题便可以一以贯之地统领对三次工业革命的研究,即形成了历史关键,升华为教学的主题,深化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能够从中抽象出高级的历史智慧,有咨于治国安邦。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性资源更有利于寻找历史关键。比如知网、图书馆网站等都可以查阅到需要的结论性历史研究成果,这毫无疑问地为师生提供足够的参考。可见,借助强大的媒体资源,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平台,寻找历史关键是主题式教学就近的最为关键的行动。
三、拓展延伸,寻求历史观点的立足点
历史主题一旦确立之后,反过来,师生就应当一起努力为既定的历史主题定点寻求立足点、支撑点,提供典型的历史事实依据。这样的行动区别于寻求历史主题的过程,它是一种证明和被证明的互动,体现的是逻辑上的演绎思维,而寻求历史主题则是一种发现,体现的是逻辑上的归纳思维。按照历史主题反过来重新筛选、组合和运用历史材料其目的性更强,更能够搜索到更多的相关资源。这时教师不仅仅是“教”,而是带领并和学生一起在更大层面的研究性学习。“教师不是简单的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而应当是深入历史当中去,以历史教材为依托,建构课程内容,以便让学生回到历史当中去,去理解过去的人和事,回答‘历史何以至此的历史性问答,弥补因时间造成的‘文化距离。”[1]基于历史主题的教学便是一种建构式行为。
比如笔者曾经在教授《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节时这样设计了教学主题,即电气时代加速中国近代落伍,围绕这个主题,笔者带领学生解决了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气时代?
2.电气时代对于西方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近代中国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影响?
4.近代中国落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5.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发展有什么不同?
这些问题能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帮助学生辨识主题的适切性,深入研究历史。师生通过定向、定量搜索材料,一方面固化了教学主题,深化了认知,一方面在共同的研究中实现师生平等的分享历史智慧,将课堂活动不断地推向历史的纵深之处。
毋庸讳言,“目前,整个教育信息化下的价值观开始向学习型社会靠拢,……开展不同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已经成为势在必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要基于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2]一旦这样的局面形成,新环境下的历史学科主题式教学将被推高至学习的高原地带,我们应当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夏辉辉.围绕素养立意的历史课堂建构[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12).
[2]马仲基等.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