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观美术馆的N条参观指南(文尾有福利)

2017-06-30

国际博物馆 2017年7期
关键词:探索者专业人士艾迪

踏进美术馆,人人所期待的都是一场不虚此行的经历。

但常常会发现,从作品晃悠到作品,每件艺术品停留个十秒二十秒之后,别人兴趣盎然,自己却疲惫不堪?在博物馆面对,也同样如此。

阿兰·德波顿说:“我们与艺术的相遇,并不总像预想中那般美好。”不仅如此,甚至,还可能会陷入各种对于看展览的偏见里去——

对这些,一位来自荷兰的资深艺术顾问约翰·艾迪玛,或许能给出一些有趣的建议。

他的建议很实际,诸如:如何区分艺术的好坏?如何欣赏肖像画?如何让导览物超所值?画框如何影响艺术效果?每一条建议,文字不多,但幽默的笔触却让人觉得被一语道破了天机。这,能给去美术馆的人多一些视角,多一些创意,也多一些勇气。

不妨摘录一节,给大家静静地阅读——

為什么要去美术馆?

是为了获取获取知识,还是单纯出于兴趣?

是因为曾经来过,还是已经有所设想——你去美术馆时,绝对不是脑中空空的。

学者约翰·福尔克认为,所有有这些潜在动机都会对你在美术馆的所做、所思、所感产生深刻影响,也使美术馆之行变得极为私人化。在采访过数百人之后,福尔克把美术馆观众分为5类,分别代表5种不同的参观目的。

辅助者 FACILITATOR

如果你的美术馆之行,主要是为了某个你在乎的人,那么你可能是一位辅助者。对方可能是你的伴侣、朋友或来访亲戚,你希望为他们提供一段难忘的社交体验。因此,你的主要目的倒不在于看展,而是希望多陪陪他们,和他们多多交流,抑或共享美食。

寻觅者 EXPERIENCE SEEKER

你是不是来之前心中已经有“必看作品”? 或是冲着你的某位偶像艺术家而来的?如果的确如此,那么你可能是一位寻觅者。你可能已经默默准备好了一份待办清单,到美术馆就只需按图索骥,逐项确认。那么,记得一定要多拍点照片,好好享受这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

充电者 RECHARGER

如果你是个充电者,那你来这里是为了恢复元气——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对你而言,美术馆是个让你“远离一切”、恢复活力的地方。你的参观甚至都可以算作精神之旅。所以最好是在人少安静的时候来,这样就可以好好感受一下美术馆的氛围和幽静,以及那种隐遁世外的感觉了。

探索者 EXPLORER

如果你不是特意来看某个展览,而是为了满足更宽泛的求知欲,那你可能是个探索者。 你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人,习惯寻找适合自己 的东西,所以要避免人潮汹涌的展览或者有讲解员的队伍,因为这些对你来说太有限制性了。 不过,记得一定要读读标签上的解说词,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学到更多。

专业人士 PROFESSIONAL

艺术家、教育工作者、专业研究员或其他艺术界专家,这些都是福尔克认为的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应该不太可能读这本书,即使在读,也不会把书中这些参观指南放在心上,对你而言也没什么必要,因为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美术馆里找到自己所需。

你或许没怎么考虑过你去美术馆参观的动机。所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说不定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看法。以上5种福尔克所归纳的参观动机,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能帮你量身定制最合适的参观策略。这些类型中总有一款适合你。所以,试着深入了解一下自己,问问自己,你是哪一种类型的观众?弄清楚这点之后,应该相应的采取哪些行动?这是属于你自己的致胜秘诀。

如果有兴趣,那么读一读它——

《如何参观美术馆:资深艺术顾问给艺术爱好者的32条参观指南》

作者:[荷]约翰·艾迪玛(Johan Idema)

翻译:李鹏程

出版:未读·艺术家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读完之后,再去努力刷馆吧!

福利分割线

如果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可以转发本条,并在留言谈谈您对“去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参观”的建议。入选精选留言的朋友,将有机会获得本公众号与“未读图书”送出的这本《如何参观美术馆》。快来参加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索者专业人士艾迪
不语似无愁
生命的药方
论余华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实现价值销售的相关因素浅析
专业人士过失侵权责任论
台湾文学的“探索者”与“革命者”
艾迪的困惑
看你往哪跑
伊朗成功试射卫星运载火箭
惊情假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