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本概念与原理,提高地理解题能力
2017-06-30董彦萍
董彦萍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中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与记忆是形成地理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高考解题能力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地理概念 ; 地理原理 ;表述; 分析 ;解题能力
2014、2015、2016连续三年参与了高考阅卷工作,我省采用的是新课标二卷,在评卷工作中更加深入地体会了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和给分标准,因此也有了一些感悟。高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其中在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表现的问题很突出。
一、问题表现
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的基础,地理学科中有一些概念因为在考试中不被直接考查,因此常常被学生忽视而失去了得分机会。
2016年36题(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此题得分极低,很多考生不知道河流生态作用具體指的是什么,河流自然产生的“河道弯曲和河道分汊” 与人类“裁弯取直、整治河道”的差别,这种差别对河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则无从答起。“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从这段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要从河道自然弯曲与分汊具有的特点、河流湿地本身具有的生态功能来回答,于是河流的自然状态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这一原理成为制约学生答题的一道障碍。
2014新课标二中37题(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答案为“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围绕着“气温低”这一要点从两方面阐述:一年中冬季气温低,一天中夏季的夜晚气温低,其中在第二个采分点的“气温日较差大”可以替换成“昼夜温差大”,得3分,阅卷指导组特意强调 “早晚温差大”一定不给分,口语中的习惯说法不符合学科用语,因此3分的答案就被这五个字决定了得失。
有些概念,学生理解模糊、望文生义,常常造成对概念的曲解。如地质作用中的“风化”,很多学生认为是在风力作用下的一种破坏作用,这样就造成了概念内涵的缩小;还有像“下垫面和地球表面”、“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等压线与等压面”、“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等等。
二、教学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记忆,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的生成过程
在高三最后阶段的复习中,有些学生在大量的练习和模考时感觉很多试题综合性强,与基础知识疏远,因此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事实上我们把高考试题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每一道题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落点。2014年3~5题组,直接考查了地理空间定位、地球运动,10~11题组考查了影响气候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2015年4~5题组的天气、6~8题组的经济活动和区时计算;2016年9~11题组关于河流径流量、河床变化、水闸功能等等,可以看出难度不大,但对基础知识要求高,并成为制约学生成绩高低的分水岭。
2.鼓励学生关注时事,体会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2015高考新课标卷36题(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这组题是通过高铁走出国门的这一时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在答卷时无法联想环境因素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若说起非洲地区自然特征倒能说得头头是道,很显然这违背了“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标要求的宗旨,并且在应试中也出现了问题。第(4)题中不少学生竟然想不出高铁应该和哪些工业部门有关,我相信这个问题如果问到一位没有接受地理学科专门教育,但有一定阅历的人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3.指导学生养成重视材料、仔细审题的习惯
考试大纲中对学生有四方面要求,第一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高考阅卷中专家组都会对试题答案进行严谨的扩展和补充,补充的答案中有一些是来自材料内容,另一部分来自于日常教学内容。如2014年36题(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在扩展答案中的一项就是直接来自于材料中“沼泽的吸附作用”;此外在选择题中也能体现这一特点。通常试题中让学生感觉与基础知识相对疏离的那部分内容,答案往往就在材料中。
4.培养学生严谨思考、准确表述的能力
学生过这一关难度很大,很多时候是头脑中明白是怎样一回事儿,但是表述不清,或者不会运用学科术语,造成叙述或条理不清啰里啰嗦、或无话可说草草了事、或绕来绕去缺失关键词,这种思维和表述能力需要慢慢养成。
首先分析问题时思维要严谨,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明确,如前面提到的2014年36(2)答案中有“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强调一定要写清流经的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因为“高原”的特点是顶部平坦,而“中西伯利亚高原”则起伏较大,若不明确这两个概念内涵上的不同,只是强调“高原”则难以推出地形坡度大、水流急这一结论,可见在这一点上对概念内涵的区别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明确了这些就不至于答题时不知所云。
其次就是在组织答案时头脑中有提纲,理清答题要点。在批阅试卷中看到一些学生答题思路狭窄,常就某一个点展开,结果只能有一点采分,甚至前后重复叙述。同时写到卷面上的答案要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关键词体现学科术语,且不能出现错字,像外力作用的“冲击”写成“冲积”,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反,答题无效。
学生的考试不是临时的发挥,而是多年学习成果的一种呈现,一个优秀考生养成是在平时教与学的一点一滴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考生要做到知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弱点,知与不知的知识点,知彼——清楚高考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内容与能力,怎样的思维和心理素质,才可以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示,考入理想大学。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董艳.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王道俊, 2009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15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