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医患分离

2017-06-30朱菊香

建筑建材装饰 2017年5期

朱菊香

摘要:本文阐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医院建筑变化及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给建筑设计带来较大的挑战。从“生理-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影响,分析了医院建筑设计对医患双方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文章在全面阐述医患分离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就功能分化拓展、流线架构、空间复合等方面分析其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今后相关实践及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院建筑设计;医患分离;门诊空间体系架构

中图分类号:TU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7)05-64-02

前言

现阶段,随着国内经济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及卫生保健意识不断提升,这就给医疗保健及医疗环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理想的医院建筑设计能充分满足医患双方生理、心理及社会上的需求,从而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康复环境。近年来,医患分离设计理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重视在切实保障“以患者为中心”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医护人员的需求。

1医患分离理念概述

当前,医疗环境的安全性一直影响着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尤其是SARS疫情爆发、频频发生的袭医事件更是凸显出当前医院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作为新兴设计理念的医患分离应运而生,并被赋予全新寓意。首先,就医患角度来说。医患分离能充分凸显出医患平等的思想,可有效实现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双维关怀。此外,医患分离还能帮助医患形成良好的关系,对其多重需求进行满足,且高度重视医患需求的差异性。其次,就空间体系来说。医患分离可有效实现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分区、分流管理,便于充分结合多方环境因索,构建舒适、友好、安全、高效的医疗环境。最后,就适应范围来说。医患分离不仅可用于传染病区或传染病医院,还能适用于综合医院的住院、门诊等建筑设计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且实用性强。

2功能分化拓展

医院建筑内部功能较为复杂,包括众多功能部分。在以往整体理疗理念下,医院门诊内部功能更为复杂化。而在医患分离理念下,可对此进行重新划分与布置,使其充分满足医患双方需求。这些基本变化包括:首先,细化公共非诊疗功能,使之更加丰富、精细,充分体现医患人文关怀。其次,医辅空间功能人性化。重视设置休息交流空間,满足医护人员交流沟通、释放压力的需求,并保证其休憩空间的舒适性、独立性。最后,医辅功能分布多点化。将以往医生集中布置的建筑结构改变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点状层级分散布置,便于医护人员进行会诊、交流、休息.及时缓解压力。

3流线双维架构

门诊区域的整体及每个诊疗单元双体系流线模式是医患分离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能有效实现医患流线在单元及整体上的分离,从而对医患互相干扰进行控制,在提升医疗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3.1整体架构

该流线模式整体架构特点包括以下几种:首先,双向分离交通体系。最大特点为引入医生专用的水平、垂直交通系统。其横向水平交通系统与若干独立门诊单元连接,而垂直交通系统可实现水平交通在竖向上的串联,从而构建医生专用交通体系,实现医患分离。其次.双维街巷层级关系。以门诊主街、医用辅街为“街”,作为主要交通干道,与各部功能空间相连:以医生巷、患者巷为“巷”,作为门诊末端交通体系.是某一特定区域的内部交通。患者巷相连于门诊街.医生巷相连于医用街,形成高效、明确、安全、有规则的医患流线。

3.2单元架构

诊疗单元流线组织在医患分离建筑设计理念下也会出现相应变化,其流线组织模式包括以下几种(见图1):首先.“T+T”流线模式。强调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流线分流为一级分流,即两者能经由各自街区,到达各科室,常见的例子有北京朝阳医院门诊楼。其次,“T+U”流线模式。强调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流线分流为二级分流,即分离门诊街与医用街,并将其作平行布置,促使患者与医生经由街进行一次分流。并分离医生巷与患者巷,将其作平行布置,且联通各自街区。中间为患者巷,两侧为医生巷。常见的例子有绥化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流线组织。再次,“U+T”流线模式。强调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流线分流为二级分流,即分离门诊街与医用街,并将其作平行布置,使患者与医生可经由街进行一次分流。分离医生巷与患者巷,并将其作平行布置,联通各自街区。中间为医生巷,两侧为患者巷。常见的例子有上海瑞金医院门诊部流线组织。最后,“E+E”流线模式。强调患者与医生流线为三级分流,即分离医生街与医用街,并将其作平行布置,患者及医生经由街进行一次分流。分离医生巷与患者巷,并将其作平行布置,将下一级小巷布置在巷下面,更获得更为清晰的科室内部分流,降低分流分散密度。常见例子有泉州医院门诊部流线组织。

4空间多元复合

医患分离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除根据不同医疗功能需要进行分区设置外,还重视尽可能分开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活动区域。强调在医生专属区域内,为其提供良好的功能及精神场所,一方面具有能简短讨论及商议患者病情的空间,另一方面,为医护人员提供用做短时休息放松的独立空间。

4.1空间单元结构

在诊查空间单元架构中引入分区理念.根据各自不同的服务对象、空间性质及关系等,有效组织与连接各功能块,促使门诊街经由候诊过渡空间,连通各诊室单元。独立设置医生区域与通道,并连通诊室,促使患者与医生在诊室空间交汇。并重视人性化设置医生空间,为其提供必要的交流、休息等空间,强调环境的舒适性、领域性。明确空间层级关系,使其与医患行为规律相符,构成理想空间意象。

4.2空间整体架构

医患分离设计理念的引入,也促使综合医院门诊空间整体组织形式出现变化。就空间构成而言,可以看做是就主体线性规划设计与其发散方向上重复组合各单元。能促使双体系医患流线更为清晰,实现医用空间患者所用空间的舒适化、领域化。但是,考虑到多数医院建筑设计存在用地紧张的问题,加上板式应用具有一定市场,这就需要在基本依赖人工照明及全空调板块式的空间内,做好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分区分流设计,使功能分区明确,医患互不干扰,动静分离恰当,达到使用舒适要求。

5结语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应用医患分离设计理念是切实可行的,能充分体现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双维关怀,实现医疗环境的安全化、有效化、舒适化、整体化、便捷化,应大力推广医患分离空间体系建筑设计模式,创造现代新型医疗空间,为广大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