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与智力丝绸之路建设
2017-06-30王韬钦
摘 要: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关涉现实直接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对外展示,文章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探讨智力丝绸之路建设,分析了文化传播在智力丝绸之路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化传播 智力丝绸之路 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从研究来看,多集中在具体产业如新闻、传媒和娱乐等方面,也有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研究的,大都从经济角度特别是引导大众文化消费的角度来强调的,尽管从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文化渗透的背后都伴随着经济利益的角逐。习近平22日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强调“着力深化人才培养合作,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如何去理解这种合作战略机制,如何以此为契机加强文化传播是值得深思的。
一、文化传播在智力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价值定位
从政府的视角来看,文化传播的功能在于带动产业和贸易,多省的战略目标规定得十分具体,如某省指出“力争到2017年,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3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这体现了中央关于“智力丝绸之路”的部分精神,但并不是全部,中央提出此举的意图旨在透露出中国在文化互通、文明互鉴上的诚意,从而促进沿线国家和人民之间心灵相通,提升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包容性,以文化思维打造“智力丝绸之路,以此带动其他多方面的合作。地方关于这一行动定义为“目标”,而中央则将其定义为“工具”,不得不说二者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不可否认,许多省份是文化强省,在新媒体、广告、新闻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地位,在文化强省的征途中,文化作为产业的确拉动了经济的总体发展,但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不兼容现象。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输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渗透,互动交流的成分少,这将使智力丝绸之路建设背离初衷。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为什么能够兴盛,为什么能够持续800年左右的繁荣,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文明的交融不可或缺,而这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是目标性的任务载体。
文化传播是智力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两者有共通之处,但也不能完全等同,比如文化传播强调的是价值观的输出与互动,而智力丝绸之路除了价值观输出还有科学技术的输入,并且相对于不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单方面输出更多,互动则较少。智力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传播,文化往往是最先输出的内容。
二、文化传播在智力丝绸之路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丝路精神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通过共商、共建、共享,让合作的成果惠及各方,其精髓就是开放和交流,而这种理念是各方都必须具有的,文化传播在智力丝绸之路建设中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塑造国家对外形象。国家形象是外部世界对一国综合实力的整体认知,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一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其中文化是最迅速能够让外界了解和接受的,近年来印度凭借一系列优秀电影作品获得世界各国对其价值观的认同,也改变了其贫穷落后的一貫形象,文化带给了印度更多的凝聚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入驻印度。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利用文化传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战略机遇期,应当高度重视文化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在文化传播方面不能一味以盈利的终极目标,要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加工并加以输出,这种性质更类似公共产品,即使亏本也应当由政府加大投入。
二是成为不同价值观之间的调和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背景十分复杂,宗教信仰和国内传统文化往往大相径庭,特别是19世纪以来,大部分国家的政治制度也走向了更大的差异化。如何增进理解和包容,应当溯本求源,把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掘出来,找出各国在古丝绸之路文化中的文化共同点,通过开放合作共建形成新丝路文化精神,这样在商贸过程中就不难在法律、政治等冲突问题上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解决问题。任何一种国际间政治、经济组织的建立都需要共同的价值认知和文化基础,尽管国家利益在许多时候也显得十分重要。如欧盟的成立就建立在“新政治文化”基础上,这种文化即“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之间再也不能发生战争”,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让欧洲各国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并通过欧盟这种组织实现了稳定和和平,这也是为什么欧盟不能让日本加入的原因了。
三、通过文化传播搞好智力丝绸之路建设的思路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研究、凝聚共识,让“一带一路”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建设智力丝绸之路,要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要通过文化的通融,接受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和现实关切,找到利益契合点,才能让各国都真正参与进来。要用平等和自愿的思想,认识到文化传播不等于文化渗透和占领,要相信世界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
要把智力丝绸之路建设放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视野里来把握。要弘扬中华包容并蓄的传统文化,把智力丝绸之路建设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愿景下来思考。“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古圣先贤的价值追求,也给我们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了智慧滋养。我们既要输出我们的价值观,多推广那些能够为中国传统精神代言的文化作品,同时也要虚怀若谷的欣赏来自外部世界的文化作品。要把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和中外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要把智力丝绸之路建设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舞台上来谋划。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消散,部分国家经济保护主义抬头,分立、独立思潮涌动,个别国家甚至退出欧盟。我国则应致力于经济全球化发展,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输出,带头实现开放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思潮要求在科学技术方面打破国家界限,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就曾把美国政府针对所谓的“智力外流”问题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进行过批评。从长期来看,国家之间的科研互动并不会使一国丧失相对优势,而是会放大这种优势。因此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思潮下,智力丝绸之路建设的前提应该是价值观的演变。
作者简介:王韬钦,男,汉族,湖南长沙人,1982年6月出生,经济管理学博士;任职于湖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