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2017-06-30赵梓含

中文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总结转化学困生

赵梓含

摘 要: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出了针对这些学困生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对策 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粗略的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同时也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困生制定了一些有效地对策:

一、家庭环境影响型

家庭是影响学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有的时候老师们总看到的是孩子们不认真学习,总责怪是孩子做的不够好,其实当我们深入了解班上学生们的背景时,我们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一些毛病都在反射出家庭的教育。

针对以上的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意识到家庭教育是改变学困的关键,教育学生从改变家长开始,如果抓住了家长这个契机,就会做到事倍功半。以往每学期我们都会召开两类家长会,第一类是普通模式的家长会,大部分的家长都反应不错,和学校进行了交流,也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第二类是专门针对学困的那些孩子召开的一次家长会,这些家长每次一提到自己孩子的学习都会难以启齿,通常这类家长经常不会受到老师们的关注,而且因为自己孩子的学习不好常常抬不起头,也不愿意与老师在孩子教育方面交流太多。可是通过这种单独的家长会模式,老师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是肯定和表扬,树立孩子信心的同时,也要让家长们意识到学习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我们做教师的要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挖掘他们的潜能。渐渐地,通过这种家长会的模式,有小部分的“学困生”家长已经开始愿意和我们交流自己孩子学习上的困难,并且和我们共同制定改善学困的办法。

二、基础薄弱型

有些“学困生”学习欲望很高,态度也很端正,可是学习成绩一直赶不上来,通过考试和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基础知识几乎为零,

针对这种基础知识薄弱的“学困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在备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有专门培养这些学困生的对策,有梯度的设计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自信心的目的。例如涉及到字词和拼音以及简单的标段问题时,尽可能的以那些学困生为主,即使他们不愿意举手回答也要经常提问他们,哪怕他们只是说的沾了点边都要让全班同学表扬他,如这类型的一个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对自己没有信心,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可是有天上课当老师提问他时,他回答正确了。也许对于这样的回答我們平时忽略了评价,或者只是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评价一下,可是当我们用上“孩子今天你真棒,这么难读的字你都能读的如此正确,真厉害!同学们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希望他能天天进步!”看似很普通的话语可是用在那些平时得不到老师赞扬的孩子身上确实很见效。除了亲切而又带着赞扬意味的评价语外,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们更多的是“补困”。公立的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人数都会很多,要做到“补困”光靠老师一个人实在很难实现,这时候就需要“一帮一”的学习模式,让学习优异的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同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是很有效的。利用课间时间让学习好的学生为学困生当“小老师”, 这样既调动了学习优异的学生表达的欲望又帮助了那些基础薄弱的孩子,何乐而不为?

三、天生反应较慢型

造成反应慢的因素很多,也许是由于自身身体引起的。针对这种特殊的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一定要有十足的耐心,因为只要坐在自己的班上就是自己的学生,就有义务让他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记得读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时,我才慢慢的意识到如果把每个孩子都视为自己的孩子,那么你肯定能倾注所有的耐心和爱心,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次爱抚、一句话都能在这样的孩子心中激起涟漪。这个孩子哪怕只是进步了一点点都要及时的给予肯定,这类型的孩子我们也碰到过许多,其中一个孩子令我们记忆犹新,她是个天生弱视的女孩子,双眼视力只有0.2,胆子又小,由于眼睛的影响她很少与人交流,写字的速度也很慢,在我们细心的观察中发现她读课文时尽管语速过慢可是声音很洪亮,我们就这样在细节上及时捕捉到她的优点并加以表扬,很快的她爱上了阅读。每次为了读熟一篇课文,愿意付出比别的孩子多十倍的努力,考试成绩也提高了不少。降低要求,布置那些较为简单作业让这类孩子完成。只要长期的给予这类孩子更多地关注,把老师的耐心、恒心、爱心全都倾注与他们,我想,即使孩子的反应慢点,他们也是愿意跟着老师一起使劲。

四、学习态度不端正型

这种“学困生”属于那种干脆不把学习当回事的孩子,一谈学习立马变得无精打采,除学习以外的事情一律干的很好。

对于那些由于消极情绪困扰而无法专心学习的学生,要想办法调节其情绪,激发这类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是改变这类孩子的关键所在,不要布置重复的作业给这类孩子,诸如抄写课文的作业对这类孩子是坚决避讳的,爱上学习,在教学设计中下大功夫,如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在作业中可以让他们为理解的课文配画,编排表演等,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尽可能的把语文课上的生动,不要预设太多的要求,更不要对这类孩子提出太高的标准,慢慢来,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学生除了调动外还要严厉些,及时告诉他们自身存在的弱点,想办法帮助他们培养坚强意志。通过这些方法,慢慢地一些这种类型的学困生,变得开始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了,这只是个十分细微的变化,“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不远的将来这类孩子一定能快速的走出“学困”的“泥沼”。

“学困生”的改变将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条路还很漫长,我们必须在这条泥泞的道路中开拓出更加广阔的道路来。要坚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学习上有困难并不代表各方面都不好,要善于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要给他们成长的时间,成长的机会。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想真正战胜“学困”,作为教师必须先要提升自我,从心里上先去接纳孩子,才能更好的去发现每个学困生的特点,使其得到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周刊》2011.第21期.

[2]《陶行知谈读书》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猜你喜欢

总结转化学困生
关于中考作文的一点建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