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简单变形教学案例
2017-06-30王小玲
王小玲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42-01
教材简介: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于2006年重新改版。它与原教材相比,增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章,即前三章分别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这无疑给每一名任七年级数学学科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教材变动,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喜忧掺半","喜"在于不等式与方程一脉相承,有着广泛的联系,有利于对比着方程去探究不等式的意义、性质、解法及综合应用;"忧"是因为部分学生的底子相对较差,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已很吃力,刚刚有了方程的建模思想,对于解方程及实践探索刚刚有了点滴的认识,就紧跟着学习不等式,极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面对以上现实,我在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等式简单变形》一节内容时,利用制作微视频,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立足点,着眼于学生自学的过程和思维的方式,把学习目标指向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把"做中学""乐中学"贯穿于整节课当中,并做到①重点突出--对不等式三条性质的正确理解及表示;②用恰当的方法、通俗的语言、转化的思想攻克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综合应用。
1.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多而且复杂的,但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学习时可以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
2.教学任务分析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识记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含义。
②弄清它们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特别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③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会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解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经历天平试验法与计算归纳法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在探索,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合理性,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实际价值。
③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数学问题的归纳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一切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返回来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②体会一切事物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只有弄清它们的本质,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③不等關系是实际生活中最多的数量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我也会研究数学,增强学会不等式的信心。
3.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观看微视频并做好导学案的相关练习;第二环节:课上讲评学生完成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检测,学生当场批改后教师讲评;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观看微视频并做好导学案的相关练习
活动内容: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本节课的微视频,课前让学生观看,自学并完成相应的导学案。
活动目的:学生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达到预习自学的目的,让学生养成先预习自学再听课的习惯。
第二环节:课上讲评学生的导学案中存在问题
活动内容:利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有错误的学生做的导学案,让学生主动举手指出错误的原因,并说出正确的解答。
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指出错误原因,并说出正确的解答,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在解决完学生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设置两个典型例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并自纠自查。
活动目的: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变形的依据,加强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巩固。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学生当场批改后教师讲评
活动内容: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教师当场批改小组长的检测题,组长当场批改组员的检测题后,师生共同讲解存在的不足。
活动目的:学生在讲解例题与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目的。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己总结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思考后对全班说出,与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活动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与全班交流,若有任何疑问可以当堂提出供大家讨论。教师学会倾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习题1.2 (2)同步练习册
4.教学反思
⑴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初中阶段,只引导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索出三条基本性质,无需证明。通过自主的探索研究,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是一种认识规律的重要方法。。
⑵《不等式简单变形》一节的教学,用对比的方法较好。学生已学过等式和等式的性质,为了便于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通过对比,不但可以复习已学过的等式有关知识,而且有助于引入新课,更也有利于准确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⑶对于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时,学生对具体的数判断大小关系比较容易,而对于含字母的代数式就稍有困难。因为它比较抽象,特别是运用性质2、3时,学生必须考虑所乘数是正还是负,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就有利于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深化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认识和应用,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