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设置开发研究

2017-06-30马雪峰

大观 2017年5期
关键词:开发设置高校

马雪峰

摘要:社会体育专业的“医体结合”课程是现代高校中常设的专业之一。但是现有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的“医体结合”课程已经滞后于专业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研究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医体结合专业设置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进而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开发;设置;研究

社会体育专业是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专业中常设专业之一。自1989年,成都体育学院最早进行“医体结合、体医渗透”的体育医学改革以来,目前的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中,“医体结合”课程逐渐成为现代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普遍重视的课程。所谓医体结合课程,就是在社会体育专业中,设立的体育学和医学相结合的课程。这是现代体育专业培养全新人才的课程设置的需要。通过这一课程的设置,把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主要探讨在群众性的社会体育活动中如何做好运动损伤的医疗康复和保养问题。对医体结合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对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前提下,需要相关体育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指导,培养医体结合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设置合理的医体结合课程,是发展现代社会体育学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究在新时期,如何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医体结合”课程,对“医体结合”课程进行创新和开发,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学术界近些年对此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为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做好“医体结合”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是,我国目前高校还是以竞技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培养为主,对社会体育专业的重视度不够,现有“医体结合”课程已经不能够适应高校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现状不加以及时的改变,那么不利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长远的发展,也不利于全面健身国家战略的实现。

一、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设置的状况

1989年,成都体育学院在自己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首次提出“医体结合”理念,并最早设置了医体结合课程。此后,这种课程逐渐为其他高校体育教学所采纳。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 “医体结合”课程的设置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医体结合”课程已经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如上海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依托自己学校特色,把“医体结合”课程的开发上升到校级层次,开发出了一些符合本校特色的“医体结合”课程。观察各个高校开始的“医体结合”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养生学、体育健身学、社会体育运动医疗护理学等。这些“医体结合”课程的设立,有效地实现了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的结合,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课程设置思路,也为国家开展全面健身运动培养了大量的体育应用型指导人才。总体上看,各个高等院校在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的“医体结合”课程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二、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设置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医体结合”课程开发力度不够,创新速度慢

现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的“医体结合”课程在开发中力度不够,集中表现在课程内容传统陈旧,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以体育保健学为例,大多数学校只是探究如何做好体育运动中的防护和紧急运动损伤的维护问题,没有进行更深入体育学与医疗学结合的内容的阐述。简言之,就是现有医体结合课程大多是教授给学生是什么,但是很少引领学生探究原因。课程资源的不足,是造成课程开发力度不够的重要因素。同时,各个高校也没有结合本校特点,开发自己学校特色的医体结合的校本课程。总体上看,现有高校医体结合课程虽有变动,但是创新力度不大。在全民体育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现有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设置与开发中的短板,在今天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它一定程度上已经滞后于国家全民体育战略的发展需要。

(二)“医体结合”课程缺乏必要专业人士的参与

医体结合课程的开发需要具有雄厚专业知识的人才的参与,现有高校片面重视竞技体育项目的做法,致使在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中出现明显滞后现象。在医体结合课程的研发中,人才的短缺更是突出的问题。很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中“医体结合”课程的设置于开发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还是沿用以往传统教材,传统的上课模式。各个高校不能及时高效地开发出适合自己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医体结合的校本课程。一些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进行了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是总体上还是落后于现代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的需要。总之,人力资源的短缺,是影响我国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进行“医体结合”课程开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医体结合”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

正是由于上述医体结合课程开发创新的力度不够,相关人才的短缺等现实的问题,致使我国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医体结合”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总是出现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以山东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为例,虽然也开设了相关“医体结合”课程,但是内容的陈旧,教学手段的传统性,致使很多学生对这一课程不感兴趣。笔者曾将调查在这些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学习情况,几乎90%以上的學生认为这些医体结合课程不适应现代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受访的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也许在社会体育专业其他课程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但应当没有在医体结合课程这么突出。一些体育专业的教师在谈到医体结合课程的时候,也是不明所以。很多师生对“医体结合”课程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要学会在体育锻炼中如何做好自我防护,以及出现运动损伤后如何进行简单的自救等。

三、开发全新的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国家全民体育的战略背景,大胆进行“医体结合”课程开发与创新

2014年9月份,全面健身、全民体育已经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并要求在全社会大力推行。这就为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中,要充分立足全民体育的国家战略,及时对以往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大力的改革。在“医体结合”课程中,也要结合这一时代背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大胆地进行相关课程的研发。学校要创设条件,鼓励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医体结合”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对待在医体结合校本课程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大力的表彰,必要时可以给予其丰厚的物质奖励。学校体育院系也要从宏观上树立“医体结合”校本研发的理念,把这项工作放到体育院系发展的重点工作范畴之中。在具体的医体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创新中,笔者建议可以借助于现代网络信息手段,及时了解国内外高校在医体结合课程中最新的做法,吸收他们有益的经验,进而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为课程的开发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高校要想做好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工作,离不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因此,高校要注重对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人才引进上,要拓宽人才引入范围,不要单独看对方是否具备高学历,更要看其是否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如果高校具备较强的实力,可以把人才的引进范围扩展到国外,吸引国外相关专业人士参与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的开发中来。在对高校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要忽视。通过选拔优秀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他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就会在较短时期内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的“医体结合”课程的开发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强大的人力资源的储备,是未来高校做好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开发最大的助力。

(三)加强对“医体结合”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效

再好的“医体教学”课程,最终是为了能够服务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环节是高校做好社会体育专业医体结合课程教学最终的目的和动力。通过教学实践,一是可以验证相关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二是可以在实践中发现课程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课程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现实数据的支持。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医体结合”课程的教学活动,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转变那种只是片面的为了学分而学习的理念。

四、结语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医体结合”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高校要遵循国民体育的国家战略,积极从事社会体育专业的“医体结合”课程的开发工作,为国家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參考文献】

[1]邓建伟,林腾.“医体结合”在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的作用[J].体育研究,2013(05):149-154.

[2]赵振浩.有关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6):91-96.

猜你喜欢

开发设置高校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