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中语文教学
2017-06-30肖剑章
肖剑章
摘要: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积累习惯进行了分析,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进行了探讨,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82-01
1.激发想象的乐趣
语言艺术的魅力还在于听者、读者依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语言内容的再创造,这个过程中的想象充满了乐趣,在讲读课文过程中,我不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将课文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加以整理,用艺术化的语言再现出来,做到讲中有评,评中透情、声情并茂,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头脑中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如在讲李白的诗时,穿插介绍李白的生平、性格以及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对李白其人其事有了了解,于是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诗句时就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了。至于发音识字,词语章句,虽然没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但也各具特点,教学中也应联系前后文和古今知识,体现各自的体系归属,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突出主旨,发掘乐趣,使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
2.更新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以被动式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实践中,本着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强化学法指导,关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力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注重激励,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发表"一得之见",施展"一技之长",使小小的课堂成为锻炼学生才能,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个性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多元化思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形象和意义不是作者创造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创造的,应该允许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我国受"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在多数教师和家长的眼中,具有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并向老师的结论质疑,敢于说"不"字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要受到斥责。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器,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缺乏富有个性的创造,一个个都是机械化的产物。黄全愈博士说:"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生长的环境……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学生答出与教师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应不应该算错呢?是该鼓励还是该指责呢?培养与扼杀仅一步之遥,稍不注意便会收到不同的效果。语文教学中切忌教师跳出来将自己的想法见解和盘托出,这样学生会有依赖性,懒得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根本没有创造性可言。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任意驰骋的天空,发挥他们想象的舞台。我认为在教学中也不必将与课文有关的时代背景都要交代清楚,这样做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思维跳不出作者的"意图"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名导演,起引导、抛砖引玉的作用,应把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
总之,我们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往往还要背负旧观念惯性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