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词语修辞
2017-06-30刘盼盼
刘盼盼
摘要:《第九个寡妇》[1]是严歌苓创作由理性转向形象的很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就小说词语方面的修辞,从词语的转类、词语的降用、词语的仿用、词语的析用、词语的讳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第九个寡妇》 词语 修辞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94-01
严歌苓的長篇小说《第九个寡妇》是她回到“本土”叙事的一部力作,是严歌苓回归本土写作较为成功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对严歌苓而言是一次大的转移,是一种从未在严歌苓小说中出现过的语言风格。而小说多变灵活的词语修辞则更展现了她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第九个寡妇》中词语的转类
与语法化的有序变化轨迹相反,转类的表现特征是由虚词向实词的转移,由述谓性弱的词类向述谓性强的词类转移。[2]
崔应贤教授在《简论词语修辞的基本特征》(2005)说:“词语修辞是修辞的基础,使用几率也最高。”“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进行的命名,而修辞学里则通常称之为‘转类,即为了修辞的目的,临时性地将甲类词用作了乙类词。”[3]在《第九个寡妇》中,不乏这样的用例:
1.形容词转作名词
(1)密密麻麻的虫们织成一片巨大的阴暗,罩在史屯上方。(第五章)
(2)这是最后一点的牵肠挂肚,剪刀上去,她觉得剪得她冷了一下,疼了一下。(第三章)
例(1)中的“阴暗”本是形容词,这里转类作名词。例(2)中的“牵肠挂肚”本是形容词性的成语,这里很巧妙地使用词语中的“肠”“肚”两个名词性词素来指代“脐带”。例(3)中的“辛苦”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这里转类作名词,受形容词“大”修饰。
2.形容词转作动词
(3)在公社大门口等待史书记的人从黑瘦到黄肿,渐渐明晃晃地灰白起来。(第六章)
(4)“哇”的一声又呼天抢地起来。(第三章)
例(3)是把性质形容词“灰白”转类作动词。例(4)把形容词性的成语“呼天抢地”转类作动词,且后接补语“起来”。
3.不及物动词转作及物动词
(5)村里的人们也都不搭理瘸老虎,他瘸到史屯街上称一斤盐。(第四章)
例(5)中“瘸”为不及物动词,这里转类作及物动词。
从以上三种情况看,严歌苓对“转类”的使用非常灵活也非常巧妙。它在《第九个寡妇》中是体现严歌苓独特的活泼语言气息重要的手段,是形成严歌苓语言风格的有机要素之一。
二、《第九个寡妇》中词语的降用
“词语的降用”是将具有严肃庄重色彩的词语临时性用到了反映通常生活题材的内容上。这种现象极易产生“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的滑稽感。[4]如:
(6)那里杂树密实,荒草又长得高,他就能胜利突围了。(第五章)
例(6)中的“突围”多用在战场上,这里是“瘸老虎”因偷玉米被发现而艰难地匍匐逃离玉米地的场景。
三、《第九个寡妇》中词语的其他修辞用法
在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中还有其他的词语修辞的用法。如“词语的仿用”“词语的析用”“词语的讳饰”。
“词语的仿用”,这种用法的特点是利用过去常说、习惯定型了的词语结构及成分特点,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临时地更换某个语素,造就一个新词语。这种用法显得灵动活泼,意趣盎然。[4]如:
(7)“他得口把口地教她说话,要不就教她不说话。”
“词语的析用”,言语主体要想使自己的知识经验很好地传递给客体,就需要解释。把一个完整的词语断开分用,很能给人以灵动新奇的深刻印象。[4]如:
(8)“大家慢慢吞吞从地里走过来,都打听今天‘辩谁的论。”(第四章)
“词语的讳饰”,语言里早就存在的所谓“禁忌语”.“死”,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人们对它带有天生的恐惧却又不能回避它,只好是忌讳。[4]在《第九个寡妇》里面就有这样的用例,如:
(9)那两枪把铁脑的头打崩了,成了他顶不愿意做的倒瓤西瓜。
例(9)“倒瓤西瓜”是铁脑被打烂了的头,作者并没有直接用非常惨烈的词语来形容,而是用这样一个短语代替,既有避讳,又使人不难理解。
三、结语
严歌苓小说语言风格是以柔婉、华美为构成其语言风格的内部依托[5] ,在《第九个寡妇》中,从她对词语修辞方面多样灵活的使用,我们更是体会到她独特的语言风格及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崔应贤. 简论鲁迅作品中的“转类”辞格运用[J].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4):6-11.
[3]崔应贤.简论词语修辞的基本特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崔应贤.修辞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77,179,180.
[5]郭芳妤. 严歌苓小说语言风格研究[D].湘潭大学,201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