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汾威风锣鼓溯源初探

2017-06-30白英芳

现代交际 2017年11期

白英芳

摘要:山西临汾的锣鼓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临汾也被称为“华夏锣鼓之乡”。 临汾威风锣鼓是一种汉族鼓乐,因其粗犷豪放、威武雄壮、排山倒海的气势与伟力而著称。在众多的锣鼓艺术中,威风锣鼓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打击表演艺术,被老百姓俗称为“家伙”或“威风家伙”,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称。本文从黄帝造鼓说、帝尧成鼓说、劳动起源说三个方面初步介绍了威风锣鼓的起源,希望能为威风锣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也希望通过研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威风锣鼓 溯源初探 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85-02

山西临汾是锣鼓艺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古老的黄土高原文化,造就了经久不衰的民间锣鼓艺术,代表着黄河儿女纯朴善艮、率直憨厚、激昂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当地历史文化的滋养下,临汾威风锣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音乐艺术、服饰文化、表演动作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集健美与艺术文化于一身;千百年来始终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但是史书上关于临汾威风锣鼓的起源背景并没有专门的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更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黄帝造鼓说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黄帝造鼓的传说。据说,在远古时期,黄帝在并州一带与蚩尤作战,蚩尤铜头铁臂,食铁饮石,飞檐走壁,如履平地,很难对付。蚩尤的士兵都具有奇身异术,可以蹿天入地、呼风唤雨。多次征战惨遭失败,为了改变局面,黄帝想了个办法,他用擂动皮鼓来给将士们壮胆。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帝听说东海有一个岛屿,岛上长期居住着一个野兽,大家管它叫“夔”,它发出的声音如同冬雷震震,气动山河,异常威猛。于是黄帝费尽力气寻找能人异士把它擒到军营,把它的皮做成鼓面。黄帝又让部下把居住在雷泽中的怪兽捉来,用它身上最长最粗的一根骨头做鼓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批的战鼓很快就被制作完成。等到再次跟蚩尤决战,双方摆好阵势,黄帝一声令下,战鼓敲响,几十面夔皮鼓齐鸣,势如排山倒海。黄帝手下的将士在鼓声之中勇气倍增;而蚩尤的部下一听到鼓声便军心涣散、阵前倒戈。在这次大战中,黄帝巧妙地利用撼天动地的鼓声降服了敌军。时至今日,民间仍旧有击鼓驱邪避害的传统。如经典曲目《秦王破阵乐》,激昂明快与雄放紧凑的鼓点交错,为大家演奏出了将士身经百战的威武雄壮,一曲奏罢,使人回味无穷。威风锣鼓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表演场面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体现出“天下第一鼓”的威武雄壮。再如经典曲目《瑞兽闹春》老少皆知,这是一种迎神赛社的传统鼓乐,用于求雨保收,祈福祛灾,表达农民对丰年的期盼。

二、帝尧成鼓说

据传威风锣鼓诞生于尧舜时代。相传帝尧有两个女儿,取名为娥皇和女英,他们一家人都住在羊獬村。尧在历山招纳贤才时遇到一个青年在耕地,见他用锣声激励这头牛前进而不是拿皮鞭驱打牛耕地。尧就问青年原因,才知道青年不忍鞭打黄牛,尧被这个青年的善良与仁慈所震撼,这个青年就是舜。经过多次的考验,尧认为舜具备当帝王的资质,于是就将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了舜,并且还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了他。之后,娥皇和女英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要回羊獬村省亲。到了农历四月二十八,历山人就会带着锣鼓队去羊獬村给尧王拜寿并接姐妹俩回历山。①在这接送的过程中,两队的人马都要路站两列、敲锣打鼓以示威风,比比谁家的锣鼓更有魄力,表示对娥皇、女英的欢迎与尊重。久而久之,这种敲锣打鼓的形式就被人们称为“威风锣鼓”。

此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羊獬村和历山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两个典型的村民部落。几千年来,这两个村落的村民每年都如期举行隆重的“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羊獬村的村民们举行庄重的仪式,从神庙抬出娥皇和女英两位“姑姑”的女神架楼,然后准备仪仗队列,敲锣打鼓开道,越过浩浩汤汤的汾河,到达历山村;从历山的神庙里接回两位“姑姑”的神像,举行隆重的仪式回到羊獬村。之后农历四月二十八,历山村的锣鼓队伍来到羊獬村将两位“娘娘”迎回历山。②整个迎亲队伍由近百人组成,场面依旧十分壮观。这可以说是威风锣鼓早先的一种形态。时至今日仍能看出人们对祖先文化根深蒂固的传承与信仰。威风锣鼓从它诞生之日起,始终融于临汾一带的风土人情和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中;伴随着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生活愈加丰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黄土高原独有的艺术魅力。临汾因尧建都于此,故有“尧都”和“尧乡”之称。作为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临汾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威风锣鼓文化的生成。

后来在襄汾县陶寺村出土的原始文物中,也发现了当年的大批原始旧石器制作的打擊乐器。例如土鼓、石磬等远古乐器,据考古学家和科学家鉴定,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可以说是威风锣鼓的最原始面貌。可见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也并非只是传说。

三、劳动起源说

还有一种关于威风锣鼓起源的说法是,锣鼓应着人们在劳动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人们通过敲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敲锣打鼓的方式来驱赶野兽,力图可以自我保护;久而久之,锣鼓便成了人们驱赶邪气、避灾求福、期盼丰收的象征性工具;对他们而言,锣鼓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多少年来,威风锣鼓也一直是临汾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表演方式,人们自豪地称它“威风”;直到现在,每逢喜庆丰收、年度节日聚会、春节以及元宵佳节等庆祝之日,各地纷纷组织敲锣打鼓以示庆贺。这个风俗经过几千年的时代变迁,一直流传至今。

威风锣鼓的表演深得广大劳动人民的认可与喜爱,它洋溢着临汾地区民众硬朗朴实的风采。在一年一度的重要时节以及社火祭祀、欢庆丰收等各种民俗活动中,敲响锣鼓曲更是必不可少。威风锣鼓的表演方式以棒槌敲击为主,这种形式也是深受尧都人民生产生活、卖力劳作方式的影响。一曲锣鼓歌敲出了农民对丰收的翘首企盼,也奏出了临汾人民热诚朴实的精气神。传统的民间社火、庙会等活动在我们国家有千百年的历史了,一直受到百姓的重视。在古都临汾,关于尧帝的祭祀活动最为繁多,而威风锣鼓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最常见的演奏形式。人们相信可以通过震动山河的锣鼓声来与天地万物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虔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威风锣鼓的表演艺术一直被民众继承与发扬,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威风锣鼓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震撼力,经久不衰。

即使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威风锣鼓用来传达劳动人民热爱土地、期盼幸福生活的这个作用始终没变。作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象征,在千百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不断完善、不断吸取鼓乐文化的精华,使其在乐器领域中经久不衰。

四、结语

临汾威风锣鼓穿越千年,传承至今,它那动人心魄的鼓声、波澜壮阔的气势,展现出中华儿女的阳刚之气;传达出华夏民族屹立于东方之巅激昂奋发的精气神。时至今日,威风锣鼓依旧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威风锣鼓以其纯正健美、威武雄壮展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热情,其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有待于我们去挖掘研究并继承弘扬。

注释:

①侯雅静.尧都威风锣鼓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②陈泳超,钟健等.羊獬、历山三月三“接姑姑”活动调查报告[J].民间文化论,2007.

参考文献:

[1]临汾市志编撰委员会编.临汾市志尧庙[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王振湖,宋庆云.威风锣鼓概述[M].太原:北岳人民出版社,1993.

[3]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单红龙.山西威风锣鼓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6]陈泳超,钟健等.羊獬、历山三月三“接姑姑”活动调查报告[J].民间文化论坛,2007.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