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2017-06-30曹悦德
曹悦德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资源储藏中心无论是在传统的实体书籍管理还是在当下的互联网信息处理中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运用“大数据”完善图书馆资源,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图书馆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数据 图书馆 信息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35-02
一、“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于2011年由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其报告《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1]中首次提出。从字面来看,所谓大数据即指的是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应用。细分起来,其中的“大”指的是“大量化”(volume),“数据”则指的是可追踪,可处理、可分析的数值。通过“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发现问题,优化流程,为决策者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大数据”区别于以往的信息处理方式的最大优势。这样的技术优势现已被广泛的运用到交通、城市规划、人口管理等各种重大的社会项目。
大数据具有三大特征,即“数据量大、信息复杂多样、处理速度快”[2]。互联网时代信息以爆炸的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全世界的数据量已经到达PB级别。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将达到35ZB,从2011年起全球数据以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多样化指的是数据格式多、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其中有关办公的文档、报表、图片、媒体文件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高[3]。快速化(Velocity)即处理数据的速度以秒级的高速才能满足处理大量数据的要求,为决策者第一时间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二、康达学院图书馆的大数据基础
1.馆藏资源丰富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康达学院图书馆因势利导,充分整合馆内资源,针对学校和图书馆自身的特色进行了一些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目前与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是江苏省馆藏文献资源较为丰富的民办本科图书馆之一。本馆现有纸质资源325086册。其中中外文图书313023册、合订本期刊12063册;中外文报刊648种; 电子图书40.6万余册;2000多集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视频资料。本馆还收藏有《万方数据》、《维普期刊数据库》、《维普考试题库》、《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中科软股考试库》、《软件通》、《超星数字图书馆》等15种数据库以及与南医大图书馆共建共享的《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roQuest欧美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70多个数据库。硬件方面现有图书借阅室2个、书刊阅览室2个、室外阅览室3个,共有阅览座位近1000座;还有内设200座电脑的电子阅览室1个;同时建有系部资料室1个。本馆中、英文专业文献基本涵盖了全院各学科专业,已形成医学、护理学、药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多学科兼容、多载体并存的馆藏体系。特色馆藏:本馆的特色收藏有清·文津阁的《四库全书·医书集成》影印本;有季羡林主编的荟萃了中华古代文明精华,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智慧与文化结晶的大型典籍《传世藏书》;莫言的作品全集;完整的医学、药学年鉴;全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各类参考工具书;以及专家、学者捐赠的本人专著和珍藏等文献。
2.大数据技术对图书馆资源的优化
在信息数字化的背景下,图书館馆藏资源的性质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纸质资源不仅成本高,占用空间大而且耗费人工、造成环境资源的消耗。由于近几年新媒体的兴起,移动阅读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人们对传统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读者习惯于随手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像过去跑到图书馆来查找资料,图书馆的读者量也呈现减少的趋势。针对这一情况,图书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分析筛选出读者的阅读偏好,关注最新最热点的话题,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要求,同时,康达学院图书馆充分挖掘医学院校特有的资源特色,自建特色馆藏数据库,更有针对性的满足了一些专业读者的要求。随着电子资源的不断丰富,大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将会越发频繁,因此相对应的数据处理技术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必备技术。
三、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创新模式
1.提供特色服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量新媒体信息资源的应用和普及,海量的信息数据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方便的同时面对一些无效的“垃圾”信息人们往往会觉得无端浪费了大量精力。与此同时,网络移动设备的大量出现使得人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得信息资源。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的发展,为读者提供更精准更符合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团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针对读者的浏览记录、借阅记录、反馈记录等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读者的偏好档案。如通过手机移动端的微信公共平台及时掌握读者的反馈意见,通过文章和信息的即时推送可以让读者随时掌握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组织馆员赴各地图书馆进行学习研讨,搜集多方的特色信息资源,在将本馆可利用的资源提供给读者的同时方便针对一些馆内缺少的资源及时的提供给读者。定期的针对书籍、杂志、报刊、光盘等数据录入电子信息资源库,并将数据分类目录数目录入到检索数目中进行查找。
2.建立特色馆藏数据库
图书馆在将实体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将本馆的特色馆藏数字化。目标作为苏北最大的医学类图书馆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图书馆将致力于打造以“四库全书·医学部”为代表的精品医学类馆藏,这类馆藏是图书馆体现自身价值的所在。可是目前的现状是读者的电子化阅读习惯越来越明显,图书馆大量的纸质书籍尤其是大部分的书籍束之高阁,读者对其望而却步。但是无论如何纸质书籍在经典性、版本注释、装饰装裱、阅读体验等方面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当下流行的数据传播模式使传统的纸质书籍焕发出新的魅力,让读者便于理解和感受纸质书籍的不可替代性。为此图书馆要利用大数据的支持,将特色馆藏的纸质资源充分转化为电子资源,方便读者随时调取、查阅。同时要通过新媒体加大纸质书籍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馆藏的特色资源展览,让沉睡的书籍主动走进读者的视野。另一方面图书馆馆员还要及时掌握数据的更新信息,发现利用率较高的信息资源库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3.搭建多馆合作的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信息扁平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4],各地的图书馆都在加紧建立各自特色的馆藏资源。为了让读者实现信息检索的最优化体验,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浪费,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地方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科研院所中的信息咨询部门都应该打破壁垒,加强信息的交流沟通,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不仅方便了读者,而且也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和资源开销。
四、未来图书馆运用大数据的信息服务模式
1.云计算和智能化网络的广泛运用
针对图书馆入馆读者的借阅行为以及其他相关行为习惯的大数据分析,通过云计算的加工处理进而分析出可以优化图书馆功能服务的结果,为图书馆的采编、排架,人员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性意见是未来图书馆在数字化应用的大趋势。要达到这一目标必然要加大对图书馆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依靠网络云技术和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甚至客户端,传感器相连接,可以在宏观层面上把握不同区域读者的习惯,更好的学习图书馆的管理经验。
2.外向型、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受传统的被动模式制约,单纯的依靠读者自己查阅信息资源费时又费力,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当今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的技术和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支持就可以快速的分析出读者的借阅习惯,“随时随地”向读者推送其需要的信息资源[5],并且根据读者的偏好过滤掉其不需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读者服务的效率,实现了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改变了过去图书馆員单纯被动的借还模式。
3.信息可视化服务普及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触摸电视等可视化、可触摸的硬件设备在市场上的推广应用,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处理多样化方面又有了新的尝试。例如康达学院图书馆在各楼层配备了可触摸式图书查检机,安装了汇文图书查阅系统。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也为图书馆安装了其可视化的推送设备,并且安装了移动图书馆。读者在屏幕上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阅读其想要图书,后台通过分析读者的检索历史自动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源。极大的方便了读者需求,可视化的操作模式也优化了读者的用户体验。
随着G20峰会在杭州的举办,中国在国际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大数据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并且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这样的技术浪潮下,图书馆应立足于自身定位,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图书馆的吸引力,以便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满足读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Bigdataahe,next frontier ior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e,[M]2012-0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新华网.2015-02-03.
[3]钟瑛,张恒山.大数据的缘起、冲突及其应对上,现代传播,[J]2013( 7 ):104.
[4]姜山.王刚.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启示仁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52
[5]王咏梅.基于高校用户网络信息行为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研究,2014(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