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工匠精神”
2017-06-30张燕琴
张燕琴
摘要:“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广大教书育人的"教书匠"也应该弘扬“工匠精神”。本文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教师要端正态度,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其次,要精益求精,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第三,要守正创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字: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19-01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现在社会的竞争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但工匠精神却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和最需要的,素质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教师俗称"教书匠",大教书育人的"教书匠"也应该弘扬“工匠精神”。下面,谈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弘扬的“工匠精神”。
1.端正态度,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学生面前享有很高的威信,他们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修养、学识等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属于爱玩游戏、不动脑筋、行为习惯较差的典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与这样的学生打交道,感觉身心疲惫,学生不爱学,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学,有时甚至为此与学生产生冲突,不自觉中萌生失望、厌教的心理,久而久之,便偏离了做教师的本质方向。
“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神上的指向标,更是一种信念。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希冀和抱怨,也不能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完全寄托在客观上,要把懵懂的孩子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因此,教师应端正态度,把教育当成自己终生意义的旨归,弘扬“工匠精神”,做一个不畏困难、娱教于乐、爱岗敬业的"教书匠",才能把教育事业做好。
2.精益求精,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有"以人为本、挖掘潜能、因材施教、培养特长"的理念,因此,教师的执着严谨、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很重要的。
教师不仅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要有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就像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去教。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专业,教师如果不专注、执着的坚持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必将不能胜任专业教学。如,在《网络综合布线》实践中,学生要用到许多工具,还需要爬上爬下布置线槽,这时如果没有匠人们的严谨、规范的操作过程,很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再如,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中比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之一,特别是算法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更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对语法和算法特别熟悉,才能应对教学中的突发情况,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和思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3.守正创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国家提出"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有"顽强拼搏,决不放弃"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决心,积极转变传统的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更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培養学生深度探索和深度认识的习惯,在方法上深耕“工匠精神”。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通过滚动条改变文字大小的"闪烁字幕"程序设计,有些学生提出,"能不能结合计时器实现字幕自动改变大小?",当即便给予肯定,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接着,又引导学生通过滚动块来回变化,实现字幕的大小转换。经过这样的创新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多次思考的工匠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提升了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再如,进行《工业产品设计》时,师生就要拓展思维,勇于创新,设计出外型新颖、功能完善的产品,才能满足用户需求,立足于市场。
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小火慢炖,急不得,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师生涯,俨然就是一个教书匠的慢慢成长过程。教育教学中需要用“工匠精神”精心打造魅力课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促进专业成长。这样,教育教学工作即使做不到极致,一定能做到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