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可以是多元化的
2017-06-30吕爱军
吕爱军
偶然读到一个故事,感触颇深。说的是幼儿园里,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冬天到来之前,小松鼠在树洞里贮存了许多食物。冬天来了,小松鼠邀请小白兔到家里来做客,拿出小白菜和胡萝卜招待小白兔。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小朋友们,小白兔要对小松鼠说什么?”孩子们都一致回答:“谢谢。”只有一个孩子不是说“谢谢”,而是“问小松鼠:‘你还有什么?”显然,他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老师就指着这个孩子对其他孩子说:“这个小朋友很贪心,不讲礼貌!”孩子们都一致说:“是!”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著名的孔融让梨。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筐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的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做一下比较:第一个孩子很“贪心”,不懂得礼貌,应该批评;孔融很成熟,懂得谦让,值得赞美。再想一想,难道果真如此吗?如果能摆脱僵硬的成见的拘囿,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其实不是“贪心”,而是有“好奇心”,是天性使然;年仅四岁的孔融,不仅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知道家庭内的长幼之序,还能压抑住天性,一个只有四岁孩子,社会道德观就已经内化于心了,这是喜还是忧呢?
我们的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进行道德规范训练,让孩子明白规则、秩序和服从的重要性,目的是让他们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本来也是教育的题中之义,只可惜在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大多忽略了教育的内在规律,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以致孩子小小的自我尚未自由成长,其人生就已经被指明了方向,设计好了路线。他们没有机会去探索未知世界与发现自我的可能性,因为一套既定的强大的社会道德规范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紧紧裹挟着他们。规训的结果往往只是屈从,这时,被动的适应与接纳,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
“如果所有人都像你这样,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枪打出头鸟。”其中的逻辑是,如果你做出與众不同的行为,那就是危险的、可怕的,你只有跟别人一样,才会安全。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过于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喜欢孩子言行举止循规蹈矩,而且美其名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缺乏对“与众不同”的容忍、认可和鼓励。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旦偏离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有“另类”的表现,就会遭到老师、家长的指责,使孩子不得不压抑自然的需求,不敢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而且,孩子在被惩罚被责骂时,还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你小,还不懂事,等长大后就明白了。”总之,打他们是为他们好,骂他们也是为他们好。
因为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良苦教育”,孩子的个性、兴趣、创造力和好奇心等就得不到重视,得到不鼓励。他们自己的生活故事还没有开始,就销声匿迹了。于是,他们变成了一群“迷途的羔羊”。
近些年来,另一种成功的焦虑悄然而来,四处蔓延。孩子的书包里塞满了各种书籍资料,他们背着书包就像个笨重的蜗牛一般,但还必须像赶场一样,急匆匆地奔去参加英语、数理化、写作等辅导,然后奔去学器乐、学唱歌、学舞蹈、学绘画、学书法、学跆拳道,然后奔去参加活动、比赛、考级,不胜枚举,否则,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参加电视台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展示自我,期待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时的孩子不必像孔融那样压抑自己吃大梨的欲望和个性,他们俨然成为小皇帝小公主,衣食无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拥有了无可置疑的核心地位。但是因为他们太重要了,所以还是不能自由成长,不能去发现自己,因为现在他们必须沿着公认的另一条成功之路前行,同样是在压抑自己的天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当孩子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按照一贯的标准规范急于做出负面的评价,更不要强制他们马上去改变,而是给予理解、宽容、接纳、欣赏和支持,帮助他们确认自己,给他们成长的勇气。换言之,我们不一定永远要赢,有时候输给孩子未必是一件坏事;我们征服了孩子,最终自己也可能成为一个失败者。即便孩子真的做错了,我们也不要轻易上纲上线,而是把他们当做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渠道。我们要蹲下身子,听听他们的意见、感受、想法等,而不是以“孩子不懂事”“我说了算”等借口简单地一票否决。那样做只会压制孩子的独特性,让他们失去与众不同的勇气,长着长着就成为一个“复制品”,甚至是一个“赝品”了。更有甚者,个别孩子自甘堕落,走上了社会的对立面,那可是教育莫大的悲哀了。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