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老,“土家”不散
2017-06-30李玉婵
李玉婵
用朋友的话来说,我是一个性情极为“薄凉”的人,不爱热闹,不喜聚会,平日跟同学朋友鲜有往来。朋友的话是对的,因为生性腼腆的我,特别害怕在一个看似异常热闹的场合里,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与周围的氛围格格不入。
我是一个不善拉家常的人,当然,这跟我的理念有关。我总觉得,如果相聚一起的是同一生活圈的人,完全没有拉家常的必要。想想像我们这样的80后,即将跨入中年,事业刚刚起步,孩子正需要陪护,父母开始年迈,生活担子开始变重。日常生活已经很琐碎,好不容易相聚一堂若再喋喋不休,岂不是强化眼前的苟且,让日子过得越发拧巴?若果是不同生活圈的人相聚,比如多年没有联系或见面的老友,要讲清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还原事情的背景,这样的唠嗑不仅累人,而且效果也不好。
我理想中的聚会,是三三两两相约于或幽静或雅致的茶馆(咖啡厅)里,悠悠地喝着杯中的茶(咖啡),悠悠地说着话,或者什么都不说,只是安安静静地消磨着一个上午或下午的闲暇时光。可愿意与我这样相约的人,少之又少。
我曾经颇为不解地问过一位挚友,为什么聚会一定要选择一家热热闹闹的酒店来推杯换盏,或者在放着嘈杂的音乐、连自己说的话都听不清楚的KTV里聊天。学心理学的朋友一语道出其中真谛:因为只有在那样的环境,大家才能不需要刻意掩饰,便可轻松地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更不用担心因话题突然中断而遭遇冷场的尴尬。要知道,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我终于为自己不爱社交找到了一个很堂皇的理由:因为我不孤单。这是真的。所以,即使在寒暑假,除了偶尔远行旅游外,我基本上都宅在家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半倚半卧地靠在床上,读读清丽灵秀的《天问》,念念席慕蓉温柔淡泊的《七里香》,抑或重温董桥雄深雅健的《故事》,任凭窗外的世界“熙熙攘攘”。又如,给自己泡一杯茶,拿起光秃的笔,三言两语记下自己的心思,甚至什么都不写,只是一个劲儿发呆,任自己的心情如杯中的茶叶般轻翻、舒展,最终落为心底的一缕清香。
再如,把玩自己收藏的一些小玩意儿,细细端详:瞧,那只没有开口的藏式景泰蓝老货手镯,小梅花图案,宝蓝色——我极爱的那一抹蓝,蓝得那么纯粹那么美艳,仿如轻纱拂面的女子,温婉沉静却深邃诱人;还有那支“素心”小簪,绿色的玉石青翠欲滴,白色的贝壳花泛着幽明的光澤,古银色的梅花枝交错点缀,上面开着朵朵淡雅的小花,正应了那句“素心花对素心人”;再有那枚景德镇青花瓷戒指,简约清浅,却纯净通透……
尽管有时觉得自己过于小资,尽管常被称作“社交外人”,但——有一群人的相聚,却是我不愿意错过的。他们是每每让我想起,嘴角忍不住上扬的一群人;他们是一群不管多久没有见面,再相见也是叽叽喳喳不觉陌生的一群人。他们是我2014届高三毕业的一群学生。他们青春年少,各自怀揣着梦想,积极向上,激情飞扬。
我记得,在他们毕业之际,身为班主任的我曾经很煽情地对他们说,以后不管你们走到哪里,经历了什么,不管你们飞得多高多远,老师都会一直守在这里,做你们最坚强的后盾。因为,你们都曾是我的人。
他们回应我说:“老师,我们不仅曾经是,而且现在是,以后都一直会是你的人。这样,我们才会有满满的归属感,不担心迷路。”
毕业后,这些孩子考取了不同的大学,在不同的城市,经历了不同的人情世故,有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如今,他们也正陆陆续续告别自己的学生时代步入社会。但是,我们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却从不曾改变。从2014年到2017年,在“族长”的带领下,“土家”一族在不断壮大,有了15个“宝宝”,成立了独立的“家庭基金会”。每个人,在家族里都是无可替代的一员,缺了其中任何一个,便缺了某种独特的味道。每个人,都成了彼此的后盾。
只要有空闲的假期,他们总是三三两两从不同的城市赶来相聚,聊聊天,逛逛街,品尝当地的美食,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有时,相聚只不过是在对方就读的学校里,颇为惬意地呆一个上午。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土家宝宝相聚的地方,就会有家的感觉。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没有很多外出和他们相聚的时光。但这并不妨碍我与他们保持感情的联络。因为他们在行走途中,会从不同的地方寄回当地景区的明信片或手信,寄回他们的牵挂,这种感觉是如此的美妙。当他们在生活的十字路口遇到了困惑和不解时,会在电话里微信上与我敞开心扉交流。我也会尽我所知,去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于是他们常开玩笑说,大宝宝(老师)是他们人生导师。
“土家族”平常日子的聚会总是比较零散。但一年一度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聚会,几乎没有一个宝宝愿意错过。
聚会的形式也比较随意。有时,仅仅是集中在我这个“老班”家里,喝喝茶,聊聊天。而一向慵懒的我也会突然变得勤快起来,满心欢喜地忙着做酸奶,打豆浆,蒸包子,做粟粄,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则是一群人浩浩荡荡去学校或者广场打打球,毽球、篮球、羽毛球,都有,各择所爱。当然,来玩的更多是随意串场子的,这边刚下场那边又急忙上阵。对于我们来说,技术可以有限,输赢无关紧要,但姿势一定要帅,士气一定要高,气氛一定要浓!宝宝们为了学一个即时的接球动作,竞相学习,反复模仿,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东倒西歪,不能自已。就这样,不顾旁人异样的目光,开启了“自嗨”模式。
有时,也会相约去爬山或踏青。但最为高大上的活动,当属土家们的烧烤。大家都憋足劲,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什么烤叫花鸡、烤棉花糖、烤面包、烤年糕、烤茄子,还有什么水果沙拉、糖霜芋头……你若看过这群吃货砸吧砸吧的样子,你就会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取“土家族”这个群名(“土”,在我们方言里有不装矜持、不扮文雅的意思)。
从2014年开始,“土家族”的年度聚会从来没有中止过。女儿还小的时候,我一个人赴约,女儿略大一点时,我便带着她一起参加聚会。因为我相信,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小小年纪的她,如能耳濡目染哥哥姐姐们的自信善良、开朗大方、幽默风趣,还有那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就能在这样美好的熏陶中,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而我,在每一次的相聚中,总会短暂地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正如张晓风所说的“既不妻,也不母,既不贤,也不良”。我只是我自己,在懂我的人群中散步,任由那个藏在我内心的小女孩跑出来,尽情地嬉戏和玩耍。我甚至会完全忘记自己与这群孩子的年龄差距,这大概也是在很多人看来,我长得要比实际年龄小的原因。
这是一群认真生活并值得被生活温柔以待对待的孩子,这是一群努力上进,自强不息的孩子,这是一群,即便我再忙,也愿意对他们随时有空的孩子。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抵挡不住疲惫的侵蚀,也会抵挡不住内心的低落和迷茫。而“土家”的聚会,使我们在世俗生活中一直向前、不敢松懈的心,得到了最好的休息和安慰。因为在这个家庭里,我们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毫不掩饰地做着最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术语——“Flow”,意思是说,“当我们进入一个专心致志、活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才会感受最真切和细微的幸福。”与之对应的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提出的“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土家之约,恰似一股清流,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心越来越浮躁、情感越来越粗糙的今天,给了我们专注眼前,感受当下的力量。那些微小而美丽、温暖而实在的小确幸,让我们的心灵在短暂放逐后,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
每次的相聚,都会把我们的心拉得更近,每次的相聚,都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这份岁月亦不忍辜负的缘分,我们无以回报,唯有不断努力,许未来一个更好的自己。
——时光不老,土家不散!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畲江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