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嗅觉可能不比狗差”等8则

2017-06-30彭文

百科知识 2017年12期
关键词:猛犸象冬虫夏草嗅觉

彭文

人类嗅觉可能不比狗差

“人类嗅觉远不如狗灵敏”几乎成为一个常识,可是美国神经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以讹传讹的“误解”;人的嗅觉几乎和狗一样灵敏,同老鼠等其他哺乳动物比也一点儿不差。19世纪的一名脑外科医生提出,人脑中控制嗅觉的区域小于其他区域,说明人类无需像狗或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依赖嗅觉而生存。这一观点还影响到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类由于嗅觉不灵敏,更易患精神疾病。新的观点认为,尽管嗅觉神经中枢仅占人脑容量的0.01%,而在鼠脑容量中占了将近2%,但前者的绝对容量要大大高于后者,神经元数量也和其他哺乳动物差不多。人类、狗类和啮齿类动物的嗅觉总体并无优劣之分,差别在于对某些特定气味的灵敏度,比如,人类擅长辨赏红酒,而狗类更在意闻闻哪些狗在墙根撒过尿。

二氧化碳加氢“变”汽油

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汽油是一种潜在的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策略,不仅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还可减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但二氧化碳分子非常稳定,难以活化,与氢分子的催化反应更易生成甲烷、甲醇、甲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而很难生成长链的液态烃。中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型高效稳定的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这种方法生产的汽油排放能满足环保要求,汽油馏分主要为高辛烷值的异构烷烃和芳烃。

冬虫夏草为何长在高原

冬虫夏草是一种常年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环境下的子囊真菌,侵染了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昆虫幼虫而形成的菌虫复合体。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人工栽培至今未能取得成功。中美研究人员通过完整的参考基因组图谱发现,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冬虫夏草基因组相比于其他低海拔近缘物种(如蛹虫草等)变得异常庞大,而蛋白编码基因却发生快速丢失。这种特性可能是冬虫夏草对高海拔环境变化的重要响应,也是造成其具有极高宿主专一性的原因。研究还发现,与抗低温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在冬虫夏草中大量扩增,这可能有助于冬虫夏草增强自身的抗寒性以便在青藏高原极端复杂的环境下得以生存。此外,研究支持和证实了冬虫夏草是一种同宗交配型真菌。该研究对促进冬虫夏草珍贵野生资源的遗传保护、加快其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亚马孙雨林曾经是内海

亚马孙雨林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宝库,其67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中包含有地球上10%的物种。如此巨大规模的雨林如何形成,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一项新的研究认为,亚马孙地区曾被加勒比海先后淹没了两次,从而形成了一个短暂的内陆海洋,并开始了新物种的进化。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亚马孙地区的一部分曾经处于水下,但对于水来自何处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淡水从上升的安第斯山脉往下流,把下面的陆地切分开来,把植物和动物分成了后来进化出新物种的孤立群体。然而,从海洋微生物于20世纪90年代在亚马孙沉积物中被发现以来,有人提出海洋洪水说。新的研究从岩芯中获得了支持,在其中发现海洋浮游生物和贝壳,甚至包含了在海洋中栖息的螳螂虾和鲨鱼牙齿化石。加勒比海曾两次到达亚马孙盆地西部地区:一次发生在距今1800万年前,另一次距今1400万年。

章鱼“高智商”的秘密

章鱼、鱿鱼和乌贼等蛸亚纲物种以完成复杂行为的能力著称。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它们这些复杂行为背后的奇特演化路径。研究人员认为,这类动物能通过编辑自己的基因来学习新的技能,但这么做的代价就是演化速度的减慢。科学家发现,乌贼大脑中超过60%的RNA转录物是通过重编码记录下来的,而人类身上这一比例只有1%。研究人员还鉴别出了数千个演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RNA重编码位点。RNA编辑现象在这些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尤为突出,影响了许多在大脑功能和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合成。

吸电子烟有损血管健康

电子烟的健康影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瑞典一项研究报告说,即便少量吸入电子烟也会对血管造成损伤,进而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说,可能是电子烟中含有的尼古丁使血管弹性变差。电子烟主要由电池、加热蒸发装置和一个装着烟液的烟管组成,烟液中含一定量尼古丁。使用时通过电加热让烟液挥发,达到“吞云吐雾”的效果。吸电子烟的人每天会吸入250~300口电子烟,而新研究显示,即便吸入中小剂量的电子烟(如10~30口)仍有明显影响,实际生活中吸电子烟的人所受影响会更大。另有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电子烟还会导致气道收缩,造成呼吸困难。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证实电子烟可帮助戒烟,吸烟者只有完全戒断尼古丁,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健康。

29℃最利于蚊子傳播疾病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登革热、寨卡、基孔肯雅热等常见蚊媒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研究人员对温度如何影响蚊子活动和蚊媒传染病在全球的传播风险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利用部分人类感染蚊媒传染病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蚊子将病毒传播给人类所需时间由若干特性决定,包括蚊子的生命周期、叮咬频率,以及在一次叮咬中感染某病毒并在下一次叮咬中将病毒传播出去所花时间等,而这些特性又都受到气温影响,但这种关系并非是线性的。当气温达到29℃时,特性总体达到峰值。将模型分析结果与登革热、寨卡、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实际传播数据相对比,发现两者十分吻合。这一结果有望用于蚊媒传染病疫情预测等。

猛犸象或毁于骨骼病变

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分析了来自47头猛犸象的1500多件骨骼,发现将近一半的猛犸象骨骼样本都显示出患有骨骼疾病的痕迹,如骨质疏松症、骨质溶解症、骨纤维变性症、关节炎和其他由于关键营养素缺失或过剩引发的新陈代谢失调导致的疾病。这些发现验证了科学家此前的假设,即猛犸象的大规模灭绝由矿物质缺乏或生态环境巨变导致。这些猛犸象约生活在1.2万~1.3万年前,它们被保存在永久冻土层中,组织的分解速度非常缓慢,即使过了一万多年,部分骨头上的软骨组织依然得以保留。

【责任编辑】赵新宇

猜你喜欢

猛犸象冬虫夏草嗅觉
火星上复活的猛犸象动物园首次开放
神奇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怎样形成的?
神奇的冬虫夏草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