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怂恿不丹抗议中国边境建设

2017-06-30元贞

环球时报 2017-06-30
关键词:洞朗不丹印方

本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元贞 本报记者 杜海川 ●王会聪

印度舆论炒作“中印边界风波”的口风29日突然发生转变,不再声称“中国入侵印度领土”,而是将一个“袖珍国家”推到一线:不丹。印度报业托拉斯29日称,“中印军队对峙”的事发地洞朗地区被中国控制,但不丹也对此声索主权,不丹驻印度大使28日接受该媒体采访称,不丹政府已通过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向中方提交了表示抗议的外交照会,要求中方停止在洞朗地区修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29日就此表示,洞朗地区历来属于中国领土。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历史、法理和现地三方面都有充分依据。中方在洞朗地区开展的一些活动是在自己领土上的主权行为,完全合法,完全正当。

《印度斯坦时报》28日报道称,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就近期中印边防部队之间发生的对峙事件明确表示,“印领土并未遭受入侵”。这与印媒此前一直报道的“中国军队越过锡金段边界线入侵印度领土”完全不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29日称,这次事件的真相是,印度边防部队人员非法越过了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了中国境内。印陆军参谋长的表态印证了此前印度媒体有关报道不实。真相是难以持续掩盖的。我们再次要求印方遵守历史界约规定,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立即将越界部队撤回到边界线的印方一侧,避免事态越演越烈,陷于更大的被动。《印度时报》称,在记者会上,陆慷还“出乎意料”地展示中方现在掌握的,此次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中国领土的有关照片(如图)。外交部网站公布的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士兵和车辆越过了作为边界线的分水岭,进入到中国境内。

“三国交界地段的紧张态势:印中两国就不丹冲突发生对峙”,《印度快报》29日以此为题报道称,印度外交界知情人士对该报表示,中印军队近日发生的对峙事件已经导致两国关系陷入2013年“帐篷对峙”事件以来的“最严重危机”。知情人士称,事发地洞朗地区俯瞰着极具战略意义的春比溪谷,涉事印军来自一支“为不丹军队提供培训、并与不丹在不中边界共同巡逻的部队”,其规模与旅相似。一名印度高官称,“尽管印度一直在中国与不丹边界地区存在,但此前从来没有采取行动捍卫盟友不丹的利益。中国对印度(军队)此次的做法非常恼火,正在进行反击。”

印度媒体为挑起此次“中印边界风波”找了不少理由。《印度快报》称,最近几年中国在洞朗高原地带的战略力量倍增。随着拉萨到亚东公路的开通,500公里的路程只需7个小时。这条“通过不丹领土”的公路已极大增强中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后勤实力,而其面向的正是印度所谓“鸡脖子”的薄弱环节——所有通往印度东北邦的道路必须从这里经过。受印媒不实报道影响,印度反华组织“世界印度教大会”28日号召印度国民抵制中国货。

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钱峰29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印度媒体此时把不丹抬出来,意在转移视线,挽回一些脸面。该事件再次反映出印度与不丹的特殊关系。印度延续了英国驻印殖民当局的政策,长期将不丹置于其“保护国”的范围内。1949年8月,印不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外交接受印度“指导”,甚至购买军火也要印度许可。在印度“指导”下,不丹仅同印度等53个国家建交,与联合国“五常”都没建立外交关系。2007年,印不重修《友好条约》规定后,不丹才稍微收回外交与国防权。但印度对不丹的影响力仍然是压倒性的。

“没有对话”,印度报业托拉斯29日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天表示,事件发生以来,中方已经在北京和新德里多次向印方提出严正交涉。双方外交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中方敦促印方立即将越界的边防人员撤回边界线印方一侧,这是解决此次事件的前提,也是双方进行任何有意义对话的基础。报道认为,这说明,在中印解决该事件之前,中国不会放行印度香客经该通道赴西藏朝圣。

29日,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访问锡金邦。《印度时报》称,拉瓦特将对当前形势做出评估,与前线指挥官见面了解最新进展,亲自监控事态发展。印度陆军参谋部现在实时监控事态发展,要求前方的印度17师每小时汇报一次最新情况。此外,印度国防部还澄清说,现在印度媒体上关于中印军队推搡的视频都是假的,是之前的,此次事件的视频没有流出,希望印度民众不要轻信。这被认为传送了一种息事宁人的信号。

钱峰说,印度外交注重面子,印度国内民众和舆论受到印媒不实报道的负面影响,民族主义情绪有所上升,印度政府和军方已经认识到这种情绪不利于大事化小。这件事已经让中印关系陷入不小的困境,双方都没有让事态进一步升级的动机和意愿,中印关系恶化对双方尤其对印度弊大于利。因此这件事最后势必以外交手段妥善解决,印度撤军是必然的。▲

猜你喜欢

洞朗不丹印方
印21日凌晨移交中方走失士兵
不丹: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烟的国家
“中国在洞朗重启活动”?印度否认
中印边界,“解放军答应后撤100米”是无稽之谈
不丹学者:中国比印度更尊重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