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元协同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017-06-29马丹竹贾冯睿王卫强潘颢丹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协同式创新型应用型

马丹竹, 贾冯睿, 王卫强, 潘颢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辽宁 抚顺 113001)

“三元协同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马丹竹, 贾冯睿, 王卫强, 潘颢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辽宁 抚顺 113001)

分析了高校向创新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而突显出的主要问题,揭示了缺乏激励、脱离专业、评价体系不合理是影响其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元协同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想,并通过开展的具体改革实践,促进了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提高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 工程应用; 工科专业

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态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2010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高校要不断深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教育部进一步部署了“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任务。可见,在我国经济新的发展常态下,伴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急需大量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奔赴生产服务一线。因此,不断探索和揭示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及影响因素,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末开始初见相关研究报道[1-4]。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全面推进高校办学思路的转型发展,逐步向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转变,全面提高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有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调研与实证[5-9],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教育的未来与发展方向[5,10]、国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10-13]成果大量涌现。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尚未明确其向培养创新及工程应用型人才转型的机制,尚未建立更为合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准确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向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三元协同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践行于地方高校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

1 高校向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转型而突显出的主要问题

(1) 面对创新创业,学生缺乏主观意识和行动勇气,缺乏“内动力”激励。当下,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仍以获取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为终极目标,而对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认识及其内涵的理解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学校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是学校在毕业前为解决就业问题而进行的缓兵之计,因此,大学生自身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并不高。而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转型发展缺失科学的教育理念,仅停滞于选修课、讲座、咨询指导等浅层形式转变,并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亦未关注到校园氛围的营造和对学生人生发展、理想信念的深层次激励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创新及创业行为源于其内心深层次的观念、激情、理想等的激发这一根本。

(2) 缺乏专业依托,创新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且未能体现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的有机结合,仍未形成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且未能突出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结合。一方面,课程设置零散,或局限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类选修课及培训、讲座类课程;或局限于操作层面的通识、公共选修课。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与专业教育无交集,而在专业课中对创新创业的知识内容基本没有体现。在大部分学生眼中,创新创业变成了仅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操作过程。另一方面,因其缺乏与专业教育中工程应用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得少部分拔尖学生在其追求创新,实践创业的过程中,缺乏专业分析视角和实操的应用能力,对行业形势把握不准确而屡受失败打击。综上可见,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停留于表象,缺少专业的支撑和依托,其相关课程的设置未融合于专业应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3) 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不合理,难以准确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目前,对大学生教育的评价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层面,只对学生修学的课程教学结果进行考核,考核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引入了实践操作、创业计划书、创业调查报告等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但考核的指标仍仅局限于学生创新创业的表现能力上。单指标的评价体系,未能全面考核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营造、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的培养、成果的转化、保障机制的建立及中远期的跟踪评价等变量,其考核评价结果难以客观地反映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 “三元协同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大学生的创新是指以专业知识的不断丰富、积累、溢出为基础,由探索未知的欲望(即创新意识)激发,从而进行已有知识的再造和新知识的挖掘等行为过程。而这种专业知识的再造、新生恰恰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的新机会。这是一般劳动者创业所不具备的。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基于专业创新教育,深层次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最终输出“具备实践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基于以上理解,针对前面分析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三元协同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科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耦合,其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该培养框架中突出强调了激励机制、教育机制及评价机制的构建,即3个主元分别为:“分阶段”教育元、“深层次”激励元及“多指标”评价元,三主元协同作用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元主体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定位、转型思路、专业类型、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现状等多方因素,可分层次构建次元内容体系,即准确定义各层次的辐射影响因素。

图1 “三元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示例

3 “三元协同式”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案例

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改革实践为例,对“三元协同式”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法及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3.1 “深层次”激励元

结合本校、本专业现状,确定了“深层次”激励主元的3个辐射因素:宏观与微观激励、外部与内部激励、奖励与惩罚激励,以精神和物质奖励为主要激励形式,构建了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如上述图1所示。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 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以学分激励学生。

(2) 结合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开设独立的专业创新实验课程,提升创新实践教学学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协同发展。

(3)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创业训练项目专项基金,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创业实践,并给予经费支持。

(4) 设立专项奖励金,奖励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通过物质奖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5) 在专业内树立创新、创业榜样人物,并在院刊、校园网、校园广播等校内媒体渠道广为宣传,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心渴望成为榜样人物的欲望。

(6) 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等,邀请相关企业家、成功创业典型人物(如成功创业的专业毕业生)来校指导,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7) 建立惩罚机制,纠正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错误观念。如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敷衍了事、不能按时完成计划任务或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严重错误的学生进行专业内通报,并建立黑名单加以约束和限制,引导其认识并修正错误,发挥教育管理中的负强化效应。

3.2 “分阶段”教育元

本专业的专业教育由高等教育前的人才输入为起点,专业学生要经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知识教育及实务教育4个阶段,最终输出达成培养目标的人才。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实践教育体系组成。改革中结合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能力、知识及实务4个辐射因素耦合到现有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1)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开设必修课程“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及“创业基础”,开设多学科交叉选修课程,如“课外科技作品创新学”“结合科技智能的创新设计”“创业财务管理及实践”“创业项目基础”“技术创新与创业”“创业融资”等。

(2) 专业教育环节,增设“学科创新前沿”“换热网络优化新技术”及“能量综合利用与节能技术创新”等必修或限选课程。

(3) 实验教学中,增开独立的“热工综合创新实验”必修课,并增大专业课实验中创新设计型实验比例。

(4) 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加大创新型工程设计类或科技创新型选题的比例,淡化常规设计,并将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5) 升级原有实践教育平台,并结合我校石油化工特色,先后建成4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和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6) 鼓励产学研结合,将企业引入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实习基地升级,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逐步强化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

本专业在“分阶段”教育中,还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结合,着重进行了实践教育体系及教育方式的改革优化。依据“主抓优化设计,强调科学构建,注重开放拓展”的改革思路,优化了实践教育体系,如下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育体系优化框架图示

3.3 “多指标”评价元

该主元包含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评价、课程评价、学生创新成果评价、师资评价、保障体系评价及环境评价6个辐射因素。本专业现阶段评价体系的改革实践首先着重关注对学生进行的考核评价,即创新能力、课程评价及成果评价3个因素。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普遍采用的是“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方法,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机械化等问题,且在价值取向上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这些都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专业评价体系改革实践引入了学生及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依据评价主体确定评价指标,对评价主体及评价指标分别赋予梯度权重,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各级评价结果进行量化。所确定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考核、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用人单位考核;对应的评价指标从知识要素、思维/意识要素、能力要素及成果要素4个方面确定了16个评价指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表1 “多指标”评价体系

依此评价体系即可对每个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及能力给出可量化的综合评价:

得出的评价结果Z可以比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直接指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考虑培养对象由输入到培养后再输出的时间变量,按入校时长分为Ⅰ、Ⅱ、Ⅲ 3个培养过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三元协同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完整表达如图3所示。

4 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转型发展至今,部分教育者、受教育者及社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教育及应用型转型的理解与认识仍存在偏差甚至曲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与现有工程应用型教育的契合仍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大学生创新本质上表现为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溢出,而大学生创业则依托于已有的创新行为。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工程应用教育耦合、优化,从激励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入手,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工程应用的践行能力培养,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 分析了高校推进人才培养转型而突显出的主要问题。揭示了缺乏激励、脱离专业、评价体系不合理是影响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主要因素。

(2) 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三元协同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工科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耦合,并进行了探索性实践。

(3) 以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三元协同式”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辐射因素的构建过程,并考虑了时间参数,给出了该培养模式的完整表达。

图3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完整表达图示

References)

[1] 赵金华.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 柴径.以点带面,推进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12.

[3] 赵红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4):85-88.

[4] 宇业力.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新理念[J].现代教育管理,2009(7):107-110.

[5] 刘丽君.知识创业教育导论: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 汪子入.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的一个样本分析:以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5(8):100-104.

[7] 王清远,杨明娜,李勇,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13-16.

[8] 刘广,阮锦强,马小惠.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9-32.

[9] 牛爱芳,钟丽,张建国,等.以三个重点为抓手 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上新台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19-22.

[10] 郭明顺.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56-59.

[11] 侯东喜.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相关学程发展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29.

[12] 卓泽林,杨体荣.美国顶尖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以伍斯特理工学院工程教育培养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6(4):109-113.

[13] 金保华,王英.美国州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110-115.

Practice on reform of innovation-oriented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ree collaborative effects”

Ma Danzhu, Jia Fengrui, Wang Weiqiang, Pan Haodan

(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Fushun 113001, China)

The main problems are analyzed during the talents training transformation.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on the talents training are revealed. And then, the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ree collaborative effects is put forward and practiced. The practice of this reform mode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and also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talents training;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s

10.16791/j.cnki.sjg.2017.05.008

2016-12-29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课题(GHYB160015);2016年辽宁省本科教改立项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UPRPI2014028);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UPRP20140806);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UPRP20140898)

马丹竹(1983—),女,辽宁抚顺,博士,讲师,从事应用转型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E-mail:danzhuma@163.com

G642.0

A

1002-4956(2017)5-0027-05

猜你喜欢

协同式创新型应用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下协同式产品外观设计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