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棘突形态的临床意义
2017-06-29陈贵新姜亮陈振
陈贵新,姜亮,陈振
(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北京 100191;2.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济医院骨科,辽宁 营口 115007)
C6棘突形态的临床意义
陈贵新1,2,姜亮1,陈振1
(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北京 100191;2.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济医院骨科,辽宁 营口 115007)
目的 探讨如何根据C6棘突的形态选择颈后路手术方式。方法 通过对100例颈椎病患者C5、C6和C7棘突长度及其顶点连线所成角度(以180°角为基线,相对基线向后成角为正角,向前成角为负角)的测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C5、C6、C7棘突顶点角度平均值0.56°。正角49例,其中6例C6/C7比值大于0.8;负角51例中39例(76.4%)C6/C7棘突长度的比值均大于等于0.8,其余12例C6/C7棘突长度的比值小于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6/C7平均值0.78,比值大于0.8的44例,比值小于等于0.8的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no等关于尸体解剖和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C6/C7棘突长度比值大于0.8时,项韧带附着于C6棘突上的比例高达95%。结论 C5、C6和C7棘突顶点连线角度小于0°和/或者C6/C7棘突高度比值大于0.8时,需考虑保留或重建C6棘突的肌肉韧带复合体。C6棘突的形态决定其解剖作用,对颈后路手术方式有重要临床意义。
C6棘突;形态;颈椎后路;手术;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逐渐改变,颈椎病发病率也在增加。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或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1]。尽管神经功能的恢复较为理想,但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2%~61.5%,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并发症之一[2]。目前轴性症状困扰着骨科医生,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虽然预防措施很多,但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因此,如何降低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仍是骨科医生追求的目标。
C2棘突相对长且粗大,是颈后肌群附着的主要部位;破坏C2的肌肉附着,容易导致轴性症状出现;这是共识。尚存争议的是C7、还是C6与C7的棘突是另一个颈后肌群附着的主要部位。一般情况下C7棘突相对长且粗大,但部分C6棘突存在解剖变异,异常增高或延长,也可能成为颈后肌群附着的重要部位。这时破坏C6棘突附着肌肉,可能影响轴性症状的出现,也值得关注。本研究关注C5、C6与C7棘突的解剖关系,现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图1 C5、C6、C7棘突长度测量示意图 图2 C5与C6棘突顶点连线与C6和C7的棘突顶点连线的夹角示意图
2 结 果
100例中C5棘突长度平均值为(22.58±4.04)mm,C6棘突长度平均值为(30.11±5.98)mm,C7棘突长度平均值为(38.73±4.78)mm;C5~6长度差值的平均值为(7.53±3.92)mm,C6~7长度差值的平均值为(8.61±4.04)mm;C5、C6、C7棘突顶点角度平均值0.56°。
100例中49例为正角(12.73±11.34)°(见图3),C6~7差值平均值(11.24±11.34)mm约是C5~6差值平均值(5.53±2.78)mm的2.03倍,显示C7棘突相对粗大,而C5和C6相对短小;C6/C7值(0.71±0.08)。另51例为负角(-11.13±8.81)°,其中C6~7差值平均值(6.09±2.85)mm约是C5~6差值平均值(9.45±3.91)mm的0.644倍,提示C6棘突相对粗大;C6/C7值(0.84±0.07)(见表1)。
100例中C6/C7棘突长度的比值小于等于0.8的56例中,C6~7差值平均值(11.41±2.96)mm约是C5~6差值平均值(5.82±3.37)mm的1.96倍,显示C7棘突相对粗大,而C5、C6相对短小;C6/C7棘突长度的比值大于0.8的44例,C6~7差值平均值(5.05±1.78)mm约是C5~6差值平均值(9.7±3.48)mm 0.52倍,提示C6棘突相对粗大(见表2)。
C5~7棘突顶点连线夹角与棘突高度比值的关系:在夹角为负角的51例中,39例(76.4%)C6/C7棘突长度的比值均大于等于0.8(见图4);其余12例C6/C7棘突长度的比值小于0.8(见图5)。作者认为,如果C5、C6和C7棘突顶点连线所成角度为负角时,提示C6棘突也是颈后肌群附着的重要部位。
图3 正角示意图 图4 负角示意图(C6/C7棘突长度比值大于等于0.8) 图5 负角示意图(C6/C7棘突长度比值小于0.8)
表2 两组C5~7棘突长度与差值平均值比较
3 讨 论
Kawaguchi等[3]定义轴性症状为颈椎后路术后出现颈背部僵硬、酸胀、乏力、活动受限、后伸功能丢失等不良现象。颈椎棘突、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共同构成了供颈后肌群附着的后方韧带复合体,其完整性是颈椎后方稳定性的主要依靠,对维持颈椎静态稳定具有主要意义[4]。半棘肌附着于C2棘突和椎板,占颈椎后伸运动所需力量的37%,是维持颈椎静态稳定的重要肌肉[5]。C7棘突和椎板附着的头半棘肌、颈夹肌、斜方肌和小菱形肌群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颈椎,而这些肌群是启动颈椎活动和维持的主要力量。
颈椎后路手术操作(如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破坏了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可能是产生轴性症状的主要原因。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完整被破坏,颈椎后伸力量减弱,生理曲度丢失,肌肉进一步萎缩,颈后肌群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可能导致轴性症状的进一步加重。轴性症状与体位有关:在坐位或站立位时加重,仰卧位时减轻;这与颈后肌群的分布是一致的[6-7]。颈椎术后MRI发现术区颈后肌群均发生萎缩,而且萎缩程度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程度是一致的。这些研究结果从另一方面提示术后肌肉萎缩可能是轴性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
颈椎后路手术尽管效果较为理想,但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了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近些年已经提出数种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术式。据文献报告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有所降低。C2与C7均很重要,C6棘突附着的肌肉韧带是否需要保护,仍存在争议。
C6棘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当C6相对粗大时,其作用应该重视。本组病例显示44%的患者C6和C7棘突长度比例大于0.8,而51%的患者C5、C6、C7棘突顶点连线夹角小于0°,此时行颈后路手术应重视C6棘突的形态,可能也需要保留或重建C6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Ono等[8]提出C6和C7棘突长度比例大于0.8时,颈后路手术保留C6棘突,轴性症状发生率减少。Ono等[8]指出在正常解剖中的C7棘突和椎板附着的头半棘肌、颈夹肌、斜方肌和小菱形肌群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颈椎,而这些肌群是启动颈椎活动和维持的主要力量。而C6相对粗大时,C6棘突和椎板附着的头半棘肌、颈夹肌、斜方肌和小菱形肌群的密度也显著增高。
C5、C6和C7棘突的长度是固定因素,C5与C6棘突顶点连线其延长线与C6和C7的棘突顶点连线的成角是较固定的因素,与颈椎屈伸角度以及颈椎的曲度关系不大。在正常状态的颈椎侧位片上,颈椎存在前屈说明颈后肌群力弱,C5与C6棘突顶点连线其延长线与C6和C7的棘突顶点连线的成角趋向负角,需要减小颈后肌肉韧带复合体破坏;颈椎存在后伸说明颈后肌群力强,此时,C5与C6棘突顶点连线其延长线与C6和C7的棘突顶点连线的成角趋向正角,而实际测量结果却是负角时,说明C6棘突相对粗大,需要保留C6棘突的肌肉韧带复合体。所以,当C5、C6、C7棘突顶点连线夹角小于0°时,保留C6棘突的肌肉韧带复合体,与颈椎屈伸角度以及颈椎的曲度关系不大。因此,C5、C6、C7棘突的长度和其成角二者在影响轴性症状的出现与否上更可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a)样本数量较小,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b)本研究对象是回顾颈椎病手术患者,调查青年健康人更佳;c)C5、C6、C7棘突的长度和其成角二者在影响轴性症状的出现与否上各自的贡献比率需要进一步观察、随访;d)还需进一步研究患者术后的功能情况、轴性症状发生情况。
颈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可能是导致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颈后路手术中不仅需要关注C2和C7棘突的肌肉韧带复合体,也需关注C6与C7棘突的相对关系。如果C5、C6、C7棘突顶点连线角度小于0°和/或者C6/C7棘突高度比值大于0.8时,需考虑保留或重建C6棘突的肌肉韧带复合体。
[1]Manzano GR,Casella G,Wang MY,et 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expansile cervical laminoplastyversus cervical laminectomy and fusion for multi -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J].Neurosurgery,2012,70(2):264-267.
[2]Wang SJ,Jiang SD,Jiang LS,et al.Axial pain after posterior cervical spine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Eur Spine J,2011,20(2):185-194.
[3]Kawaguchi Y,Matsui H,Ishihara H,et al.Axial symptoms after en bloc cervical laminoplasty[J].Spinal Disord,1999,12(5):392-395.
[4]Liu J,Ebraheim NA,Sanford CG Jr,et al.Preservation of the spinous process -ligament -muscle complex to prevent kyphotic deformity following laminoplasty[J].Spine J,2007,7 (2):159-164.
[5]Vasavada AN,Li S,Delp SL.Influence of muscle morphome-try and moments arms on the moment-generating capacity of human neck muscles[J].Spine,1988,23(4):412-422.
[6]Ono A,Tonosaki Y,Yokoyama T,et al.Surgical anatomy of the nuchal muscles in the posterior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7spinous process in cervical laminoplasty[J].Spine,2008,33(11):349-354.
[7]Hosono N,Sakaura H,Mukai Y,et al.C3~6laminoplasty takes over C3~7laminoplasty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axial neck pain[J].Eur Spine J,2006,15(9):1375-1379.
[8]Ono A,Tonosaki Y,Numasawa T,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atomy of the nuchal ligament and postopera-tive axial pain after cervical laminoplasty:cadaver and clini-cal study[J].Spine,2012,37(26):1607-1613.
1008-5572(2017)05-0461-03
R683.2
B
2016-11-22
陈贵新(1978- ),男,副主任医师,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济医院骨科,115007。
陈贵新,姜亮,陈振.C6棘突形态的临床意义[J].实用骨科杂志,2017,23(5):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