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间管理影响因素及提升探究
2017-06-29俞清源蒋雪清张小康韩德宝沈飞红
俞清源+蒋雪清+张小康+韩德宝+沈飞红+励惜翔
摘 要:随着大学教育普遍化,为促进高等教育的有效发展,大学生时间管理显得极为重要。该文以嘉兴学院为例,了解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和时间分配情况,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及不同专业、性别等差异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影响,采用自制问卷以及实地访谈方式,探究其核心问题,突出时间管理重点影响部分,并最终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时间管理 行为改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5(c)-0200-03
大学是个体发展和专业培养的重要阶段,大学这种教育模式下,更推崇的是自主学习,给学生大量的自由分配时间,去自主探究和深入理解专业内容,以达到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标准。伴随着高等教育普遍化,大学生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该有效管理时间,同时我们也要平衡休息和学习的时间,该文以嘉兴学院为调查对象,拥有地方性院校特色,也能反映高校的一些普遍问题。
1 问卷设计
调查对象:采取网上问卷与实地问卷结合的方法,主要在嘉兴学院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为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女生人数比例为150∶132(25∶22),并且绝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属于经管专业;且大一72份,大二84份,大三70份,大四72份,各年级人数相差较小,从性别和专业差异进行分类。
2 问卷调查分析
2.1 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整体分析
我们初步将大学生时间管理整体现状分为认知、时间、反思和掌握4个部分。
通过表1,我们对大学生的整体时间管理情况具有一定的了解,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有对时间管理具有认知和了解,但约只有一半的学生将时间管理应用于其生活中,其余另一半则并没有及时的利用这一管理方法,但是能有效的达成预期目标的大学生只占25%,存在着无法坚持进行有效时间管理这一难题,更只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可以有长远的时间管理规划。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拥有时间价值感意识认识时间重要性,但对时间的监控感和效能感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难,所以我们初步定位将应从促进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规划和有效实施和完善时间管理两部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
2.2 大学生自我管理影响因素
我们将大学生的时间分为课堂时间、课余时间和睡觉时间3个部分,逐一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表2,我们发现对课堂时间影响因素主要有手机、课程重要性和授课水平3个方面,课程的重要性还是成为了影响课堂时间的最重要因素,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发展的注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手机对其上课时间的分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足以表明手机在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极大影响;授课水平虽没有其他两方面重要,但也是大学生课堂时间的影响因素,男女生对这3个方面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较小(χ2<15.53),有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我们应该针对手机问题以解决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表3调查表明寝室上网及游戏和聚会购物已成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读书和社团活动均有部分同学会分配时间进行但是仍为少部分同学,这样的现象在高中向大学跨越中是必然的,学生的时间由被动安排转为主动分配,更多人将时间花在休闲娱乐。在调查中发现专业对课余时间分配情况差异不大,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课余时间安排也较为相似。综上我们得出应该尽量缩减同学在玩乐上的时间,分配一定的时间去读书和参与社团活动,增强自身的专业和社交能力。
根据表4情况,我们发现影响我们大学生时间管理另一重要问题──熬夜,调查发现我们大学生的睡觉时间普遍都较晚,且学习日八点进行第一节课程,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效率甚至一天都有恍惚的精神狀态,长久下去会影响我们的时间规律进入一种亚健康状态。其主要还是因为手机导致,由于学习等问题造成的熬夜在我们后来的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情况,所以我们得减少手机的使用,减少熬夜。
3 访谈分析
3.1 面临拖延症
在了解关于被调查者自己所做时间规划完成情况中,访谈发现绝大部分同学有拖延症。对于多数同学,可能时间管理并不陌生,并且会去制定自己的安排或规划,但高校的教育体制与中学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少了老师的监督和提醒,大学生在时间管理这方面就不免会感到茫然和力不从心,在大学里出现自控力不强、拖延症导致计划实施的失败等现象就较为普遍。
3.2 管理方法单一陈旧
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时间管理方面的监督和引导。高等教育体制下更注重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相对的减少了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很少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地指导训练,这样大学生获取时间管理知识与经验的渠道就变得十分有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家常用手机上的一些软件或是备忘录来提醒相关事情,但除去提醒功能,其监督效果几乎为零。针对不同目标的多样化时间管理方法与良好的规划实施监督均是实现既定目标、达到既定效果的重要保证。
3.3 时间分配不科学、效率低
根据访谈,我们也发现了时间分配不科学这一现象,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分配极多的时间在休闲娱乐方面,但在读书方面时间分配却非常少,尽管这样当自己有些疲劳或遇到学习问题时就会选择停止学习,转而去放松自己;亦或者花上几个小时在图书馆但学习的效率非常低,总是分神或者玩手机。这样的现象导致同学们的时间计划不能有效执行,时间的效能低。
4 成因分析
4.1 时间管理由被动变主动的不适应
高中时期学生的管理行为是被动的,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有了充足的自主时间可供自己自由的支配,受高中生活影响他们面对宝贵时间,仍然只是被动地等待接受别人给他们进行时间的安排与分配,大学却没有人给予计划安排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管理时间。
4.2 自我发展目标的缺失
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所认知和接受,但是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观念在大学生心中却十分淡薄。高中时期学生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以及较为详细的时间规划,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推动下能够及时监控自己的计划实施情况,因此他们对时间的管理比较有效。但他们跨入大学后,却缺少目标。
4.3 时间管理知识的欠缺
高中时期由于没有接触过时间管理方面知识,致使对时间管理概念是模糊的。进入大学之后,学校又很少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并缺乏对时间管理方面技能培养,使大学生忽视了时间利用的效率,从而使大量的零碎和闲暇时间利用不合理造成浪费。如许多同学习惯于花费很长时间以“进入状态”,但是事实上只有你开始做一件事,才能更好地进入所谓的“状态”。
4.4 计划效率偏低
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每天有固定的上课时间,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已由老师给安排好。进入大学后,赶作业、写论文、准备考试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平常,但是这些却反映了大学生时间管理计划性弱,时间的监控感不够高,在计划安排、目标设置和时间管理方面的反馈性水平较低。 同时大学时期突发事情较多,大学生要经得起“诱惑”,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能力。
5 提出建议
我们针对目前大学生时间管理意识淡薄,自我发展目标的缺失,时间管理由被动变主动的不适应、计划效率偏低、時间管理知识欠缺等问题推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建议,分别从学校,个人和社会3个方面展开论述。
5.1 学校
(1)学校作为大学生第一教育场所,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引导大一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掌握基本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同时,使其利用校园资源,根据掌握的信息,不断思考,明确自身定位。引导大二学生对所选专业进行深入了解,使其勤于向老师请教了解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大三,伴随着学习专业知识,要引导学生更注重实践环节,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选择。
(2)教师应当利用课余时间等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时间观念的指导。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给学生们传递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思想。教授学生们相关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避免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3)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推荐、提供大量的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供他们阅读并丰富自己的时间管理知识;对大学生就如何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进行指导,可以请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专家或者已经在时间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成功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专题讲座;组织时间管理效率高且经验丰富的优秀大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从而弥补大学生时间管理知识的短缺。
5.2 个人
合理、科学的时间管理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必然前提。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大学生:
(1)确立自己的目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和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应充分珍惜时间;避免受惰性意识的影响,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的执行积极主动性,平时养好习惯,做事不拖延应加强自律性,注重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
(2)大学生应掌握合理的时间管理方法。如明确时间的优先顺序,懂得取舍,培养自身的判断能力,避免盲目做事和轻易被其他事物影响的状况。决定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先做紧急而重要的,最后做不紧急和不重要的,不要一味根据难易程度来决定事件的执行;尝试日计划法。每天花一些时间规划活动,并尽力执行。
(3)大学生应及时学会调整与反思。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学会及时调整难以实施的计划或者计划制定随意且没有反思导致成效不高,使得计划的持续性大幅缩短,长期目标难以实现。学会对计划及最终效用结果进行比较与反思,建立反馈统计和实施修正表,并与他人交流时间管理的方法和学习有效经验,适时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计划的积极性和可执行性。
5.3 社会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可以多组织国家级、地方级或区域级的多种活动,例如志愿者活动、学术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等;企业可多选择校园招聘,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兼职机会,鼓励学生创业和提供创业平台等方式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守时、科学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认识等,提高大学生时间管理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萍.浅析当前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求知导刊,2015(6):103.
[2] 张晓倩,蒋宇涵,常玉璇,等.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新探索[J].创新时代,2015(5):98-99.
[3] 魏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J].亚太教育,2015(35):39-40.
[4] 吴元民.大学生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及技能提升探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28-32.
[5] 罗新茂.某高校大学生时间管理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