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2017-06-29黄英
黄英
【摘要】 目的:總结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对其急救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其中31例基础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而31例治疗组患者则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对两组急救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及对照。结果: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分诊时间(2.50±0.79)min,治疗组是(0.58±0.37)min;基础组转诊时间(69.06±5.55)min,治疗组是(38.12±4.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健康知识评分、护理满意状况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落实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提升其疗效,改善其护理满意状况以及健康知识评分,而且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等,可推广。
【关键词】 常规护理; 急性脑梗死; 转诊时间; 急诊护理流程; 急救效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073-03
当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急救时,通过配合落实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其病情,同时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应用价值高[1]。为总结急诊护理流程实践效果,此次对62例于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对照,分别行常规护理以及急诊护理流程后,期待能提升其急救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31例基础组患者中,女14例,男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6.24±3.10)岁;病程5~47 h,平均(22.87±4.29)h。31例治疗组患者中,女13例,男18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2±3.45)岁;病程5~49 h,平均(21.23±4.1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31例基础组行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基础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此外,31例治疗组患者则落实急诊护理流程。
1.2.1 组建急诊护理团队 首先,根据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成立若干抢救小组,每组由3人组成,其中由一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长,在抢救中起到指导、协调作用。其次,科室每月组织各小组成员对六大病种急救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最后,护士长每月模拟相应病例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判断组员之间的配合能力,组长的指导能力,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1.2.2 创建护理急救流程 首先,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在指导其进行早期检查的基础上,对其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语言状况、面瘫程度以及肢体能力等进行评估后送至抢救区,先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再予以协助挂号,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信息及时反馈至专科医师处,配合专科医师进行急救工作[2]。其次,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安排体位,抬高床头15°~30°,予以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再检查其血常规、凝血功能情况及生化指数等,同时对患者血氧饱和情况、心电图指数及血压值等进行测定,以判断其病情。再次,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对其近期疾病状况进行了解,询问是否出现外伤或者出血等问题,再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介入溶栓的各项适应证。最后,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以后,即可为其开通两条通道,再对其血氧饱和情况、呼吸频率及血压值等进行持续监测,再加强用药指导,成功溶栓以后,才可将其送至病房中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显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消失,患者下肢能够正常运动,且未出现语言障碍问题;(2)有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改善,患者下肢基本能够正常运动,但有轻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无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未好转,患者下肢不仅无法正常运动,而且有重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总有效=显效+有效。同时,对患者护理满意状况进行评定,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指标有健康教育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服务态度评分等,采取十分制,得分及满意度之间呈正比。此外,对患者转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及分诊时间等进行记录,在统计健康知识评分时,具体涉及“疾病认知”“急救知识”及“用药方法”等方面,采取百分制,得分及认知情况之间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急救指标对比
基础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均长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状况对比
治疗组护理满意状况各项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姚伟伟等[4]发现,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人群,不仅发病较急,而且具有昏迷、偏瘫、眩晕、意识不清等表现,加之病程时间较长,致残率与致死率都较高,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难免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常需要进行急救,即使幸存下来,患者的身体功能通常也已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尤为重要。对于患有急性脑梗死症状的患者,必须尽快实施就诊抢救,稳定患者病情,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抢救工作成功率[5]。急诊护理流程是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结合急诊科的实际情况以及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最终制订出的一种护理模式,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各个医疗环节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保证患者及时接受手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最大程度争取有效治疗时机,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
急诊护理流程强调在急救期间,需要组建急诊护理流程团队,并且创建护理流程,除了要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及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外,还要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并且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同时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再予以落实各项急救措施[7]。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对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确保呼吸道以及静脉通路持续通畅,以提升其急救质量[8]。此次急救中两组行护理措施后,31例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3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分诊时间(2.50±0.79)min,治疗组是(0.58±0.37)min;基础组转诊时间(69.06±5.55)min,治疗组是(38.12±4.20)min;基础组健康知识评分(77.12±8.79)分,治疗组是(86.74±5.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健康知识评分、护理满意状况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落实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提升其疗效,改善其护理满意状况以及健康知识评分,而且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等,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侯艳玲,杨竹.急诊及住院期间连续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15-16.
[2]冯琼,涂明义,张武昌,等.急诊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239-241.
[3]冯琼,涂明义,张苏明,等.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68-70.
[4]姚伟伟.研究分析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及质量的影响[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3):15-16.
[5]黄海燕,张丽华,沈碧玉,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44-1546.
[6]李静艳,孙宁,马宝英,等.优质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预后的改善作用[J].河北医药,2016,38(12):1898-1900.
[7]孟利芳,何令敏.心理護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4,36(4):602-603.
[8]刘蕊蕊,孙文果,王新玲,等.急救护理干预对脑梗死rT-PA超早期溶栓的疗效观察[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10):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