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堂管理困境浅谈

2017-06-29欧阳琳

科技资讯 2017年15期

欧阳琳

摘 要: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内容与课堂管理的创新性、专业性需求更加凸显,传统的课堂管理已经不能完全胜任这一要求,顺应趋势、迎接挑战、不断创新成为了我国各高职院校探索课堂管理发展的大方向和必然行为。

关键词:评价体制 座位安排 一线教师 课本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5(c)-0149-02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迎来了新机遇,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专业性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日趋明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兴起,是我国传统学制发展的必然调整,也是顺应国家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课堂管理工作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纷纷彰显。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厚望与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生源质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滞后。因此,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

(1)急需建设一支专业性的教师队伍。缺乏高职一线优秀教师、教师学生配备比例失调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由中职学校合并或是升格而成,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都面临着学历结构、专业知识、教学方式、科研能力的再学习、再提升,全面的提升却不是在短期内通过强化学习,能够一蹴而就达到胜任工作岗位需求的。尤其是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大量扩招,一线教学的工作任务和压力非常大,边干边学、边学边教成为了一种新常态。此外,高职教育倡导的是“应用技术”,然而在教学实施中却存在着一些隐患问题。部分高职院一味的追求考證通过率,直接选用考证教材。这样形成了一个教师、学生都不讨好的局面,高职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了如此高深的考试教材而通过中、高级资格证书,甚至90%的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报考中、高级资格证书,学生的消极情绪自然流露于课堂之上,对教师的授课安排和知识传授造成了较大的困惑,对课堂的教学管理产生了较大影响。

(2)急需转变高职教育授课理念。高职院校一线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误解,认为高职生经历过高中3年的学习,已经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态度,再加上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是从中职教师岗位直接转换过来的,在授课方式和理念上更习惯于中职教育中的单纯的知识灌输和传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容易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参与、理解深浅、热情投入等特点关注不够。正是这种课堂环境“教与学”的严重失衡,直接造成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不高、气氛不活跃,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这种严重的问题反过来又对教师的讲课产生很大不良影响,进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3)急需规范课堂管理评价体制。目前针对课堂管理及教师教学评价,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督导评价和学生评教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制。目前,高职院校引进教师的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但因为高职院校开设专业限制的原因,大多数的新进一线教师非往往师范专业出身,他们在科研能力、专业知识相当的优秀,却不擅长一线教学。

大部分高校和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建立了教学评估督导团制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或是退休的优秀教师组成教学评估督导团,针对青年教师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听课制度,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主要对象就是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主要方式就是进行听课督导。

为了迎合学院督导评价体制,新进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过于追求形式化、知识系统化、课程设计的严谨、时间安排,而忽视最重要一点---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一个好的教师,真正表现应是在充分掌握学生知识和水平结构后,在思考如何设计一堂生动的教学,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而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单方面传授的课本知识或是配合教师迎合督导一时“表演化”的听课,这样一来,督导教学评价也失去了最初的意义,而只是欣赏了一场教师导演,并与学生一起参演的小品。这样一来,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尽失,教师失去了在课堂上管理学生的底气,反而被学生所谓的一时帮助所钳制。

其次,学生评教这一模式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从受众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客观公正的考评参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实际成效与目的初衷产生了较大偏差,学生评教成了“简单评价搞乱师生关系,大学生一分钟的游戏”。一是学生对参与评教的权利行使不到位。部分学生参与评教存在应付情绪,学校在引导学生行使权利方面也存在不到位的盲区,导致学生评教随意性大,评教细则形同虚设,评教结果缺乏公正力,严肃的评教行为沦为“1 min的游戏”。二是学生行使评教的权利缺乏监管。一般情况下评教成绩不理想的往往都是严师,学生认为把个人对老师教学、为人的喜好作为教师教学成效的评判标准,把评教行为作为个人发泄私愤的手段,学校相关责任部门作为评教结果的最后审核环节,没有发挥好监督、核实、沟通、评定的职能,好的制度没有被很好的贯彻执行,在实际操作中严重变形走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很大困扰。再加上近几年高职院校开始推行绩效工资考核,教师更加只有漠视课堂记录,放任学生的各种扰乱课堂行为。

(1)急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室仍然采用的是初等、中等教育惯用的座位编办模式,讲台与学生座位的传统摆放营造了一个对立的教学氛围,教师也从心理上习惯性的充当着一个在上的、权威的、不容反驳的学者形象;走入大学,心理逐渐成熟自主的青年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接受知识的传播与灌输,在心理上是被动的、压抑的,他们向往的是大学自由呼吸的氛围,渴望的是积极参与、表达观点的学习环境。打破这种固定模式,采取松散、环抱式座位摆放,拉近教师与每一名学生之间的物理与心理距离,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让学生从这种被压抑的感觉中解放出来,打造一个“冲突教学环境”、“团队协作学习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环境。

高校课堂是一个神圣的场所,它传道解惑、授业立德,它见证着每一名青年大学生的点滴成长,只要我们能够以开放、包容、平等、互信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去完善提升我们的课堂管理,就一定会构建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国鹅.我国中小学课堂管理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3,12(1):95.

[2] 李耀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M].2005(8):134.

[3] H.D CIuglas Brown.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Pearson Education,NY,2001:200-202.

[4] 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