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2017-06-29何榆梅
何榆梅
【摘要】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在治疗1年后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对比。结果: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乙组和采用替诺福韦治疗的丙组的HBeAg转阴率显著优于采用替比夫定治疗的甲组(P<0.05);乙、丙两组的HBeAg阳性患者的ALT复常率显著优于甲组(P<0.05);三组HBeAg阳性患者的HHBV DNA低于检测下线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核苷类药物中,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替比夫定,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替诺福韦具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更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治疗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035-02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指长期存在患者肝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核内大量复制病毒中的核酸部分,并不断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及相应的抗体,乙型肝炎病毒再与致敏淋巴细胞和相应抗体结合后使肝细胞被不断破坏,并同时产生纤维因子而增强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作用,并致使肝内纤维组织不断增生,随着纤维组织的不断进展使患者肝组织的小叶中央区和门管区等处的纤维间隔将互相连接,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改建而形成肝硬化[1]。临床代偿期主要表现为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等,失代偿期表现为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浮肿、腹水、胸水、脾大、脾功能亢进等,并可伴有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低血压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2]。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根本性药物和方法,以早期发现和阻止病程进展为治疗宗旨[3]。为此笔者进行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探讨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甲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36~63岁,平均(48.4±2.3)岁;病程3~9年,平均(6.7±1.3)年。乙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5~61岁,平均(49.1±2.6)岁;病程4~11年,平均(7.2±1.2)年。丙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4~65岁,平均(48.3±2.9)岁,病程3~10年,平均(6.9±1.1)年。81例患者经临床多项检查(HBsAg、HCV等实验室检查及ALT、AST检查、肝脏病理组织活检等)均得以确诊,均已进入失代偿期,三组患者为自愿选择治疗用药并排除用药禁忌特征且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三组患者均进行一般性治疗如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液以补充热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采用如葡醛内酯片、维生素C等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对甲组患者采用替比夫定(国药准字H20070028,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600 mg×7 S)进行治疗:采用口服方式给药(饭前或饭后),600 mg/次,1次/d,以3个月为一用药疗程。对乙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国药准字H20100019,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为0.5 mg×7片)进行治疗:采用空腹口服方式给药(餐前或餐后至少2 h),0.5 mg/次,1次/d,以3个月为一用药疗程。对丙组患者采用替诺福韦[国药准字H20153090,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规格为300 mg]进行治疗:采用空腹或与食物同时服用方法给药,300 mg/次,1次/d,以3个月为一用药疗程。
1.3 观察指标
将治疗后的HBeAg转阴率、HBeAg阳性指标变化值(ALT复常率、HHBV DNA低于检测下线率)及不良反应率为评价指标内容,其中HHBV DNA检测下线为400拷贝/ml。并在患者治疗的1年后(或48周后)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的评价指标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比较
乙、丙两组的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丙两组的HBeAg转阴率显著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組HBeAg阳性患者指标变化值比较
乙、丙两组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丙两组的ALT复常率显著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HHBV DNA低于检测下线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就会逐渐向肝硬化发展。已有研究表明乙肝患者5~10年就可发展成肝硬化[4],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每5年大约有12%~25%可进展至代偿期肝硬化,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5年大约有20%~23%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也就是终末期肝病,年死亡率可高达20%~57%[5]。目前对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原则是坚持长期服用安全性高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核苷类药物,为此笔者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
替比夫定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其抑制HBV复制的机制为:通过口服被吸收后可被细胞激酶磷酸化而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形式,并通过与HBV DNA聚合酶(逆转录酶)的天然底物竞争而抑制该酶活性,具有较高的血清转换率(HBeAg阳性转阴率)和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另外可以用于患有慢性乙肝的孕妇和高病毒载量孕妇的孕后期母婴阻断[6];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药品,对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能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并通过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而抑制多聚酶(逆转录酶)的活性(启动的活性、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形成活性、HBV DNA正链的合成活性),具有良好的抗病毒药效,不良反应也较少,长期服用的安全性良好,但该药的妊娠安全性不高,女性患者如有生育要求,应在怀孕前6个月停用改用其他药物[7];替诺福韦是一种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以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类似的方法抑制逆转录酶,从而具有潜在的抗HIV-1的活性,该药中的活性成分替诺福韦双磷酸盐可通过直接竞争性地与天然脱氧核糖底物相结合而抑制病毒聚合酶,及通过插入DNA中终止DNA链,并且在体外可有效对抗多种病毒,包括部分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的毒株,是强效抗病毒药物,并具有较高的妊娠安全性,女性患者可在孕期全程服用[8]。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三种药物采用口服方式均有较强的生物利用率。通过本文研究,笔者从结果中可以看到,三种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比较而言替诺福韦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采用该药治疗1年后患者的转阴率显著领先,其HBeAg阳性患者的ALT复常率和HHBV DNA低于检测下线率也最为优异,同时其不良反应率也为最低,充分表明该药在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由于本研究样本数较少,所以本研究的结果并不具有代表性。
综上所述,在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使用的核苷类药物中,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替比夫定,其中替诺福韦具有最佳的综合疗效,但目前替诺福韦的价格较高,所以在给患者选择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并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韩本丽.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9):73-74.
[2]邵爽.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113-115.
[3]熊迎春.核苷类药物对乙肝伴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耐药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6,12(1):237-239.
[4]阎文昭,赵文娟,金国华,等.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EB/OL].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1):31-35.
[5]徐春雨.核苷類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165-166.
[6]宋宝君.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8(4):175-176.
[7]黄枝优.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14-15.
[8]曹辉.乙型肝炎肝硬化应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5,21(3):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