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的科幻作品为何是灰色的

2017-06-29张祥龙

南方周末 2017-06-29
关键词:新世界科幻逻辑

张祥龙

高科技正在按自己的逻辑行事,将“柔弱”的人生一点点地硬塞进一个“坚强”的未来,那里人将被升级为后人类。肤浅的未来学者们多半会将这升级看作科技版的“羽化登仙”,而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则会遥感到这“美丽新世界”的寒气,乃至那无边的浓重黑暗。

最近读到宝树的文章《“危险”的科幻》,这篇文章新颖且刺激。为了追究科幻阅读的魅力何在,它先反驳了几种流行的看法,比如读科幻是为了掌握未来,或者学习具体的科学知识,然后提出,此魅力在于进入一种脱开现成而探求隐微的心灵激情。所以读科幻是“危险”的,没有什么超常的知识收获和真情体验,反倒可能沉溺于恐惧、自大和虚无感中。这一正一反的说法,我颇有同情处,但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人们读“魔幻”“科幻”“玄幻”,以及传统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类的文艺作品,各有所得。而探求“科幻”的魅力,就要深究“科”的蕴意。此文在这个字上的功夫似未做足。

“科”意指科学技术,特别是当今和未来的高科技。科幻的魅力直接与之相关。高科技让人类吃惊,已经是这样,将来还会这样,因为它是拷问自然所得到的口供,而这种口供所吐露者“六亲不认”,有时会暴露骇人听闻的东西,既可以有用到让人欣喜若狂,又可以可怕到让人如临地狱(想想原子能口供的获得吧)。这种残忍的出人意料和冰火一体,正是科幻的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它用似乎合理的异常创造“酷弊”的崭新时髦,不被生活世界消化,反而一再地袭击、虐待这个世界,由此获得快感。

正因为如此,科幻作品在它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尽管调制出各种色调和风格,但从总体上看,那些真正取得了重大成功的作品,却是以灰色甚至黑色为底色的,也就是对人类未来取一个悲观的态度,或者是让读者有这种灰色的基本感受。未来学往往乐观得天真,其想象力却常跟不上高科技的创新力。我少年时读的那些“科学家畅想21世纪”,现在回头看几乎是笑话。

但科幻却不然,为了真的幻想起来,不得不将科技创新的“酷”性舞动到极致,从而身不由己地显露出一个由高科技主宰的未来的异常性、脆弱性和朝死性。宝树短文举出的那些代表性作品中的绝大部分,如《弗兰肯斯坦》《时间机器》《美丽新世界》和《三体》,乃至他自己写的科幻作品,皆将未来绘成灰黑色。

这绝非偶然,而是“到工业革命后才自觉地发明出自己的艺术”的科幻,由于与高科技绑定,必在其亦真亦幻中展示这种科技的“残”“酷”本性。如他所言:“任何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新技术都可能带来灾难,世界末日随时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降临。你会渐渐发现,想象的下面是一些冰冷坚硬的逻辑。”

为什么大多数出色的科幻作家都会感受到这种逻辑?而科幻读者们也只有达到这种冰冷坚硬处才让自己的阅读尽了兴?因为这是科幻的宿命,乐观主义本就不属于上乘科幻。科幻之美,其最高境界只能是凄美。以特别模糊的方式,它预示出高科技引领人类未来的灰暗本性。

这就说明,让人类得以长久生存的青绿生活形态,与自在自为的高科技本来就不相容。高科技正在按自己的逻辑行事,将“柔弱”的人生一点点地硬塞进一个“坚强”的未来,那里人将被升级为后人类。肤浅的未来学者们多半会将这升级看作科技版的“羽化登仙”,而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则会遥感到这“美丽新世界”的寒气,乃至那无边的浓重黑暗。

就此而言,所谓“科幻”者,即唤起人们对科技本性的敏锐感受者也。这感受也可以是一种脱实入微的激情,如果它成功到能激发起人们的原本情绪,并被鼓动得去奋力改变这种高科技垄断的现状的话。因此,阅读科幻确实可以是一桩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它所揭示者与它所依傍者会相互冲突,导致更加不确定的个人命运和思想未来。更危险者,则是对它自身的颠覆,也就是让人最终怀疑这种科幻之凄美或酷美是否真的美,是不是还有另一种更美的美,也就是那也能不断激发出灵魂激情的优美或至善至美?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猜你喜欢

新世界科幻逻辑
逻辑
Burst Your Bubble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未来科幻城
神话新世界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P”出个新世界
数字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