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挺进“亚洲新制造中心”
2017-06-29韩孟青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7%大型中资企业愿意将东南亚作为未来三年首选投资地。
近来,东南亚多国纷纷提出各自的区域发展计划,以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韩孟青
发自仰光、吉隆坡
挺进“亚洲新制造中心”
三年多来,他们一直在挑战着“丛林法则”。入夜,热闹的柬埔寨北部村寨只剩下几盏煤油灯,散发出昏黄的光线,却招来大批的蚊虫,对于热带雨林地区任性的暴雨,当地天气预报更是毫无招架之力。
“这里的雨水和土壤含水量实在太丰富,基坑浇注刚开始时,我们几乎无法应对这种情况。”线路项目总工张力介绍,柬埔寨农网三、四期扩建项目是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云送)首个柬埔寨项目。
雷,是施工现场中的禁忌,工作人员轻易不愿提及。不仅热带雨林的电闪雷鸣频繁,柬埔寨北部边境地区至今仍有不少雷区,不少变电站和线路施工区域正好处于雷区(地雷)。无疑,排雷成为施工前最迫切最艰难的任务。
张力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线路通道排雷的经历。那一天,他们随柬埔寨国家电力公司的人员进入雷区后,立即被要求呈一字纵队前进,张力紧跟着前方人员的脚步,眼睛紧盯着排雷人员的金属探测器。经过一个上午的缓慢工作,并没有发现一枚地雷。到了下午,张力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他开始配合柬方工作人员排雷,他接过金属探测器尝试着伸向草丛,却听到了仪器刺耳的鸣叫声。
“当时我吓得差点把探测器扔了,下意识想逃走,但浑身上下像被下了咒语一样定在那里一动不动。”张力说,后来发现那只不过是一枚地雷碎片,但“心胆俱碎”的感觉遗留至今。
柬埔寨与邻国老挝、缅甸,一道名列联合国划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它们的电力基础设施自然都很薄弱。不过,随着东南亚“亚洲新制造中心”的兴起,电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南方电网开始加强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投入,带动国内技术、装备、资本和标准的输出,并与众多国内企业形成产业联盟“抱团出海”。
“我们现在在考虑如何利用在某些国家已经形成的优势,去继续耕耘,深挖项目。因为很多事情都可以复制的,就比如说我们在越南再找一个BOT项目,那么我们可以完全把永新一期的经验跟资源,用到这个项目里面来做。”南方电网国际公司战略发展部主任助理李晓军说。
在全球多家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下,东南亚地区依旧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2016年11月,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发布一项调查结果,在受访的大型中资企业中,有47%愿意将东南亚作为未来三年首选投资地。
从“躺枪”到“深耕细作”
抱团挺进“亚洲新制造中心”,中资企业也并非一帆风顺。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当地多次“躺枪”,包括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搁置5年有余,斯里兰卡港口城停工一年多,柬埔寨万谷湖开发也陷入拆迁纠纷。
“很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极度依赖外资。过去,欧美日甚至中国台湾地区是最主要的投资方,他们并没有引起东南亚社会以及在野党批评,是因为这些早期投资主要属于设厂生产、对外出口货物,这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税收和就业。”马来西亚学者苏玛蒂·迪尔分析,而中资企业的涌入主要是兼并和收购,尤其是涉及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和战略性产业。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渐成国际共识,这种不利局面正在改变。
中资企业带来大规模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力量,发挥着“火车头”式的牵引作用。位于越南平顺省的“永新燃煤电厂”,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样板项目之一,建成后每年可为当地提供80亿千瓦时的电力。
据介绍,从设计到建设,从环保设备到各种工艺,该项目均采用“中国标准”,不仅减少了煤炭消耗量和碳排放,也降低了废气、粉尘和污水等污染,并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在建南立1-2水电站时,我们在每个移民身上花了差不多2万美元,比老挝政府提出的赔偿水平还要高。”时任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简称中水电)老挝经理部总经理李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中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海外形象与社会责任。在老挝水电站项目中,中水电不仅负责修路、架桥、建学校,还针对工程可能导致的生态影响进行事先调查,并对被水库淹没的村寨做出一次性赔偿。
其中,项目拆迁涉及一处只有60人左右的村寨。最初,村民们都拒绝搬迁。中水电工作人员走访发现,该村不仅没有通电,村民的平均寿命都很短,不少孩子患病无法得到医治。不久,中水电派出卫生队进村,挨个为村民体检,并免费发放药品,这很快赢得村民的信任。如今,中水电还又请来老挝农业专家进驻移民新村,负责指导村民养蚕和种植经济作物。
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但结构年轻化,正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绝大多数国家也正由传统农业社会、资源型社会向新兴工业化社会转变,这也催动着观念的转变。
“现在政府也大力提倡创业,年轻人毕业以后也不一定非要给大企业打工,可以自己去创业。”印尼工商会创业和培训委员会主席Hendy Setiono介绍说,印尼年轻人中也掀起创业潮,而他们最想学的就是“中国经验”。
减少“信任赤字”
近来,东南亚多国纷纷提出各自的区域发展计划,以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给予了我们两国超越领土争端,发展双边关系的机会。这对于解决我们两国之间信任缺乏的问题,也将是个有利的工具。”2017年6月25日,在清华大学主办的第六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越南外交学院院长阮武松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减少双方的“信任赤字”。
中越两国提出“两廊一圈”计划多年。该计划是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圈,涉及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以及香港、澳门和越南的10个沿海地带,两条走廊共跨度14万平方公里,覆盖总人口3900万。
对接以后,中越两国贸易合作有望突破千亿美元。受访的多名越南学者认为,“这将有助于增加双方的政治互信”。
“我们需要从一个一个项目做起,培育各国间的关系与合作,应该朝这个方向走。只有这样,才能让南海成为和平、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之海,而这反过来也将对‘一带一路合作走向进一步成功,提供更多的支持。”在第六届“世界和平论坛”上,泰国驻华大使毕里亚·肯蓬(Piriya Khempon)认可越南代表的观点。
2017年6月23日,泰国政府正式宣布“东部经济走廊”(EEC)计划,地跨北柳(Chachoengsao)、春武里(Chonburi)和罗勇(Rayong)三府,旨在将上述三个沿海省份打造成一个基础设施齐全、专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区。
自2014年泰国军方发动政变后,该国工业产能过剩,私人投资不振,经济只能依赖出口和旅游业,增长势头也明显落后于邻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今时今日,许多国家不能只顾自己进行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并且将整个区域当作一个个体来构思。”2017年6月23日,泰国工业部长乌塔马在接受彭博电视访问时表示,希望“东部经济走廊”能够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