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教学中跨文化研究述评

2017-06-29赵婷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日语教学交际能力跨文化

赵婷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日语教学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日语语言知识,提高其跨文化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日语教学必须与跨文化紧密结合。通过对十年间(2006-2015)国内跨文化在日语教学中应用现状进行回顾,同时展望跨文化教育研究的未来,旨在为跨文化更加科学、合理地融入日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日语教学;交际能力

1引言

信息时代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及文化多元化。跨文化交际成为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外语教学而言,掌握语言知识技能和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是永恒的培养目标。

日语课堂教学是拓展学生中日跨文化知识的平台,而娴熟的日语语言知识、扎实的日语专业技能是学生洞悉中日文化差异、跨越文化鸿沟的关键。跨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为日语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场景,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研究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内在动力,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均将培养学生“日本文化理解能力”和具备扎实的“日语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由此可见,日语语言知识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本文从国内外跨文化研究兴起历程出发,通过对十年间(2006-2015)跨文化在日语教学中应用现状进行回顾,同时对跨文化教育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旨在为跨文化更加科学、合理地融入日语教学提供帮助。

2跨文化研究简述

2.1跨文化的涵义

“跨文化”(cross cultural)是指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间进行文化的互动、交流、冲突和融合。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跨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诠释。Fernando Ortiz为了研究拉美文化的跨界交互问题,提出了“文化嫁接”(transculturation)和“跨文化主义”(cross-culturalism)的概念。Trompenaars等通过比较跨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的差异性,对全球46个国家的一万多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后,提出了“七维度文化模型”。从传播学的视角,将跨文化界定为传播双方的所有关系,包括代码、习惯、观念、行为方式、自我特征、认同感、理解力及中心行为。通过厘清“跨文化”与“多元文化”“文化间性”的区别,提出前者是突破文化界限,改变传统和现有文化,进而创造新文化的社会现象。

2.2跨文化研究溯源

关于跨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人类各大文明间的交际促使跨文化思维的出现,在此基础上,不同区域的人们开始进行语言和文化的磨合、互换。意大利哲学家和历史学家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被认为是现代跨文化研究的鼻祖。19世纪末,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Burnett Tylor(1889)发表了著名的《人类制度发展研究方法,关于婚姻和生育的规律》,标志着跨文化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兴起。随后W. H. R. Rivers和Franz Boas改变了以往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式来研究文化的方法,提出从文化扩散和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研究人类文化、文明的成长。美国人类学家George Peter Murdock(1967)采用现代统计技术,以“跨文化视角”(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对世界各地的民族和文化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将所获得的资料汇编成《民族志图景》(Ethnographic Atlas)。耶鲁大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类关系区域档案”。随着研究的深入,跨文化开始出现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政治学及其他新兴学科领域。1972年,香港大学道森教授及其同事发起创立了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旨在加强各国跨文化心理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跨文化在心理学理论中的应用。

近年来,跨文化研究得到了国内各学科学者的青睐。许毅(2000)从跨文化视角对东西方文化比较分析,探讨中西方文化本质与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间的关系。将跨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比较了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异同,认为应将二者整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從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考察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关系和角色关系的异同。通过跨文化比较,介绍了德国、英国、美国、中国等国教育学在知识建构方面积淀的独特传统,提出中国教育学应立足传统,重视本土教育。

3日语教学中跨文化应用理念

3.1文化教学观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已提出了诸多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提出语言结构是文化结构的根源;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文化是语言的决定因素;Chomsky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受人类因素决定的;学者杜道明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是对应性与非对应性的,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语言教学的实质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而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在此基础上,日语语言教学是日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过程,是帮助日语专业学生掌握日语语言体系,能够与日语语言群体进行有效交际,而日语文化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超越日语语言学习的范畴,更加深入地了解日语语言的文化内涵,理解日本人独特的民族心理、文化价值和宗教信仰等,能够适应各种中日文化交际环境。

3.2学生中心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和情感体验,反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鉴于此,跨文化日语教学也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日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情感的培养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因此,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传统的“授业者”变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概念性知识或语言内涵,同时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课程设计上,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共同决定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授课内容。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更能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高日语教学的效果。

4国内跨文化与日语教学研究现状

4.1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外语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前者主要用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其目的是揭示事物内在属性,厘清主次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推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后者主要是对目标实际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建立相关数据模型。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揭示日语教学中跨文化研究的现状。

4.2文献统计

笔者以“跨文化”和“日语教学”为共同主题,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在2006至2015年期间发布的所有学术论文进行检索,从检索结果看,国内日语教学中跨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十年间日语教学中跨文化研究论文共计412篇,其中有17篇文章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和跨文化教育实践两个方面。

4.3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4.3.1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知识,而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日常的课堂教学。因此,日语课堂教学是培养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日语知识,提高文化交际的能力,需要教师转变当前角色,由传统课堂上的语言学知识传授者变成日本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接受到日语词汇、语音、语法等知识,还要接受日本文化的熏陶。选择既满足教学需要,又符合日本文化特色的优秀教材,对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将词汇和日本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让其了解更多中日文化差异。

4.3.2借助新媒体力量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传统外语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真实的语言模拟情景,对提高学生语言水平、语用能力及语言兴趣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跨文化教育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刘红艳提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利用电视、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媒介,向学生传播日本文化习俗、社会关系、人文背景等知识,让日语语言学习更加具体形象,使语言知识由抽象变为活泼。王校伟(2015)设计出基于Moodle平台的日语翻转课堂,添加了录音、日语聊天、语料库等功能,为日语口语和听力教学提供了新模式。另外,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掌握更多的日语使用技巧。

4.3.3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

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对传统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第二课堂因其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广泛性、多样性、实践性而备受外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青睐。由于日语精读、会话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课时较少,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得到大量的练习,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目前,各院校日语专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如开展日语角、举办日语文化节、邀请日本人士开展主题讲座等。姚金安(2009)认为开展日语第二课堂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二是文化导入原则;三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监督。通过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4跨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

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而形成的最终沉淀。因此,外语教学实践是外语教学法的“源”和“本”。日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研究亦是如此。刘粉丽(2007)将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材编制相结合,认为日语教材的编写应朝着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向发展,尽可能介绍日本真实的文化背景知识。秦颖(2012)将日本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综合日语”课程,以此来引导学生比较中日人称代名词的文化特征,增强其对日本文化的接受能力。他认为,把传统日语教学模式与日本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对提高“综合日语”教学质量有现实意义。孙畅(2015)认为学生对跨文化的吸收分为五个阶段,即接触阶段(Contact)、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自我调整(Reintegration)、自律(Autonomy)、独立(Independence)。他通过“四分法”,在日语教学中逐层融入跨文化应用理论,将跨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5对跨文化研究的展望

本文总结回顾了跨文化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跨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跨文化教育在日语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日語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所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并非只通过课堂讲解就可以实现,还需要课外配合,包括国外学习或工作。”日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日语语言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用日语进行交际。成功的日语交际活动除了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学知识,蕴藏在日语语言之外的日本民族文化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日语教学中跨文化研究将出现以下趋势:第一,研究内容将更加重视模式和路径研究,即如何将跨文化教育和日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第二,研究范围将从单纯的理论指导扩展到实践教学中,使跨文化教育更加具体,内容更加丰富;第三,研究方法将更加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日本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杨伶俐,张焊.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15-22.

[2]TROMPENAARS F, HAMPDEN-TURNER C. 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 Understanding Diversity in Global Business [M].New York: McGraw Hill, 1998.

[3]单波.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心理学路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11.

[4]方维规.“跨文化”述解[J].文艺研究,2015(9):5-13.

[5]许毅.管理学中的跨文化分析[J].思想战线,2000(6):112-117.

[6]李炳全.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6(2):315-320.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猜你喜欢

日语教学交际能力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日语借词对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浅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