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及其发展策略
2017-06-29毛庆根
毛庆根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室,浙江 宁波 315100)
论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及其发展策略
毛庆根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室,浙江 宁波 315100)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是必然趋势,网络化教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当前国内外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体育教学网络化发展的既有模式,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际,瞄准实用性、可观性、创新性、及时性等聚焦点,对推进体育网络教学的发展策略进行讨论.
网络化; 体育教学; 策略
在“体育强国”理念的号召下,体育作为高校课程建设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在保障学生健康发展和提高体育技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高校体育网络化课程得到迅猛发展.从2014年上半年国家高校精品网络课程的收录数据来看,收录的教学课件已经达到3.5万个,教学案例超过5万个,电子教案超过31万个,教学实践方案达到9万个,这些资源为高校体育教学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1 高校体育课程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其价值
从国外发展来看,许多国家将网络技术引用到教学中的时间较早,网络化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上都已经相当成熟.美国在1996年就提出要让互联网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助力,仅在1997-1998年的一年时间内,美国5 020所大学中就有1 690所高校设立了网络课程.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最早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则是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同期澳大利亚的南昆士兰大学也将网络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在体育电子教学方面,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最早在体育课堂中应用了电子教学材料.当前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体育教学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教学与在线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便利.
从国内发展来看,1995年国内科研网的成立,标志着网络技术正式应用到教学中.《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后,我国网络课程最早在清华大学以及浙江大学开始运用实施.在体育教学网络化上,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是最早一批推进的高校之一.目前这两所学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校体育教学平台.在理论研究方面,2005年裘友凤等系统地阐释了信息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探讨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2008年阿英嘎等对我国现代体育网络课程教学的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梳理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高校网络化体育教学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体育网络课程呈现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2010年闵文彬等分析了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探究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阐释了网络资源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上的优势.
一般言之,高校体育教学网络化具有以下三方面价值:
一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展示.体育教学的完成大多数是教师体育技能动作的传授.传统体育教学教师会在课堂上通过亲身示范向学生传授动作,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如果老师只是演示一遍,很难被学生掌握,学生没有办法形象地掌握体育技术的核心和动作的要领.网络化体育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学生通过网络技术,对教师教学视频中的示范动作,进行放慢或定格处理,从而掌握技术要领.另外,网络化教学内容包含较多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将体育理论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中,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二是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有效交流.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大多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少之又少.借助网络化教学手段,每个学生都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教学指导,学生可以及时从线上老师处得到体育学习的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设备,录制学生体育课程中学习的状况,课后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找出学生不太标准的动作和欠缺的体育技能,进而对每个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
三是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空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大多集中在固定的教学内容上.由于受到学生人数的限制,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活动,难以为学生创造个性化体育素养的发展空间.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技能,从而进行自主的个性化体育学习.
2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网络教学的主要模式与聚焦点
2.1 高校体育教学网络化的主要模式
2.1.1 远程教学模式
所谓的远程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技术实现非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在全国4所高校设立了远程教育试点单位,随后又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新世纪网络课程监视工程.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已经有超过半数的高校自建了网络远程教学平台.当前远程教学模式已经步入第三代(见表1).
表 1 远程教育模式发展历程
第三代远程教育系统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在线网络进行交流.网络系统也会根据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体育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传输,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还有一种按需选择的远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校园网课程平台,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体育课程教学视频.这种远程体育教学和管理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答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测试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体育知识掌握及应用情况进行管理.
2.1.2 Web体育教学课件模式
Web课件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件.课件内容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元化媒体形式.通过系统化的网络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检索,有利于学生进行自由、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个性化发展.这种网络化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下载携带,是一种非实时性的教学系统.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体育课程学习时间,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完成学习任务.智能化手机终端为学生的网络体育课程学习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学生只要通过浏览器连接到校园Web浏览器上,就可以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找到解决体育运动问题的方法.
2.1.3 Think-Quest 网络体育学习模式
Think-Quest网络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任务式的驱动体育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1].现今,这种网络教学模式在国外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国内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主题式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课程主题内容和资源的建设.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查找多样的课程资源来充实网站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创设实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习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创设的网页可以被其他学生共享.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还不常见,今后值得推广.
2.2 高校体育课程网络教学的聚焦点
2.2.1 教学材料的实用性
体育网络化教学的材料是体育教学网络化的基础.教学材料的实用性是指网络教学资源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必须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高校网络化体育教学资源和材料要丰富和详实.丰富的资源可以供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体育发展路径,它是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网络化设计的基础,也是保证良好的体育教学质量的支撑.当前许多高校的网络化体育教学资源和材料较匮乏,已经成为高校网络化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阻碍.例如,有些教材对具体的体育技能动作和要点缺乏精细提炼,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体育技能的动作要领.
2.2.2 教学界面的可观性
体育教学的网络化除了要注重网络教学材料和资源的实用性和丰富性之外,还应该加强体育教学网络系统的建设,尤其是用户界面建设.在进行界面设计时,首先要保障界面的亮度与色彩的搭配,不能过于华丽也不能过于朴素,用适当的色彩配合教学资源的展示,突出教学主题和内容.再者要在界面中使用趣味性的动画和图形,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例如,在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利用图形和动画提升学生对教学动作的理解能力.其次要注重系统版面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设计,通过文字和图形的配合,满足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2.3 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网络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上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应用,在教学实践的内容上也要注重创新.例如将网络体育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借助体育游戏提升学生的兴趣,最终使学生热爱体育锻炼.
3 当代体育教学网络化的发展策略及建议
调查显示,有91.2%的师生表示高校有必要建设体育网络教育资源,87%的师生认为网络体育教学课程建设十分迫切,具体项目的建设顺序依次为网络课件、媒体素材、运动处方、体育常见问题解答等[2].可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网络化有着现实的迫切性.高校体育教学网络化的发展策略与建议如下:
(1) 建立体育课程学习网站.高校体育课程学习网站的建立,是体育教学网络化发展的前提.网站的建设应该要以学生体育交流和学习为基础,将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实践能力作为网站建设目标.高校体育课程学习网站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文字向学生展示多样的体育锻炼技能.还能通过在线记录,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展示学生体育实践出现的问题,为学生身体机能锻炼提供帮助.
(2) 建立线下网络学习小组.为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性,可以在网络系统平台线下建立形式多样的体育课程教学小组.体育课程网络学习小组的设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分组学习的特征相似.可以根据院系或者学生自身的体育技能兴趣分成小组,充分满足学生自觉自愿的原则,让学生可以在相互的交流和经验分享上,轻松地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志.例如可以划分院系体育课程讨论小组,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进行专门的体育技能培养.还可以根据体育项目设立专门的教学小组,如篮球讨论组、排球讨论组、跑步课程学习协会等.让学生在自身兴趣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身体机能.
(3) 完善网络体育教学平台建设.高校应该加大对校园网络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网络体育教学平台的创新和完善,为高校网络化教学的推广提供资金支持.要完善体育网络教学管理,保障网络教学平台的正常运作.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宣传,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之间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作.
(4) 加强教师对网络体育教学平台的使用培训.调查显示,体育专业教师对计算机操作使用的熟练程度较欠缺,无法满足网络化教学的要求[3].在网络化教学逐步发展的当下,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化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真正做到将网络技术与实际教学相融合.高校网络系统平台的管理者应该发挥其技术优势,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向教师传授网络化教学的技能与知识,推动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发展.
(5) 促进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资源拥有量存在地域和校际差别,偏远地区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源远远少于东部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比普通高校的资源占有多[4].加大校际和地区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通过高校间的合作,搭建不同高校之间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将彼此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校际之间师生的交流,为学生的讨论性研究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6) 提高学生自主体育网络资源的获取能力.研究表明,当前学生网络应用已经达到90%的规模.体育资源获取的途径中,网络获取为63.3%、纸质书籍获取为22.6%、电子书籍获取为9.7%.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只有自己积极地进行体育教学资源的获取,才能真正的发挥高校网络体育教学平台的作用.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主动引导学生掌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及体育资源的获取能力.这样既可以发挥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平台为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从高校体育网络化发展历程来看,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和相关技术的完善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应该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优势,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
[1]祝峰.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李淑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多媒体与现代化网络应用[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6(6):648-652.
[3]高晓文.信息技术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以鲁东大学体育学院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5.
[4]宋宝杰.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分析[J].电子科技,2015,28(5):179-180,183.
[责任编辑 邵圣文]
On the Network Teaching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MAO Qinggen
(PE Teachers' Office,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315100,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formatio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Network teac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spot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net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s network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llege sports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acticality, observability, innovation and timeliness,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network teaching.
network; sports teaching; strategy
2017-03-08 通信作者:毛庆根,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E-mail:maoqinggen@nbcc.cn.
G807
A
1009-1734(2017)04-0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