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渤海新区崛起的节能减排领头羊
——来自河北新启元能源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报道
2017-06-29晨曦梁玲
文/晨曦 梁玲
沧州渤海新区崛起的节能减排领头羊
——来自河北新启元能源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报道
文/晨曦 梁玲
编者按为加快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宏扬民族企业及民族品牌,振兴国产装备设备,本刊特别推出新栏目“中国制造2025·企业在行动”。本栏目力求通过报道来自企业的典型生动的实践经验,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2025》在众多工业领域的贯彻落实打开一扇扇窗。
新启元常务副总经理刘海军(左三)、副总经理刘华冰(左四)、设备经理田风宾(右一)陪同沧州市设备管理协会秘书长吉卫华一行参观厂区(左一)
行走在占地2000多亩的河北新启元能源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启元)的厂区内,微风拂面、绿意盎然、整洁静谧。尽管这是一家以石油化工、煤化工、能源技术开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化工企业,但在厂区内,听不到隆隆的机器声,看不到烟气升腾。
面对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新启元厂区,低调、内敛、平和的新启元常务副总经理刘海军、副总经理刘华冰、设备经理田风宾等企业高管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成长故事。记者了解到,新启元成立于2007年,2016年销售收入近40亿元,获得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河北省民营百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创新型企业等多项荣誉。
“新启元在新技术研发、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在沧州市走在了前列,堪称渤海新区节能减排的领头羊!”沧州市设备管理协会秘书长吉卫华如此评价。
3000多台设备的“智慧”管控
镜头聚焦在新启元厂区内,有一个宽敞明亮的中控室。在这里,3000多台设备及5000多台仪器仪表日夜不停地在一条条生产线上忙碌着,通过一面宽大的中央显示屏一览无余。
新启元中央控制室
信息化的集中管控方式让新启元厂区没有了监管盲区。“通过对可燃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存储、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自动报警,企业提升了安全、节能减排水平。”刘海军告诉记者,自2007年始,新启元就着手构建自动化生产线和中控室,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升级。多年来,他们持续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引进核算软件。通过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了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在线对比,使生产过程职能优化控制,提升操作自动化和实时在线优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产品质量。
“智慧”管控让设备管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刘华冰介绍说,新启元加强了关键设备的到期预警与预防性维修,以期提高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新型的生产和营运管理模式,引进设备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利用频谱分析软件对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提前掌握,不断调整优化设备的操作与运行,实现了设备的长周期运行,降低了维护维修成本。
不断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让新启元在提质增效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据田风宾介绍,新启元非常重视设备管理工作,他们不断引进新的设备管理理念,逐步消化吸收设备管理科技成果,陆续建立设备点检体系以及设备现场标准化管理等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设备点检水平,改善了设备运行现场脏、乱、差的现象,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及安全使用,为保障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5年以来,新启元面临职工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等现状。针对此种情况,公司派人外出学习点检理论知识,回厂后结合公司自身现状建立了“设备点检系统”。在点检体系建立过程中,新启元始终坚持“全员参与、结合实际”的原则,通过优化点检路线及建立点检内容标准,制定设备点检记录表,最终形成设备点检系统。通过逐步推行“定点、定标、定期、定人、定法”的管理标准,设备点检员已摆脱了先前的盲目性,点检目的明确,使隐藏的设备隐患得以暴露并得到解决,设备故障率减少一倍。各装置均有了自己“量身定制”的点检体系,受到了员工一致好评。
在设备管理有了起色的同时,新启元相关人员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交流,在同一时期又推行了“设备标准化管理”,与设备点检一起形成新启元设备管理的两项重点工作。通过调动员工自身积极性,全员参与到设备现场标准化的建设中,最终出台了《设备、设施标准化管理制度》,成为设备标准化开展的核心依据。新启元组织公司全员联动,对设备设施、工具材料、施工杂物、区域地面等内容实施整理、整顿、标记、定位,最终摆脱了以往“脏、乱、差”的局面,使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向可视化管理迈进。
“设备管理在新启元是重中之重!”刘海军深有感触地说。在新启元,公司多次组织阶段性总结会议,在全厂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工作浪潮,使设备管理成效凸显,为保证设备持续平稳安全可靠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循环与外循环编织的节能减排“一张网”
镜头聚焦新启元与中海石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捷石化)仅一墙之隔,从外表看,这两家公司仅仅是比邻而居,但深谙新启元的人都知道,这两家公司之间“暗流涌动”,两家企业之间的外循环与企业的内循环装置牢牢地编织了节能减排“一张网”,互利共赢的循环经济模式可圈可点。
重整装置
“发展循环经济在渤海新区有着明显的优势。新启元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发挥渤海新区的带动作用,对周边地区有着很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的效果。”吉卫华表示。
据刘海军介绍,石油化工产业是渤海新区的基础产业,也是主导产业,以乙烯和芳烃装置生产的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和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作为上游产品,与聚氯乙烯、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中游产品以及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等下游产品相结合,发展石化深加工产品,包括合成材料产品和有机化工产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重点发展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关键链接产品和可延伸产业链的深加工产品,形成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化工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互享关系极为重要。
新启元积极响应渤海新区发展思路,与中捷石化之间形成了产品与副产品相互利用,企业自身内部装置之间产品互用,形成了较为配套的化工一体化生产体系,基本实现了石油化工工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新启元与中捷石化之间的循环经济究竟是怎样实现的?据刘华冰介绍,新启元建设初期即按照与中捷石化的互补经济考虑流程规划,所以两个公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循环,也即外循环——新启元利用中捷石化内部的剩余公用工程和丰富的副产品作为新启元公司的原材料,并通过废物利用将原来的污染物或低价值副产物变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两个公司之间的循环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原材料方面。如中捷石化向新启元供应石脑油,最终转化为三苯产品。二是在公用工程方面。如中捷石化向新启元供应剩余公用工程——蒸汽、净化(非净化)风、氮气等;新启元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冷凝水全部回收,再次返供给中捷石化。三是在废物利用方面。如中捷石化将废物碱渣,输送到新启元公司环烷酸生产装置,环烷酸装置经过酸洗精制等手段,将碱渣中的环烷酸制成产品,环烷酸产品十分畅销且附加值较高。而环烷酸装置产生的碱性水则不在装置内进行中和,直接返回到中捷石化的污水处理站,减低污水的酸性度,减少中海石油中捷石化污水处理的碱用量;中捷石化催化裂化装置副产物催化干气,原先只用来作为燃料气使用,且剩余催化干气排放至火炬系统进行无谓的浪费,供应给新启元干气甲醇装置,就可将干气转化为合成气,并采用先进的甲醇合成工艺将合成气转化为甲醇,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装置,并减少了企业的碳排放;新启元含硫酸性气作为高度危险废物,通过管线输送至中捷石化硫磺回收装置,经过克劳斯法进行转化,生成安全无污染的硫磺,变废为宝。
新启元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也做得有声在色。依靠新启元现有的液化气芳构化装置、石脑油重整装置、芳烃抽提装置、催化干气制甲醇装置、轻汽油醚化装置、焦化粗苯加氢装置及与其配套的循环水系统、软水系统、储运工程等,新启元实现了化工装置一体化及产品、副产品的交互使用,促进了资源充分利用和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了循环经济。
绘制“绿色”的中国制造蓝图
镜头聚焦刘海军指着一片布满了管道的厂区向同行者介绍说,那是煤转气的生产现场。很难想象,煤通过设备燃烧后转化成气体,竟丝毫看不到烟雾,闻不到异味,听不到隆隆作响的机器声。
煤焦油加氢装置
在《渤海新区循环经济实施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字:新启元公司内部循环,与中海石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之间产品循环年可节约费用为=2705万元+56023万元+228.15万元=58956.15万元。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促使新启元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刘海军介绍说,新启元在《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指引下,立足“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机遇,面向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差异化需求以及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公司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以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节能环保生态化为主要发展路径,实现集约、清洁、低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新启元的发展壮大,与创新密不可分。”刘海军从三方面进行了介绍。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员工自主创新的相关制度。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与高校合作,实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他介绍说,新启元在建立之初就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发展战略,近年来完成研发项目40余项,为公司创效20余亿元,申请专利3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19项。成功申请企业标准2项。公司现有员工10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就占到了110余人。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宏扬中国制造的强大推力。”刘海军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