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
2017-06-29浙江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浙江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
■浙江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路的重大转变,为下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构筑起长期、新型的驱动力,也是对各地新常态下“怎么干”的基本要求。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谋划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加快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中国当前所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并不是个案。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国家及经济体尝试从供给侧入手,加大改革,从而摆脱经济危机、滞涨等问题。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系统化供给侧改革案例都取得了成功。本文以德国工业4.0计划为例,对德国的供给侧改革做重点分析。
(一)德国工业4.0计划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生产要素成本高,德国制造业外移,去工业化趋势明显,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加速形成,虚拟经济快速膨胀,结构性矛盾突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要性,为了加快经济增长,德国再工业化提速。2013年德国正式提出工业4.0,加速推进“智造”进程。工业4.0战略是以智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生产与现代信息及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制造业中引入物联网和服务网,使生产中的供应、制造和销售各环节实现数据化、智能化;更加注重供给和需求的互动匹配,使智能化制造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要求。德国推出工业4.0,有助于德国制造业在供给侧进行转型升级,更好地跟上信息化、智能化要求;有助于在产业结构上进一步向“高、精、尖”集中,从而使德国的制造业拥有长期优势。
(二)德国工业4.0对台州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1.坚持创新驱动。德国工业4.0本就是创新产物,德国对创新极为重视,德国工业4.0所蕴含的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还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创新。《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通过国家力量推动制造业创新。对于台州而言,政府要大力支持创新,为创新主体提供适宜创新的外部制度环境;为创新提供补贴等适度的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收益,降低其创新的外部成本。从供给侧生产要素角度来看,创新这种要素也要多样化,要大力鼓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2.重视产品质量。德国制造的优势不在价格,而在于质量。由于高质量的优势,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没有竞争对手,自然可以维持垄断高价,获得高利润。反观台州,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匮乏,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多是在简单地模仿和组装,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和德国有很大差距,因此国际竞争压力巨大;同类型企业常打价格战,出口产品利润微薄。台州企业可以学习借鉴德国经验,提高产品质量。运用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走好生产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产品质量。
3.生产标准化。德国工业4.0其实也是制造方式的创新,将已经成熟的各个小模块整合成大模块,关键是接口,工业体系的接口就是工业标准,统一的工业标准可降低产品制造的成本。台州一些行业,如智能马桶、缝制设备、炊具等都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但缺乏制定工业标准的实践和经验。谁能制定标准,谁就能占有先机,台州可以在优势产业上,精准对接,率先发力,争取制定行业、产业、产品的相关国家标准,从而推动台州市工业的转型升级和优势再造。
4.助力中小企业。德国经济命脉更依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在提供就业、出口和生产能力等方面不逊于大企业,资质最好的中小企业全世界共2000多家,德国占近50%。德国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创新。2015年11月德国推出工业4.0平台地图,标志了遍布德国各地的202个工业4.0应用实例和试验点,旨在促进德国中小企业实现互联生产,助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德国中小企业早日实现工业4.0。台州也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但总体而言,抗风险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实施供给侧改革,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台州也能在各个行业中涌现出众多的“隐形冠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内概览
(一)先发地区供给侧改革政策选摘
1.上海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上海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工业供给结构显著优化。工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工业供给动力和活力更大释放。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支持,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引导企业有效利用境内外低成本资金。推动商业银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创新。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开展上市、发债、资产证券化以及在“新三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实施意见提到,聚焦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生物医药等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具有显著拉动作用的重点行业,加大推进重点项目投资力度。推动本市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加快运作,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等领域。
着力降低企业成本。用地方面,实行弹性出让年限及续期办法,重点项目出让年限仍可为50年。用工成本方面,今年企业缴纳的职工社会保险费率下调2.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135亿元。用能成本方面,今年以来上海市工业电价平均下降2.12分/度。另外,《实施意见》提出,将在自贸区先行先试放宽产业准入、用地制度改革、跨国并购及融资等工业改革创新事项。并简化不新增建设用地的“零土地”技改审批事项,时间压缩1/3以上。
2.江苏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江苏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着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企业制造装备升级,推进数字化制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方面落实一批重点项目。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强品牌和质量建设,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以产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好产业投资引导资金作用,实施15个重大工程和28个重点专项,制定落实重大技术产业化和重大产品首购首用政策,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大数据开放创新、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型制造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促进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平台经济、工业设计等新兴业态,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以跨界融合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江苏”建设,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云计算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着力在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购销经营和制造服务等环节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推进去产能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持续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对“僵尸企业”进行排查摸底,制定实施处置方案,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或依法破产,并妥善分流安置企业职工。
3.深圳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深圳以“创新、企业、人才、高校、住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三大文件”,同步研究制定高水平大学建设、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两大文件”,在政策和资源供给上集中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举措,进一步增创新优势、激发新动力。
在推动创新发展上,从改革科技体制、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对外合作、优化创新生态等4个方面提出62条措施。包括15条属于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47条属于新增政策,预计“十三五”期间新增财政投入153.7亿元。
从政策供给、资金支持、环境优化、服务保障等八个方面制定实施37条措施,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预计“十三五”期间财政投入扶持资金将达250亿元,核心和重点是支持引导企业有效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挑战和机遇,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升级”。
在人才住房保障、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创新创业奖励等二十个方面加大财政投入,预计“十三五”期间财政总投入资金约220亿元,重点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深圳将采取“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部分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等3项举措,到2018年底,65%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三年力争推动深圳在省内的产业转移项目超400个,投资额超500亿元。同时,将采取“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居住区的交通和公共服务配套、规范市场秩序”等8项举措,推进全市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深圳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遗留问题凸显,违法建筑量大面广,城市公共安全“定时炸弹”四处潜伏,原特区外一些地区基础薄弱、管理不到位,较大以上事故和灾害时有发生。深圳将采取措施,三年内投资4145亿元,力争到2018年基本建成布局科学、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软硬基础设施支撑体。
(二)各地做法和经验
去产能:作为钢铁产业大省,河北省坚持“铁腕”去产能,省政府与相关市、部门和企业签订了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责任书,明确“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去杠杆:重庆树立底线思维,高度警惕以高杠杆、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金融风险。对金融行业和金融产品创新执行负面清单,事前“约法三章”。对交叉性金融衍生品加强风险管控,严防这些金融产品跨界从事收购、兼并、投资等活动,避免杠杆过度叠加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同时,针对非金融企业高负债等问题,多管齐下,努力降低系统性风险。
去库存:福建针对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精准施策,在贷款利率上,居民购买首套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可按20%执行,根据实际适当下浮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对购买新建商品房可按所缴契税给予奖励。通过“公转商”贴息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个体工商户逐步纳入覆盖范围。在全省全面开展住房公积金异地个人住房贷款,满足缴存职工回户籍地购房需求。
降成本:四川推出17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预计到2017年,全省实体经济企业要素成本将降低200亿元以上,物流成本降低200亿元以上,企业融资的担保、评估、登记等费用控制在融资成本的3%以内。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每度降低0.6分,国网直供区直购电、留存电量等特殊电价每度降低2.01分。
补短板:为补齐脱贫攻坚短板,贵州加快实施六大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帮扶资源,开展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文化传承脱贫、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等专项行动。
培育新动能:其中,以创新转型优化供给结构——深圳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前海深港合作区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地,累计注册企业逾7.5万家,注册资本逾3.5万亿元。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未来产业,2015年规模已超4000亿元。
以质量引领提升供给水平——《江苏省加快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在质量品牌、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质量安全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江苏将从企业、行业各个层面同时发力,增强品牌发展战略综合效应,合力塑造“江苏制造”公共品牌。目前,全省已建成3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5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13家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江苏制造”的国内外知名度持续攀升。
以制度优化转变政府职能——上海明确提出,发挥政府作用,核心在于“更好”而不是“更多”,对于政府改革建设提出了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包括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搭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框架等。天津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实施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个部门管市场等“十个一”改革措施,打出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组合拳”,使整合产生的“化学反应”和改革产生的“叠加效应”逐步放大。重庆坚持改革引领,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突破,一些领域正逐步释放制度红利。通过全面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累计转户429.3万人,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达到803亿元,“地票”累计交易344亿元。
综上,各地推进供给侧改革都立足于本地现状,先发地区的供给侧改革更加侧重于通过改革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科技水平;通过政府自身的改革增加制度供给、激发社会活力。另一些传统行业较为集中,粗放型发展模式痕迹较重的地区,更侧重于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为新一轮发展腾出空间。同时,此类地区也将“防风险”摆在重要位置,防止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台州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7年以前台州GDP保持了20多年的两位数增长,2008年以后增速回落至个位数,且增速一直低于全省,一些指标在全省的排名不断后移,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分析原因,台州经济发展减速受到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这个外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从台州自身发展的内部原因看,台州原有的发展动力在不断弱化,交通基础设施、高端要素供给等关键领域短板不断显现;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没有破解。“十三五”时期,台州发展将进入新常态,经济步入中高速,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和体制创新都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特别是当前,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台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需求侧拉动作用递减。从2007年到2015年的数据来看,台州三大需求增速总体呈现稳中趋缓态势。其中,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但从2012年(增长23.3%)高点算起已经连续4年下降;外贸出口下降趋势明显,增速逐渐从2010年38.7%下降至2015年的负增长2.7%;消费基本保持了10~13%的平稳增长,进一步提速的空间不大。由此可见,台州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在缩小,难度在加大,转而从供给侧发力是必由选择。
图1 2007-2015年台州三大需求增速变化图
2.供给侧竞争力不足。2015年,台州R&D经费支出63.1亿元,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77%,低于全省2.36%的平均水平,也低于GDP规模相近的嘉兴(2.73%)、金华(2.01%)。国际经验显示,R&D经费占GDP比重小于2%的国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具有较强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在3.3%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全部在4.5%以上。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次低端,必然导致工业产品附加值较低,也使得低效供给大量存在,影响了整体的投入产出比和区域经济竞争力。因此,扩大高端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是台州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3.高端要素的供给不足。从人才看,台州目前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其中高层次人才缺口高达1万多人,而台州自身培养能力又很薄弱,人才瓶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前台州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从资金看,台州民间资本充裕,但缺少高端产业基金、创投基金、VC等现代高端资本业态。从项目看,台州尤其缺少高精尖,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项目,影响了工业发展整体水平。
4.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台州小微企业众多,资源要素获得难度大,生产经营成本偏高,特别是土地和资金成本依然较高,降成本空间很大。2016年全市平均工业用地价格达到46万元/亩,比2015年末提高6万元/亩。加权贷款平均利率7.6%,高于全省平均1.5个百分点。
5.中心城市发展存在短板。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交通基础设施不健全,管理体制仍需理顺。一是市区经济首位度仍然不高。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较低(40%左右),处于全省中等偏下水平,引领全市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二是城市带动力仍然不强。市区有效投资不足,城市功能不完善,教育医疗水平不高,与周边县市之间互联互通不强,没有形成快捷通达的交通体系。三是管理体制仍然不顺,市区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一体发展的合力。
四、台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增加要素新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力
1.增加科技创新要素供给。创新是提高供给活力与效率的根本途径,台州要聚焦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为提升供给质量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引导企业逐步增加科技投入,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化科技投入制度保障。力争到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重提高到2.18%,突破100亿元。二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台州科技城,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台州智造引领区、产业融合先行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科技城建成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中心。发挥浙大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中心等效用,实现北大台州科技园、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科技园、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台州分院落地。三是强化众创平台建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模式发展,打造专业化、市场化众创空间。抓好台州“众创空间”和台州众创联盟北京中心、上海中心和杭州中心建设,建立台州众创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四是深化中德合作。联合建设中德(台州)国际产业合作园。密切科技合作,建立中德技术交流常态化合作机制,积极学习德国工业4.0先进经验。推动农业、水利合作,积极引进德国先进技术提高台州农业标准化、机械化程度,发展“智慧渔业”。
2.增加高端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台州在吸引高端人才工作上存在诸多瓶颈,要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大力实施“千人计划”和“500精英计划”,不断引进创新团队,加大企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度,集聚一流企业创新人才。推广“人才项目+民企民资”创业合作模式,加大海外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建设力度,集聚一流工匠人才。二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建立三区教育一体化体系。扎实推进现代教育园区建设,争取建设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台州分院,加快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现代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和台州技师学院建设。三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营造吸引国际化人才、高端人才的良好环境,降低人才在台生活成本,解除人才后顾之忧。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制定完善企业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和子女入学政策。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多功能、一站式服务。
3.增加优质资本有效供给。台州民间资本雄厚,关键要解决资本错配问题,提高资本供给效率,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试验区建设。抓好支持小微企业提质升级、完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保险机制、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等八方面改革,形成可复制的台州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可推广的样板。二是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落实企业“规改股”过程中的税收优惠和规费减免,对企业股份制改造进行资金奖励,力争每年新增股份公司50家以上。鼓励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在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力争5年内新增上市公司30家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150家以上。三是加大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力度。对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税费,在符合国家法规的前提下予以减免。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土地转让、改变用途的,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相关用地和规划手续。四是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严格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严禁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各种贷款附加条件。引导金融机构逐步降低企业贷款综合利率至全省平均水平。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结构,鼓励各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结构新供给,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台州民营经济占主体,民营企业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有与生俱来的产能调节能力,产能过剩问题总体是局部性的,并未出现大面积产能过剩问题,但面对部分附加值低、占用宝贵资源的落后产能,必须下大力气淘汰。一是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出台《关于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处置陷入担保链、资金链困境的特困企业,按照属地责任原则,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实施兼并重组,探索产业加资本的运作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围绕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开展兼并重组,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强重污染行业整治。深入开展重点行业整治提升,着力解决氮肥、表面处理(非电镀)、砂洗、有色金属、废塑料、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污染问题,巩固提升铅蓄电池、电镀、制革、印染、造纸、化工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三是继续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和“脏乱差”小作坊。对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小作坊,发现一家、查处一家、关停一家,问题突出的地方要成片整治。重点实施“低小散”块状行业集中整治提升,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开展水环境专项整治。
2.增加高端优质供给。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将重构生产方式和产业竞争范式,台州要加快适应创新能力的竞争。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和云平台建设,以“互联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智慧管网等智造产业。培育健康养老、时尚经济、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业、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现代旅游业,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全国提供经验和样板。二是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和小微企业园。实施特色小镇“621”工程,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独特、旅游功能明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小镇。加快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园25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3家。三是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和“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大力支持“专精特新”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
3.推进区域结构调整。区域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台州未来发展的新动力之一,既要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又要合理统筹各县市的合理布局,从而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优势互补。一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统筹抓好市域发展,做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突出抓好集聚区和开发区两个市级平台。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体系,科学谋划构建立体、便捷的综合交通。加强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深化“打通断头路、内环路攻坚、空闲土地整治利用和城中村改造”四大破难行动,打造高品质城区。二是积极推进“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坚持“资源互享、功能互补、政策互通、融合互动”原则,以“民生优先”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协同发展八项重点任务。不断提升产业统筹发展水平,明晰三区产业功能定位,统筹开展招商选资,用好飞地政策。做好交通基础网络建设、公交互通、医疗卫生共享、“多卡”互联、水务共营、教育一体化等八方面工作,理顺市、区两级管理体制。三是明确各区域功能。加快市域内城镇布局组团化、功能错位化、发展协调化。在坚持组团式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布局、功能和内涵的有效衔接和整合,在解决通达性基础上实现功能互补,实现同城化基础上的设施共享。合理布局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服务业、商务会展、城市休闲旅游等产业,建设都市产业体系。
(三)推进制度新供给,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1.深化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做好“加法”,确保各项改革新举措落地生根。加快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制定改革方案、行动计划,落实改革举措,力创“台州经验”。
2.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做好“减法”,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推进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继续深化“五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建立责任清单动态完善机制,对核准目录外的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出台《推进实现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建成市县两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开展省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制定企业全生命周期行政服务标准。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
3.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要通过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解放、流动和优化配置,攻占经济生活中仍然随处可见的“低效率洼地”,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研究制定以单位建设用地GDP为基础的土地配置制度、以单位GDP能耗为基础的用能权交易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水资源配置制度,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的阶梯价格制度。科学推进滩涂围垦,积极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加快闲置土地消化利用和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增效,充分发挥土地空间综合利用效能。
4.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完善民生制度安排,使市民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强化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加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到2020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超过95%,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健康一卡通”项目,力争到2018年覆盖全市所有医疗机构,为全国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提供台州样板。全面实现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县域就诊率达90%,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深层次问题。
(四)强化政策新供给,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台州商务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不少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外流,制约了地区实体经济活力提升,降成本的空间很大。针对这一难题,台州已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意见》,力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一是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梳理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全面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改革,建立全市前置改后置事项的共同监管机制。二是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严格落实符合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和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财政部关于取消征地管理费、组织机构代码证收费等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三是降低企业要素资源成本。落实省级部门电价政策,降低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和市区非居民液化天然气基准价格。支持企业对厂区内职工集体宿舍用电用水用气、食堂用水用气单独装表计量,自行选择居民或非居民价格。对企业消费电、水、气等垄断、准垄断要素资源,不予收取各种押金、担保金、预付款等费用。四是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落实鼓励旧厂区改造和“零地技改”政策,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区域试点工作,适当下调产业用地履约保证金。对符合条件的年度新开工工业投资项目,减免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
2.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不断维护好市场环境的土壤,让大中小企业都能落地生根,最大限度激发企业活力。一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见》,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并购重组。落实“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加快企业健康成长。鼓励资本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企业更多地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深入推进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鼓励民营资本多渠道进入金融领域。二是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落实小微企业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优化小微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规定确定小微企业税收征收方式,不强制要求小微企业进行税务代理。建立健全公益小微企业培训辅导机制。三是完善征信体制优化信用环境。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快台州市特色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出口诚信体系建设、信用大数据产业开发利用等工作,巩固提升我市社会信用建设工作水平,凸显我市信用建设特点,形成全国性的示范效应。
3.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继续深入开展水、大气、土壤等专项治理,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交通治堵”“美丽公路”等专项行动,全力保障全市生态安全。确保到2020年,建制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市控以上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近海海洋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全市基本告别化工恶臭,PM2.5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3%,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4.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台州金融风险尚且可控,但仍需引起重视,要以实的措施防止小风险扩大化。一是积极处置不良资产。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及时化解和处置不良贷款。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作用,通过拍卖、转让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盘活资源。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全力维护全市良好信用环境。二是强化防范金融风险。按照“属地管理、分类处置、平稳有序、促进发展”的方针,坚持企业为主体,强化政银企合作,做好统筹兼顾,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风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确保全市经济金融健康稳健发展。三是合理规划供地规模。强化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联动,科学管控土地供应规模和时序,合理控制商品房供应规模。对商品住宅供应明显偏多或在建住宅用地规模过大的区域,暂停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对商业、办公用房存量明显偏多或在建规模偏大的区域,严格控制商业、办公用地供应。四是加快房地产去库存。全面实施房屋征收市场化、货币化、“房票”安置,进一步激发购房需求。出台《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货币化安置的意见》,加大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力度,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允许非住宅项目进行业态转化。加大公积金的支持和使用力度,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受益面。支持有稳定就业、具有相应支付能力的新市民购买商品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