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惧的回归

2017-06-28吴海平

神州·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原子弹意识形态

吴海平

摘要:二战结束之后不久,美苏两大国之间的冷战随即开始。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界内学者各有研究。从国际体系、国家层次以及个人层次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说法,国际关系理论同冷战史研究相结合,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

关键词:美苏争霸;冷战起源;意识形态;原子弹

二战竣事未几,美苏两大国之间的冷战随即开始。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界内学者各有研究。其实冷战起源问题,归根结底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冷战中,意识形态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但是真正起根本作用的是国际关系中最为基本的因素——国家利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家关系态势。①

一、大国交融与反差

美国和苏联都诞生于革命,两个国家都信奉具有世界意义和目标的意识形态。他们的领导人都认为,在他们自己国家适用的一套制度,也同样适用于世界的其他地方。②美苏两大国虽有表面的共性,但究其根本,其共同点却是小于其不同点。在意识形态上,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而美国却是资本主义国家;在领土面积上,苏联是世界第一大国家,而美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不过领土面积也可以看作两国的共同点,即同是领土广大的陆地国家,都曾在广阔的边疆中扩展;另外,两国介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也相同——他们都遭到了突然袭击。除此之外,两国再没有什么相同点。

二战时期,各大国组成战时同盟国,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各大国的合作与交融也仅限于此——只是为了使二战大同盟能够成功运作,取得战争胜利,才姑且抛却自己的政治信仰与追求。二战结束后,战时同盟国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割裂,即便他们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况。

在关于第二战场开辟的问题上,美英苏大国也没能达成一致意见,苏联希望英国在欧洲西线开辟第二战场,而美国则以为难度太大,而将目标锁在了北非。而当美国和苏联说起此事时,苏联并未与其达成一致,而是仍然坚持原有观念。由于大国间力量牵制,美国迫于压力暂缓计划,并在表面附和苏联,答应会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然而却还是迟迟未动。到了1943年11月初,英美联军不顾苏联意见反对,在法国维希政权控制的北非登陆,标志着第一个第二战场的出现。

美苏之间从未有过完全的信任,而原子弹的研发与出现更加深了美苏之间的不信任。美英两国一直在秘密研制原子弹,准备用于打击德国,然而还没有等到原子弹试验成功,德国就已经投降了。由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保密工作不严格,苏联情报部门通过间谍手段获取了许多有关曼哈顿计划的消息。③

二、不同选择不同命运

二战期间,美国作为亲密盟友而联合作战,美国同时和两个敌人开战,但却损失较小,因为有英国的协助,美国能够选择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参加战斗,大大减少了伤亡代价和战斗风险。④而苏联却没有同样的好运与待遇。在二战中,苏联只和一个敌人作战,但其伤亡人数却是非常大的。

盡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巨大,但其仍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作为欧洲大国,它不会将军队从欧洲撤出;在二战期间,苏联的经济发挥在那需要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使得其意识形态在欧洲很受重视;苏联红军在二战期间为打败法西斯所付出的代价,使得其在后期参与筹划战后世界安排时,在道义上拥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发言权;此外,苏联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所有的战胜国中,它是唯一一个还保留着经过战争考验的领导人的国家。⑤对比之下,英美两国新领袖在起点上就输给了斯大林,他们不像斯大林一样知道其本身对于个人和国家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原子弹的作用,是与二战后美苏冷战密切联系的问题——前者是进行冷战的软件,后者则可视为形成和保持冷战状态的硬件。

在原子弹问题上,或许我们可以看出的不仅仅是美英苏同盟国之间的不信赖,更应该看出的是他们都想借原子弹来进行军备竞赛。美国和英国想研制出原子弹,一方面希望通过拥有原子弹而摆脱苏联的军事援助,进而减轻苏联力量的压制与威胁,而另一方面是,若能首先在世界各大国之间拥有原子弹,便可以借助其称霸世界。

三、总结

从国际关系体系层次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两个极端的权力结构,这就为美苏之间的冲突以及对抗,使两国由战时的同盟走向了冷战创造出条件,也使冷战成为了可能。从国家的层次上看,美苏之间意识形态是对立的,这与其国家的根本利益相违背,这是两国之间的关系从合作而转向冷战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从个人的层次上看,两国领导人或决策者对于对方的了解与行为要领加速了他们的对立,推动了冷战到来。我们也可以说正是上述三个层次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战后初期的冷战起源。不过,这样的分析框架也存在着不足和局限。首先,导致冷战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三个层次的分析不可能包罗冷战起源的各个方面。其次,三个层次原因之间的关系复杂,而这个分析框架本身并不能解释这种复杂的关系。最后,在三个层次的原因中,究竟哪一个层次最重要,这个分析框架也并不能回答,这需要研究者自己作出判断。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和路径都各有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解释。

注释:

①霜木:《冷战起源刍议——兼论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27-37页

②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著].瞿强、张静[译]:《冷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6页

③《冷战》,2003年7月版,第26页

④《冷战》,2003年7月版,第8页

⑤《冷战》, 2003年7月版,第9-10页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霜木.冷战起源刍议——兼论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J].历史研究,1999(04).

[4]张小明.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史研究[J],史学月刊,2005(06).

[5]陈兼,余伟民. “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J].历史研究,2003(03).

[6]苗杨.“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子弹意识形态
徒手“撕开”原子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后现代语境中的原子弹哲学
评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
一颗未爆的原子弹
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建议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