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爱的源泉

2017-06-28阿期克哈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散文女儿母亲

阿期克哈

摘要:琦君以深厚的古文功底、真挚浓烈的情感、如诗的情怀、细腻的笔触将散文写得像诗一般优美凝练,无论是什么题材,何种形式,母亲对她的影响都深深地蕴藏在她的作品中。她笔下的母亲,有着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勤劳、能干、善良、质朴、慈爱、宽容、坚强。无论是做人还是写作,母亲对琦君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关键词:琦君散文;母亲;爱;勤劳;能干;传统;善良;悲天悯人

琦君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但她却是2002年《橘子红了》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才让大陆人知道的。琦君作品不仅风靡台湾、大陆,同时多篇文章也被美国《读者文摘》选载。琦君的作品,最打动读者的是她的散文。在这些散文作品中,写得最好、最为动人的几乎全部都是她的母亲。母亲对琦君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母亲的形象,也是琦君散文中最为伟大而感人的形象。正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与母亲有关。”[1]

小时候,母亲是自己最温暖的依靠;离家时,母亲是自己最舍不得的牵挂;长大了,母亲是自己爱的源泉。阅读琦君的散文我们可以体会到母亲虽然只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女人,但她确是“琦君精神世界至关重要的存在。”[2] 我们在阅读琦君散文时,切不可把她笔下的母亲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母亲,因为她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生命形态被崇拜着。琦君笔下的母亲形象太完美了,她有着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勤劳、能干、善良、质朴、慈爱、宽容、坚强。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使琦君收到其人格的熏陶,培养了她体察万物的慈悲之心,养成了她温婉淳厚而坚韧的性格。

一、琦君散文中的母亲

琦君的母亲其实并非她的生母,是她的伯母。她在《永世有情人》的序言中写道:“我一岁丧父,四岁丧母,生母于奄奄一息中把哥哥和我这两个苦命的孤儿托付给伯母,是伯母含辛茹苦抚育我们兄妹长大的……。”[3]她文中的父亲是她的伯父潘鉴宗,母亲就是伯母叶梦兰。收养他们兄妹时,伯父伯母自己没有自己的孩子,把他们两兄妹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爱护。《金盒子》中有关哥哥长春去世的消息写道“我已不记得当这噩耗传来的时候,是怎样哭倒在母亲怀裏,仰视泪痕斑斑的母亲,孩子的心,已深深体验到人事的变幻无常。我除了恸哭,更能以甚麼话安慰母亲呢?”[4]如果不是《永世有情人》的介绍,我们是不会知道的。因为他们虽不是亲母女,但母亲对她的爱却丝毫不比其他的母亲少,甚至更多。琦君的散文中,到处都能感受到母亲对琦君那深沉浓郁的爱与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雨天,真好》中母亲抱着她给她讲故事的情景,是那么温馨感人。“那时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六岁,睡在母亲暖和的手臂弯里。天亮了,听到瓦背上哗哗的雨声,我就放了心。因为下雨天长工们不下田,母亲不用老早起来做饭,可以在热被窝里多躺会儿。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著要她讲故事。母亲闭著眼睛,给我讲雨天的故事。”[5]对琦君的《母亲的金手表》中琦君要离开母亲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这只手表是父亲送给母亲的礼物,格外的珍贵,平日总装在一个丝绒盒子里,要拿出来,母亲也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6]可是,为了女儿再心爱的东西她也舍得给。为了不影响女儿读书,她得了不治之症也不让琦君的叔叔告诉她。

母亲对琦君也不仅仅是细心呵护,还有严格而又特别的教育。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教育孩子却懂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粽子里的乡愁》中,母亲每逢端午节都要给那些乞丐布施,还会带着我去。让我懂得:谁也不能保证一辈子享福,时时刻刻存好心,要惜福,要帮助别人。母亲的教诲,让她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体谅别人,帮助别人。《桂花雨》中八月桂花收获时,母亲总念叨收获了要送给“胡宅老爷爷”和“毛宅二婶婆”,因为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正因为母亲的分享让大家都享受了桂花带来的芬芳。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她并不像那些没有文化的母亲那样严厉惩罚,随意打骂,而是耐心地教导。《妈妈,我跌跤了 》中,琦君跨厨房门时不小心踢到门槛摔了一跤,躺在地上不起来,直喊妈妈。母亲先是耐心地回答她,可是她耍赖不起来,母亲就大声地说:“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跌跤的,怎么怨门槛,再赖着不起来,我就要打你了。”一会儿,母亲做完事后把我拉到怀里,慢声细气地说:“走路要小心,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做错了就想想看,是怎么错的,不要怨别人。”

她从日常小事中教导琦君要有宽大的胸怀,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能容忍别人的错误。当琦君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的十个银元被长工的女儿拿去时,非常生气,想要说出来。可是母亲却温柔地制止了她:“不要声张, 她不像你,有妈妈疼,一声张,就没有人理她了。”[7]悲悯之心,体贴之心让人何等地感动。后来,她和长工的女儿成了她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琦君的母亲虽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但却给予了她伟大的母爱,给了她无限的温暖,孕育了她自己温婉敦厚的个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优美的德行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她的文章中, 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美好,让我们感动与快乐。

二、母亲对琦君的影响

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女子,但她用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影响着琦君,教育着她,温暖着她。

1、女子也要念好书

小时候的琦君并不是一开始就好学的,常常觉得那些方块字讨厌得很,老师严厉得紧,不想去上学,经常盼望着下雨天躲在阿荣伯的怀里看他们推牌九,等他给自己剥胡豆。可是后来看着自己的母亲因为不识字,不能留住父亲的心,没有办法写信来向父亲诉说自己对他的思念时,就觉得会写信的姨娘比母亲幸福许多了,也觉得自己可以用所学的知识给母亲带来一些快乐。比如,写信时,用浅显的语言给母亲讲两句诗,或告诉她父亲写的得意之作,让母亲也为之骄傲。母亲因为只有一个女儿(很早就失去了琦君的哥哥),因此,把她当做男孩来养,希望她给自己中个状元回来,认为读书是个顶重要的事。虽然琦君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是因為父亲给她找个好老师,家里有许多古书,但母亲对琦君的期望以及自己的不幸对琦君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endprint

2、悲天悯人的情怀

琦君自己的经历虽然坎坷,充满了忧伤,但我们阅读琦君的散文,总会感觉非常的美好,没有忧愁,没有愤怒,没有怨恨;有的是人性的光辉,有着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慈爱之心。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母亲。从小她看着母亲对家里的亲戚关怀备至,母亲敬重年纪轻轻就守寡的姑婆,理解那个令我讨厌但孤苦可怜的五叔婆,甚至还帮助欺骗她的叔叔度过难关。母亲对家里的长工佣人也是抱着平等之心的,对阿荣伯就像对家里人一样,不仅帮着他成了亲,还让他们夫妻双双住进家里来;对待奶妈她也非常尊重,因为她替母亲哺育了女儿,她希望女儿也尊重奶妈,与她的女儿和睦相处,把一对金手镯分赠给奶妈的孩子和女儿;即使对乞丐她也充满了同情心,没有丝毫的看不起,只认为他们是不幸的,或许因为上一代人没有惜福而让他们受罪,每年的端午节都会给乞丐们发粽子;对同村的小孩小花也会让女儿尽力去帮助她,哪怕是给她几朵香菇,一碗粉丝。对小动物母亲也是爱护备至,比如,对家里刚孵出的小鸡,母亲也要叫我好好看着,不要让老鹰叼了去。

母亲的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琦君,从小就在她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让她也爱自己的家人,身边的朋友,遇到的那些可怜的人,还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无论是对饱读诗书、戎马生涯的父亲,还是对勤劳能干,善良淳朴的母亲,琦君都心怀敬意,感恩于心,甚至对过去给母亲带来巨大伤害的二姨娘她也没有怨恨,还有着理解与怜悯。这不能不说是受母亲那颗宽容的心的影响了。对于阿荣伯这位家里的长工,她也和母亲一样充满了尊重,从没把他当做下人看,而是把他当作自己的长辈一样和他亲近。对那些可怜的人,她也像母亲一样充满了同情,无论是《粽子的乡愁》中的那个领粽子的小女孩,还是村子里的小花,她都希望能让他们和自己一样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不用为衣食担忧,还能识字上学。对小动物,她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无论是小猫,还是小狗,她都很喜欢。她的处女作就是以狗为主角的——《我的朋友——小黄狗》,后来成了大人,仍然很喜爱小动物。林海音曾说琦君去自己家给女儿们讲故事,因为特别好听,孩子们常被她给吸引住,连家里的小猫也会自己跳到琦君的膝盖上听她讲故事,但她从来不嫌她脏,总是轻轻地抱在怀里。

3、隐忍宽容

琦君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也是深受女儿热爱的母亲,但作为琦君父亲的妻子,她却是一个深受冷落与伤害的妻子。因为没有文化,她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只在新婚后享受了短暂的快乐,随着丈夫的进城,她就忍受着思念之苦。后来,丈夫娶了二房,她就直接受到冷落了。有時,连女儿都看不过去了,可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为他着想。琦君在写母亲绣花的手艺时,就写道母亲为了让父亲能穿到自己绣的鞋子时,也为二房的姨娘也绣了一双。还有她知道丈夫爱吃杨梅,她则总是拣选最熟最紫的杨梅,加上芝兰花装在水晶盘里,端给他吃。对丈夫她没有不满,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期待,有的是宽容,心中尽想的是他对她的好。后来,丈夫回到家里,她依然对他像以前一样关心,甚至还为了不与他犯冲,克制心中的思念不去见他,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母亲的对父亲的种种,琦君都看在眼里,同时也记在心里。小时候,她为母亲鸣不平,长大了,她理解了母亲,期望自己多给母亲带去一些温暖。母亲的这种处世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对欺骗母亲的叔叔她仍然惦念着,对伤害母亲的姨娘她还是像晚辈那样去关心她,照顾她。

母亲是世间勤劳、能干、善良、宽容的象征,也是爱的泉源。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琦君,成就了琦君,同时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让我们懂得了自己体谅母亲的辛苦,感悟她的伟大。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弃妇吟一读琦君《橘子红了》有感[A].《橘子红了》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2]林慧美.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浅谈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J]当代文坛.1999,[5].

[3]倪金华.体察异域世事 关注人间真情——琦君旅美散文艺术论[A].台湾散文新观察[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8.8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散文女儿母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海的女儿
女儿福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