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成为创新的平台
2017-06-28刘英
刘英
(长沙市天心区小古道巷小学)
摘 要:“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首要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就会停滞不前,进而人类前进的步伐必将受到阻滞,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要从小抓起,那么科学课必将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阵地,老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这个平台,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宽松的课堂;创新平台;科学
一、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
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老师千万不要怕麻烦,而要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束缚自己的天性,千万别因为“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学生会因为这种束缚逐渐远离课堂,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科学老师还应提供丰富的、完整的科学器材,争取每个学生都能用到,每个学生能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四年级上册《保护我们的听力》这一课,我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有双响筒、摇铃、小鼓、塑料瓶里装钢球、口哨等。这些物品发声响亮,简单易操作,我要求学生自选材料,然后根据材料的发声情况制定适合的保护听力的方案。这节课因为材料丰富,极大地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了不止一种保护听力的方案,这节课在宽松、开放的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二、在“玩”中创新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从玩开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这一个单元中的一课,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声音对对碰”的情景游戏,让学生的手里拿不同的“发声道具”,我没有说怎样让这些道具发声,而是让学生随意玩,在“玩”中他们发现物体要发声就会振动,进而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玩”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想象、创造、合作等能力。三年级科学《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一课,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磁铁的性质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玩磁铁的游戏,在放水的烧杯里放入几个回形针,让学生想出一个不用手捞而用其他办法取出回形针。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想出了用磁铁吸取的办法,这样在玩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创新火花四射的源泉,学生在一个个探究活动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设计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系的方案。学生分组商讨后得出了各种关系,有铁钉长短、电线粗细、电池大小等,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办法观察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学生无形中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三年级科学《蚯蚓》要求学生能近距离地观察蚯蚓,我為每组学生准备了5条蚯蚓,可是大部分女孩子因为害怕,大多女生都不愿意尝试去拿蚯蚓。看到这里,我亲自抓起一条蚯蚓讲述蚯蚓的身体结构,蚯蚓身体气孔的特殊作用。通过亲身示范,鼓励学生接触蚯蚓,消除了女孩子对蚯蚓的恐惧心理。经过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班上所有的人都仔细观察了蚯蚓,甚至有些同学还发现了蚯蚓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
所谓“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学生只有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才会去思考,在思考中才能获得探究的乐趣。
四、动手动脑,亲身体验
小学生总是对身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想亲自体验,并且解开其中的缘由。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科学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准备科学材料,在这准备的中间,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也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三年级《种植我们的植物》一棵,学生自己动手种凤仙花,培土、浇水、施肥,看着自己种的花发芽、开花,在得到收获的同时也得到动手实践的训练。《做电磁铁》一课,学生准备铁钉,并且动手做了一个电磁铁,当学生看到自己亲自做的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进一步想了解电磁铁为什么会有磁力。
学生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许多课本知识以外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又恰好能使学生学到很多新知识,既长了见识,又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千方百计地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科学材料,并且能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科学课上亲自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创新、创造的快乐,让学生能自由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平台,让学生能在科学的海洋里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能在一个个探究活动中展现不一样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自信。
参考文献:
[1]吴洪明.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8).
[2]徐长远.让科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J].吉林教育,2012(34).
[3]朱方德.小学科学课堂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