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也需阅读
2017-06-28王晨晨
王晨晨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滨江小学)
摘 要: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学习新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都离不开数学阅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规范阅读的能力,才能逐渐达到轻负高质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数学阅读;课堂教学;阅读习惯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我们会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错题,总是感叹说看错了、看漏了,进而找出原因是自己阅读时的马虎与粗心。
镜头二:课堂上有些教师给出题目后,没过几秒就迫不及待地问学生完成了没有,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还刚开始读题,甚至有些学生还没开始读题。
镜头三: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殊不知检查下来,预习的效果往往是遗憾的。大部分学生仍然很迷茫,不知道要预习什么?
从这三个镜头中折射出数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数学教材偏向逻辑性和概括性,在编排上基本都是按照顺序,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一成不变。数学教材缺少了新鲜感和吸引力,也就导致对数学材料阅读兴趣的缺失。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不良的阅读习惯。
2.教师不够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时蜻蜓点水。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对数学阅读教学不重视,不愿多花时间进行阅读指导,只是蜻蜓点水。这种片面的追求高分效益,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强化学习技能就无从谈起了。
3.自学能力的降低。长时间对教材阅读兴趣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在数学自学能力方面的下降。学生在独立阅读教材时,只是轻描淡写地扫两眼,不会运用自学符号,也不会在思考题目时做一些标注和记号,这样会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读题能力低下。
我们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数学阅讀能力培养不容忽视。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根据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完“9的乘法口诀”之后,很多学生对口诀还很不熟悉,如果只是背诵口诀,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时先呈现课文中的阅读材料《数学游戏》,让其自己阅读,理解后进行动手操作,相信学生的兴趣能被激发,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总之,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可以充分运用起来,千万别当摆设,将其“一带而过”。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二、精心指导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数学阅读是从数学的文字、符号、图形中获取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阅读方法上更要精心指导。
1.学会咬文嚼字
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等的表述,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在不断重复细读的基础上,反复推敲斟酌。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是指“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具体解释什么是小数的末尾?如果是一位小数,那么小数的末尾是什么,那么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可能学会咬文嚼字地阅读,准确体会含义。
2.学会运用常用阅读符号做标注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时常会用到一些阅读符号进行勾勾画画,数学阅读也不例外。可规定“-----”标出条件,用“~~~~~”表示问题,重点词用“★”表示,公式用圈圈等,长期坚持下去,阅读能力也能提高。
3.学会阅读与思考、操作结合
数学阅读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符号等内容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有时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读读、画画、写写相结合的方式,使我们的阅读更加有效,也更能提取出所需信息,解决数学问题。
三、拓展课外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将数学阅读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收集、阅读、展示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学习完“我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后,可安排学生收集关于“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的内容,并用PPT展示出来。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科普、数学教辅等方面的书,只有把阅读的天地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才能使数学阅读保持活力,成为一种自觉,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有效的数学阅读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在课堂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4).
[2]陈金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J].学周刊,2014(8).
[3]冯峰燕.小学数学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3).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