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创造性阅读的实践研究
2017-06-28周琼
周琼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第二幼儿园)
摘 要: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成为教育转移的重心。结合中班阅读活动中的实际案例,通过“挖掘教材”“鼓励质疑”和“创设情境”的措施进行分析,试图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使其个性和创造性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中班;阅读创造力
在重视和加强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今天,幼儿却仍在充当着“填鸭式”的鸭子以及“牵牛式”的牛等被动角色,偶尔有个别孩子提出了几个创造性的问题,做出了创造性的举动都可能被老师严厉的言语,无所谓的态度而终止前进的步伐。面对这些,我尝试着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培养,试图通过这一途径解放孩子的创造力。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孩子在教师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的语言感受,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强调个性的鉴赏、体验、感悟以及各种个性化的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与分享。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创造性阅读以探究问题为本源,孩子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并通过“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创造性阅读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鼓励他们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探求答案,从而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挖掘教材,创造性地运用——解放材料阅读中的创造力
幼儿园里有一整套的早期阅读教材,要想在阅读活动中充分挖掘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孩子的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当然首先要从教材入手,把阅读教学新理念转化为相应的教学策略,再落实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法,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各种具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活动。
如,早期阅读教材中有许多结构巧妙、设计独特、语言形象、写法新颖的故事,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为此,我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认真挖掘、钻研教材中的闪光点、空白点及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灵活组织教学,引导孩子进行有目的的辐射,拓展孩子创新思维空间,培养孩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孩子在阅读活动中的创造力得以解放和再创造。我们经常这样做到:
(一)挖教材“闪光”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孩子进行学习的驱动力,是教师调动孩子积极性的一种“能源”。幼儿早期阅读系列丛书中色彩艳丽、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借助这一“闪光点”,我深入挖掘教材,利用清新淡雅的画面、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文字共同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通过这一情境来触动人的灵感,调动人的情绪,使孩子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释放出能力,解放自己的创造力。
如,《叶子小屋》封面上看到小女孩拿着小扫把、小畚箕扫落叶,扉页上的小女孩正在摘花,在这样的情况下问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孩子们议论纷纷,却怎么也不会联想到会下雨,而当雨落下时,小女孩手上拿着花环,风吹动着小女孩的裙摆,教师提出小女孩会用什么方法来躲雨呢?孩子们各思其想,却怎么也想不到小女孩会用叶子搭建一座小屋来避雨。有了两次的新奇回答,孩子们的兴趣自然从心底萌发,想要知道结果的好奇心就会迫使孩子自主地去阅读,这样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创造性的阅读不是更有效、更有利吗?
(二)挖教材“空白”点
即增加孩子探索创造的活动。早期阅读活动系列丛书中有不少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散思维的“空白”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孩子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
如,阅读活动《聚宝盆》中,聚宝盆里会变出各种你想要变的东西,它变啊变,变出了很多个小主人公而急急结尾。我看到教材后及时抓住了这一“空白”点,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这么多的小多多,那可怎么办啊?”“请老爷爷再帮他变回去!”“不要变回去了,有这么多的小多多,他们可以一起玩,一起吃饭多好啊!”“不要变回去了,小多多多了,那原来的那个小多多就可以睡觉了,不用再帮助妈妈做家务了,不用再上幼儿园了……”
孩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他的内心充满了童趣的思考、海阔天空的想象。在与同伴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加深了自己和同伴们对故事内容的印象,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美好的愿望。这种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不正是创造性阅读的真谛吗?不正是因为这样,孩子的创造力才得以解放吗?
(三)挖“联系”点
即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发展孩子创新思维的因素。让孩子展开想象,把该有的内容用自己特别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我们收到的礼物》阅读活动中,孩子们对收集的东西只是一时的兴起,为了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以延伸,在知道收集东西是物质层面的行为时,再增加一种含有“惜旧”“珍惜”等感情层面内容的教育,我们开展了“义卖活动”,以“献爱心”为理由,向外延伸和拓展,做到升华和突出主题的设置。在活动开展时,孩子兴趣激昂、积极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的“义卖”规则,在老师创造性的启发、引导下,带着自己那少得可怜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地阅读学习。
为此,在创造性使用教学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创设孩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孩子无所顾忌地去探究、发现和创造,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从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给孩子以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解放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的创造力。
二、鼓励质疑,创造性地引导——解放阅读过程中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中主张“六大解放”,我深深领会这其中“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能说”这句话的真谛。正如他老人家说的:“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提问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在进行创造性阅读中必须以其为前提,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孩子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学习气氛;鼓励孩子积极发言、自主感悟、主动质疑,敢于向陌生事物挑战、批判,改变以往教学中孩子只善“答”,不善“问”的行为。同时,也让孩子逐渐地养成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擁有了创新成果。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在思考中增长,在疑问时创新和更新。”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能力的培养。在开展阅读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常这样做到:
(一)抓“兴趣点”质疑
早期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抓“兴趣点”质疑是解决困难和突破活动重点的最佳途径,这不仅能提高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如,在开展《小机械立大功》阅读活动中,孩子们对小机械充满了好奇心,阅读后兴致仍不减。在饭后活动、自由活动中都能看到孩子在谈论着这些小机械。见孩子们兴趣如此浓厚,第二天,我拿了一个“小齿轮”来到了班里,在晨间活动中让它和孩子们见了面。孩子们一个个都争着想来玩,但真当他们拿在手上时却又失了神。过了许久,幼儿向我求救:“老师,我怎么样让这个小齿轮立大功啊?”“你找别的小朋友幫帮忙,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在与孩子们相互探索中,孩子们向教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小机械都能立大功?”经过孩子们多次的探索,他们发现书本上没有的小机械它们都能立大功。孩子们决定要给他们的发明写在书本上让大家一起分享。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自己“制定内容—动手画、编辑—装订”,让《小机械立大功》又有了下册。
孩子们在“探索—质疑—再探索”中突破了本次阅读的重难点,又充实了知识,而且还尽可能地发散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对书本进行了创编和创新,他们的主动性、个性得以充分的解放和发展。
(二)抓“矛盾”质疑
逻辑学要求人的思维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不能前后矛盾。但在早期阅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违背或不违背这种规律相矛盾的地方。如《拍花箩》中有一句:“七只野狼抱小鸡”,画面上画着鸡妈妈看见野狼抱自己的宝宝站在旁边,没有向别人求救。这样的儿歌,这样的画面与孩子的原有经验发生了冲突。孩子们对此提出了疑惑:野狼抱着小鸡,要吃小鸡,为什么鸡妈妈不去救自己的宝宝呢?对于孩子们来说,野狼是一个反面的人物,是他们的敌人。抱着小鸡,小鸡会有危险的。受孩子们年龄特点特殊性的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只会向自己的想法进行定势。“哦!这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啊?”我就顺势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野狼一个人太孤单了,正好看到小鸡邀请小鸡们玩。”有的说:“野狼和鸡妈妈结婚了,小鸡是他的孩子。”……就这样,这一矛盾把故事引向了深层。孩子的思维在想方设法解决矛盾中得到了扩散。
在矛盾中,孩子的思路打开了,孩子的认识冲突在进一步的讨论中被化解了,孩子对这一问题的发现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提出并努力解决问题。教师经常性地指导孩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质疑,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孩子就能真正学会质疑,提出许多有质量、有创造性的问题。
三、创设情境,创造性地体验——解放幼儿的体验头脑
空间是孩子进行活动的前提,给予孩子足够的想、说、玩的空间,孩子的创造力得以迅猛发展。因此,我在进行阅读活动中,经常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语言材料特点、孩子个性特征,巧妙地设置情境,提供给孩子一定的生活空间,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开发学习潜能,让孩子在情境空间中解放创造力。这也正是陶老先生在创造教育思想中提出的“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这“六大解放”中的一大解放。结合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经常在以下情境中让孩子进行创造性的体验来解放孩子的创造力。
(一)用生活展现情境
语言即生活,生活即语言。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言就有怎样的色彩。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为孩子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给孩子结合亲身体验的机会,从而产生强烈的想说欲望,从而走上无意识地创造性的阅读之路,在生活情境中解放孩子的创造力。
(二)用表演体会情境
我们学习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并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是孩子亲身经历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尽量让孩子体验到真实性,通过到微格教室模拟想象表演情境,深刻体会理解教学活动内容的真实性。
如,《没有不方便》这一阅读活动中,我们分角色请孩子们自愿表演了故事情节,体验了残疾儿童的痛苦。在经过相互表演、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友谊的互动、平等的尊重以及爱的表达。在一次次的成长中,积累一定的表演经验,使故事情节一次比一次完美,语言一次比一次生动、具体、恰当。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孩子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洞察,以及自我行为的反思真实地表现出来。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轻松学习、生活,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解放和再创造,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吗?
针对传统教育中孩子在阅读活动时常常受制于老师,没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的现象,我们通过灵活采用陶行知老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教师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在阅读活动中创造性地思考和体会,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孩子自我解放创造力的目的,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解放和再次创造。这样一来,孩子的生活世界不断丰富起来,创造能力层层递进。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陶老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参与,一起来呼唤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让我们加倍地珍惜它,深入地研究它,使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更好地为发展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发挥它积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吴奕宽.陶行知研究集粹[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2.
[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