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地寻芳丰盈积累厚积薄发

2017-06-28龚可爱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园地谚语对联

龚可爱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阳光实验学校)

“日积月累”是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中的一个板块,旨在通过精彩的语言材料,如古诗、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来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思想熏陶。

一、课堂扫描——难出新招,高耗低效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起……

“同学们,今天请大家把《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部分同桌互相背诵,然后默写!”

“哎,怎么又是这个……”

这样的对话,曾很多次出现在我的耳畔!

纵观我们的课堂,对于“日积月累”的教学,现状堪忧。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弱化”日积月累;(2)“僵化”日积月累;(3)“简化”日积月累。

教师对“日积月累”的教学难出新招,学生对“日积月累”则是“审美疲劳”,高耗低效。那么,怎样才能摆脱此类现象,让“日积月累”的学习可品可赏、可观可感、趣味盎然呢?

二、对策构建——巧用、活用、实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日积月累”板块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具体阐述。

策略一:花样手段,巧用“积累”

(一)趣味背诵,让积累轻松起来

对学生来说,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我们如果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积累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案例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园地四中的“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和动物有关的成语,丰富语言。怎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有趣的积累呢?笔者在教学时分为以下几个活动进行:

1.动物成语挑战赛

规则:根据出示的成语,限时记忆。甲乙两组随机抽代表上来挑战,每说一个得一分,积分高者获胜。

2.动物成语表演赛

规则:两组同学任意派人分为表演方和猜谜方,表演方通过肢体语言形容所看到的成语,由猜谜方猜。表演者可以说话但是不能说出与猜测成语相同的字,底下的同学也不能提示,否则无效。每对一个得一分,积分高者获胜。

3.头脑风暴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动物成语海报,还可以根据成语,绘上简笔画。

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把“理解—积累—运用”揉在一起,把难点分解在各个环节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成语内化,课后更无需再花精力去背诵和默写了。

(二)背景引入,让积累生动起来

“日积月累”中古诗词占了较大的比重,有些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引入作者及背景简介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对诗人的背景、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过故人庄》时,我先出示作者孟浩然的“名片”,引领学生走进诗人背后的故事,来个诗人身世大揭秘:孟浩然平生不得志,长期在故乡居住,这也是他常写反映农村生活的“田园诗”的原因。然后,创设情境,在音乐声中缓缓道:“一天,这位农民朋友宰了鸡,煮好了小米饭,邀请孟浩然到乡下做客……”

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把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积累变得生动、愉悦。

(三)创意活动,让积累立体起来

我们还可以借助“日积月累”,开展各种各样有创意的活动。如,将“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作为语言材料做成书签、书法作品进行展示,或是将资料编成小报在全班交流。

记得在人教版六上册的“日积月累”中出现了有关环保方面的宣传语。于是,在教学时,我請学生当一次“小小环保家”,以此为主题,创作环保宣传标语。学生兴致勃勃,立马参与进来,创作的标语也“精彩纷呈”:

“绿色,是世界上最美的颜色!”

“勿让地球欲哭无泪!”

“青青家园,你我共创!”

的确,语言的积累,不仅仅是字词句篇的积累,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这样的教学,使积累“立体”起来,不再是平面的,说教式的,而是真真正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服务的。

策略二:无痕融合,活用“积累”

在教学中,应该以单元学习主题提领,将“日积月累”与课文教学无痕融合。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的顺序,不拘一格,使“日积月累”的教学形式更具多样化。

(一)与“课文”共舞

名人名言、诗句等是“日积月累”的常客,孤立的教学显得乏味,如果和课文教学进行融合,变化教学顺序,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

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日积月累”

这单元“日积月累”中有三句有关科学发明的名言。当学习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曾经的“幻想”成真时,引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阅读的情境中,加深了对这句名言的理解,也推进了课文的深入阅读。

当学习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科学家们因为鸟类和恐龙骨骼相似而提出两者有亲缘关系的假说,最终借助化石这一证据完善推论时,引入名言“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融合恰到好处,把准时机,深刻理解了科学“异想天开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

“日积月累”中的诗句,不仅可以和课文紧密相融,改变教学的顺序,为课文的学习带去一些“小清新”和“小惊喜”,还能促进诗句的理解和体会,真是一举三得。

(二)和“生活”牵手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融合学习的主题,“日积月累”也可同生活相融合。以下仅以笔者课堂中的一例呈现。

【案例3】

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

四下册第三单元主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口语交际安排了学生介绍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教学中,我将“日积月累”的内容——天气谚语,作为口语交际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谚语后,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各种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蕴含着农民的智慧。请你读读这几则天气谚语,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验吗?

生读谚语后交流:

生1:爸爸打算在我家菜园种一些小瓜苗,可是,最近他特别忙,都没有时间播种。我要好好劝劝他,千万不要再拖了,因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师:哈哈,看来提醒爸爸播种,已经迫在眉睫了!

生2:老师,谚语说“春雾风”,的确不错!昨天早上大雾笼罩,中午的时候太阳就出来了,还起了风,吹在身上,浑身凉飕飕的。这天气谚语可真准!

就在这样良好的讨论、交流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此类教学作为拓展和升华,和文本相交融,课堂其乐融融。

(三)同“练笔”结合

“日积月累”的积累,不能机械式的记忆,那样就失去了语言运用的价值。教师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鼓励学生把积累的词句运用于生活情境中,使这些没有生命的词句变得温润、灵动起来。

【案例4】

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

师:“王××是一个贪玩又不爱学习的小孩子,老师和爸爸妈妈可为他伤透了脑筋。请你写一封信劝劝他,可以用上‘日积月累中相关的名言诗句,让你的劝告信更有说服力。”

摘录一个学生的小练笔:

王××:

你好!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你要抓住现在的光阴,努力学习,你知道古人说的一句话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你可千万不能再贪玩了,相信你,肯定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加油哦!

你是朋友:霍××

吴忠豪教授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积累有两类,一类是消极积累,一类是积极积累,其分水岭在于是否能够运用,因为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或运用于书面交流,或用于口头交际。我想,上述案例中,能为运用而积累的语言是积极语言,能够被学生长久储存,最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策略三:浓墨重彩,实用“积累”

(一)“未着墨处”再拓展

“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日积月累”中诸多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词语或诗句,我们可在诵读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如,四上语文园地二中出现了“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随着图片创设情境,感受句子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话语一转,引导道:同学们,一年四季还有很多的花,请你用心思考,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编一编。于是,就有了“三月杜鹃开遍山”“四月桃花笑红脸”“八月菊花枝头绽”等妙句。

又如,在學习五上册“回顾·拓展二”中的“思乡诗句”时,不要求一句句地理解,而是运用到情境中,想象诗人当时的心境,进行填空:

面对那一轮明月,诗人袁枚默念:

看到江南的梅花绽放,刘著思绪飞扬,他想:

啊,这就是浓浓的乡愁啊!

教师抓住这样的契机,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当然,很多时候,语言文字是一种模糊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不作硬性要求。

(二)“淡墨之处”再开发

“日积月累”中的很多内容往往只是一个领域的一部分,此时,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特点,在这些一笔带过的淡墨之处做出大文章。

【案例5】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次有关自然景观的对联,特别引人注目。其实,学习对联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为对联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为常见。四年级的对联学习是小学阶段对联学习的一个承接阶段,从低段的“对对子”过渡到“对联的认识”中,也为五年级园地中的对联学习做好铺垫。笔者以此为契机,尝试创编了三堂微课——《初识对联(一)》《初识对联(二)》和《趣联巧对》。让积累彰显实效!以下截取几个微课镜头:

在三堂微课中,笔者抓住学生的未知处和兴趣点,通过听故事、看图片等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初步感知常用的几种对联,知道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体味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语文这片芳草园中,努力丰盈“日积月累”教学,“巧用、活用、实用”积累,相信,厚积定能薄发!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园地谚语对联
园地再现
说说谚语
书画园地
谚语趣画(一)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