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对”引领 体悟内化

2017-06-28严丽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6期
关键词:评析辩论规则

严丽芳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小学阶段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的教育是小学低年级法治教育的核心和实质,也是此次各版本教材编写的重点之一。

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按照道德学习规律,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依据经验累积程序而编写。教材亮点之一是融入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意志、党的要求、儿童成长三者有机融合。教材编写体系从家庭规则、学校规则不断延伸到社会规则,且不同范畴的规则相互融合,螺旋上升。

众所周知,规则学习是一种社会价值学习,它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规则学习是从依从性学习到认同性学习,最后发展到信奉性学习的过程。规则教育不能靠说教,要解读教材逻辑,立足低年级儿童实际,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采用多样的活动和体验落实规则意识的培养。这里,笔者以“集体处处有规则”为例,谈谈如何在三“对”引领下,不断转变学习方式,遵循规则学习的程式,践行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

一、与生活对接,获得体验

规则对于学生,相对而言,更有严肃性,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怎么引出话题让规则学习成为学生自发需要的学习呢?教师在把握课程教学主题的前提下,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选择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或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自觉地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这一课导入时,教师和同学们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教师出了“石头”并告诉大家自己赢了。出剪刀的小朋友输了,出“布”的小朋友因为包不住老师的“大石头”输了,出“石头”的小朋友敌不过老师的“大石头”同样也是输,询问小朋友服不服。

在同学们均不服的情况下讨论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最后总结提升,重新玩游戏。两次游戏后,交流两次游戏不同的心里想法,提出游戏有规则,才能玩得开心,才觉得公平。集体生活中同样也是需要规则。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活动体验出现的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规则的初体验,自由表达看法,引发学生们对没有规则后果的思考,从而自然引到所学的主题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完美对接,这样的教学,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认知与生活产生融合,真实有效。

品德课堂的活动只有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活动体验才不会显得苍白。

二、与他人对话,展开思辨

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道德思维来促进其内化。基于此,规则意识的培养就需要学生与他人对话,通过与教材编写者和同学的对话,促进规则意识的培养。课堂上,组织小辩论、问题评析、案例对比等是有效促进道德思维操作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历规则学习过程。

1.小小辩论寻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时常按照原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且也容易接受同龄孩子之间的智力启发。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有典型性、新颖性、探求性的问题进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辩论过程暴露学生真实想法和相对应的生活经验,在一次次呈现、批判、修正中提升道德认识。

在这一课教学中,针对课前调查发现有同学反映学校里规则约束人,让人没有自由的现象,直面这个问题进行辩论“集体生活是否一定需要有规则?”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营造一种浓郁的辩论氛围。辩论结束前,让学生自读“如果……就……”一组句子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悟在集体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有规则。

教师把学生身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规则事例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讨论,在与同伴的对话中,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加深了对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实现道德观念的内化,提高规则意识。

2.问题评析明事理

“生活即教育。”在规则教育中,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设计的问题可来自学生实际生活,可灵活选择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典型事例、典型问题和典型现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交流评析,交流评析的过程是和他人对话的过程,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提升的过程。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就采用面上选点的方式,呈现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评析,总结规则以及如何遵守这些规则。

(1)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许多校园生活中的规则,四人小组内轮流交流找到的规则。

(2)交流完毕,选4条规则写下来。(重复的不用再写)

(3)统计出各组共同的规则。出示共同规则,引导学生评析遵守这些规则需要怎么做。

(4)交流怎么样才能遵守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通过这样的问题评析的方式,找到大家都認同的、最常见的规则,真实可信的操作方式,经历了从认识规则到找到生活中急需遵守的规则,这一过程反映了学生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找到的规则也是切切实实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的。这一环节让学生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让规则与现实对接,完善规则。

3.案例对比增意识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判断时期,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思辨,学会正确判断。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对比,既真实可信,增加说服力,又让正确和错误清清楚楚,是非曲直明明白白,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而言更有针对性。

在这一课体验规则,初步形成正确道德规则意识,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环节时,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1)有的同学说规则让我们没有了自由,我们已经进行了小小辩论,那么现在让我们走进真实的生活,看看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些条条框框行不行?出示新闻链接。

(2)出示新闻,事例对比谈感受。

新闻一:11月29日12时许,新疆阿克苏市杭州大道的第五小学课间操时间,学生从楼上蜂拥而下,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事故……

新闻二: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全校师生不慌乱,听从指挥,井然有序地逃生,无人员伤亡。

(3)讨论交流提升:此时此刻,你能说说为什么时时刻刻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在这教学片断中,采用了不遵守规则的踩踏事件和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遵守规则安全逃生的事例进行对比讨论,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深受震撼,也领会到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消除了规则学习中认知与情感障碍,促使学生社会规范学习内化为学生个体道德意志。

三、与自己对话,他律到自律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道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道德行为。规则教育就是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践行规则行为。如何让学生规则学习内化为学生内在意识,从依从性学习到信奉性学习,从他人规范到自我约束呢?场景自省,表演亲历,演练体悟等都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从他律到自律,推进规则内化进程。

1.场景再现,自省中“提升”

遵守规则的道理学生都懂,但对于身边的规则有时却熟视无睹。规则在哪里?规则就在学生的生活里。抓拍学生的生活片段,进行生活场景再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遵守规则的行为如此生动,不遵守规则和行为多么不雅,从而唤起内心的自省,促进情义交融。

教学中,评判环节就是通过生活场景再现,在评析、讨论中提升感悟。

(1)讲明要求。看明明的一天学校生活视频,看看他是否遵守集体生活中的规则。(遵守规则举绿牌,反之,亮起红牌。)

(2)课件出示。同学们作相应的判断和分析探讨。

(3)小结提升。通过刚才我们做小评判,我们发现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都写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生活是最好的品德教材,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再现,会让他们感到熟悉与亲切,特别是当孩子看到自己或同伴的镜头里的表现,就更能坚定遵守规则的决心和信心。

2.模拟表演,亲历中“亲近”

实现角色置换和情感认同,把抽象的规则意识和知识寓于生动形象的表演中,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感受他人处境和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学生在表演中,将心比心,对自己的行为开始反思,加深了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萌发规则意识。

在進行这一课教学时,课前调查发现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插队。于是在导行环节前,设置了用一个心理AB剧的形式,呈现因为某种原因插队的问题。让学生来演一演,评一评,最后用温馨提醒的方式告之学生,为了贪图方便,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插队举动也是不可以的。

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表演和评价落实到自身行为的表率,亲历的过程就是学生对集体生活中规则认识和践行的真实体验,能使学生情感和意志品质得到升华,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自律。

3.操作演练,体悟中“反思”

学习规则不是简单的读和背,也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和学生机械地接受,规则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有了之前情境体验、道德评析,学生对规则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和认识,课堂上怎么将学到的规则运用于实践中呢?操作演练是一种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方法,在操作演练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行为。

“教学有法。”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有法可寻的,遵循规则学习的程式,与生活对接,获得体验,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与他人对话,展开思辨,引导经历规则学习的过程;对自己对话,从他律到自律,推进规则内化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评析辩论规则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让规则不规则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同影子辩论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二则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