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研究
2017-06-28李娜
李娜
(甘肃省永靖县刘化学校)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课堂归纳后主要有:识字课堂、作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堂等。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总结在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识字教学课堂,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朝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通过知识、观念和方法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识字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始,应借助这一载体积极开拓训练学生思维。在小学中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汉字规律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注重形、音、义结合、构字规律、形近字换偏旁、编儿歌、顺口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使学生识字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在记“纸”字时,针对学生容易在右下方加点的现象,我拿来一张白纸,故意在上面洒了一点墨水,成了废纸,真可惜!我只好把它扔进纸篓,最后又说:“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不敢有点,有了点,变成废纸。”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就会记住这个字。在教学“轻”时,学生就意外地自己找到了识字的技巧——说工人用车拉货物,就很轻。学生的想象力真丰富!接着其他学生也说出了自己的发现。他们运用形近字换偏旁、编儿歌、顺口溜、猜字谜、玩动作猜字游戏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了识字难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
二、作文教学课堂,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语文教学主要在于运用多种新鲜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写作的兴趣。在作文课上,老师恰当地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作文课堂,将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与教学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选材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避免学生写的作文千篇一律,要求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促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身边小事中寻求新的发现。还可以给学生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总结,并在活动中引导他们积极动脑、动手、认真观察思考,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问题。如在教学三年级的习作《介绍家乡景物》时,课前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布置学生观察一处身边的景物。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上课时教师以一个旅游公司的人要求推荐几名优秀小导游参加省优秀小导游竞赛创设情境,让学生以“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为题在全班展开选拔,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热情。然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并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构思立意中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结构上求新,巧妙安排。
三、阅读教学课堂,调动学生多向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1.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迸出火花
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遇到与人的交际、合作,怎样与人和谐地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火花,并从中得到思维训练,通过生生交流,将不同方面的资料汇总在一起,使每个人的资料更全面,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2.大胆质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对课题及课文内容、重点词句大胆质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如三年级的公开课《可贵的沉默》一课中,教师导入新课后,便让学生就题质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不假思索就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1)“沉默”是什么意思?(2)孩子们为什么沉默?(3)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4)为什么说这是“可贵的沉默”?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以上问题。此时,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还是浅层次的。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让学生再度细读质疑,品味意味深长的句子。經过一番点拨、讨论、交流,学生终于明白家庭之爱等于父母之爱加上孩子之爱,子女应当回报父母,给予父母关爱。至此,学生的思维之火熊熊燃烧,爱的主旋律在课堂奏响。显然,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求异思维训练,能促使学生跳出通常定时的思维圈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3.激发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有一个公认的基本观点,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则可以看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这就是思维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结果截然不同,正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三年级公开课《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中,教师让学生多次参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学知识、联系已学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4.掌握思维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古诗、记叙文、童话故事说明文等,但以记叙文为主。文章题材不同,作者思维方法不同。课堂上,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不同内容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效率,拓宽思维空间。如四年级《观潮》一课中,作者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让学生明白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描述次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同一类的文章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白鹅》和《白公鹅》都是写动物的文章,但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文章语言各具特色。
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维途径,学习作品中主人公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借助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思考如何去解决,而不是束手无策或循规蹈矩。如三年级《科里亚的木匣》一课,学生明白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老师在课堂上将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思维方法。
5.运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创建的一种组织性的思维工具。巴赞提出的“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有效发散思维训练的工具,他认为思维导图的呈现,可以把抽象的思维可视化,因而记忆内容就比较深刻、快速、有效。如,在四年级《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二、三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思维导图,一名学生整理的是放射状线条图,另一名学生整理的是提纲式文字图。教师指着图,让全班学生背诵课文,五分钟过后,班里三分之二的学生都会背了。把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课堂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体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训练学生概括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实现一图多用的效果。
6.美术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臻美思维
臻美思维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对尚不完美的概念、规律、假说、模型、理论等加工、修改以至重构的思维方法。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翠鸟》一课中,教师在讲翠鸟的外形时,让学生给翠鸟上色,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體会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臻美思维训练。
7.表演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行式。恰当的表演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感知课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一堂课四十分钟让孩子只坐在位子上听着老师那枯燥的说教,作为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太难了,以至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鉴于这种情况,我把表演带进了语文课堂,如在学习完《陶罐和铁罐》后,我安排了表演课本剧一环节,学生兴趣盎然,提前做了头饰,还自制道具、编写对话内容,表演得非常精彩。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变为形象的表演,他们的表演赢得了其他学生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通过表演,学生知道了陶罐、铁罐的特点,明白了文章中蕴含的道理。这节课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营造了思维的氛围。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走入课文意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此看来,在小学中年级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无处不在。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胡为平.学思维活动课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63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