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及教师的教育策略

2017-06-28柳倩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动作身体运动

柳倩

学前期是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提高观察和指导的有效性,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促进其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

身体移动能力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经历初级移动、前移动和基本移动等三个阶段(Roth,1982)。翻滚、蠕动等是初级移动动作,是幼儿在行走之前俯卧位动作发展的早期形式;爬行、攀爬、滚动是前移动动作,为幼儿日后的基本移动打下协调性和平衡感发展方面的基础;走、跑、跳等被视作基本移动动作,单脚跳、双脚跳、立定跳远等移动方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平衡控制逐渐发展为协调控制

平衡控制是幼儿身体移动的基础,它保证幼儿在移动中的身体平衡与稳定。而协调控制则体现在复杂的身体移动动作中,它要求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复杂组合动作。

幼儿从平衡控制发展为协调控制,体现在身体重心变化和步态变化两个方面。

在身体重心变化方面,幼儿先发展低重心的身体移动,再发展高重心的身体移动,依次出现爬、走、跑、跳跃等动作。一旦身体移动时平衡难度提高,幼儿就会采用更低重心的身体移动动作。例如,幼儿早期能快速地从放在地面的竹梯上走过或跑过,这体现了身体移动中的平衡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当运动任务的难度增加,如悬空架起竹梯时,幼儿则会蹲着爬或走,体现了身体移动中的协调控制。

在步态变化方面,以跑步为例,2~3岁幼儿会采用“高位保护”姿势,即采用小步伐且总是把大腿抬得很高,同时扬着手和架着肩,以保持身体平衡或在摔倒时用双手保护自己。4~5岁幼儿采用的是“低位保护”姿势,即手臂放在体侧,伴随着腿的动作前后摆动,肘关节几乎完全伸展。“高位保护”姿势有助于幼儿在跑步时保持躯干稳定和平衡、防止摔倒。跑步姿势从“高位保护”到“低位保护”的发展,意味着幼儿跑步时控制自己的姿势、保持平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2.从慢速、笨拙地移动发展为快速、流畅地移动

协调控制能力尚不完善时,幼儿在身体移动中往往表现出笨拙或者同手同脚、无法控制动作等现象。随着身体力量和对用力方向控制能力的逐渐提高,幼儿会表现出协调性更好、姿势更优美流畅、速度更快的特点。

以攀岩为例,最初幼儿往往表现出并手并脚等现象,且身体移动速度较慢,只能进行纵向身体移动;到较为成熟阶段时,幼儿会以手脚协同方式进行身体移动,不仅姿势优美、速度更快,而且可以進行横向身体移动,完成取物、持物等额外任务。

再以跑步为例,幼儿跑步的速度变化很快,5岁已经具备疾跑的初步能力,动作精细化在8岁完成。影响这一变化的要素是步频、步幅、协调性、腿部力量。跑步速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与步幅增长有关。2~3岁幼儿步幅时大时小,步频高,3~4岁幼儿步幅连续加大,但步频变化不大。跑步动作中,腿和两臂的摆动、躯干的扭转等的协调性,直接影响步幅和步频,有助于提高跑步速度。腿部力量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跑步速度。

3.适应环境变化的策略从反应性逐渐发展为主动性

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幼儿在早期还不能采用主动性策略。随着身体自主控制能力的提高,幼儿遇到环境变化时,能够逐渐采用一定的反应性策略,从而减少摔倒或绊倒的次数。随着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具备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的能力,并且学会采用主动性策略调整身体姿势或步态。

以10米折返跑为例,小班幼儿会始终以一种身体姿势行进,不会根据障碍物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步态、速度以及身体姿势等,所以,容易出现撞到障碍物上、摔倒、绊倒等现象。中班幼儿会在靠近障碍物时调整自己的步态、速度等,或者在已经跑过障碍物时出现反应性的蹬腿动作,这种策略介于反应性策略和主动性策略之间,所以不太稳定。大班幼儿会通过目测调整自己的移动策略,在行进到一半路程时就调整自己的步态、速度等,这种策略更趋向于主动性策略,有助于幼儿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4.从把握自己身体运动节奏发展到适应外部运动节奏

随着身体控制能力的发展,幼儿从无法控制自己的运动节奏,到逐渐形成稳定的运动节奏,进而能够根据外部的信号变化调整自己的运动节奏。

以行走为例,2岁幼儿行走时较为急促,节奏时快时慢,制动能力弱,尚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步态,也很难通过身体运动(如站着摇晃、鼓掌等)清晰地表现出对节奏的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提高,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稳定的身体移动节奏。3岁幼儿能够控制步态,行走时节奏感逐渐清晰起来,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外部运动节奏,缺乏调整自己运动节奏的协同移动能力。4~6岁幼儿能领悟外部信号(音乐、鼓点、哨声等),随着信号的变化跑、跳等,而且能够两人一组、多人一组等进行协同移动。

5.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

在幼儿早期身体各部分间的协调能力还未发展完善时,他们只能做出单一的身体移动动作。例如行走,起初只有腿部动作,躯干是垂直的,然后增加了手臂动作,并且手臂和腿部动作方向相反。这种手臂与腿部的协调就构成了“行走”这一单一身体移动动作。随着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开始对运动形式进行组合,能够尝试完成复杂的组合动作。例如,“跳山羊”需要跑、跨、跳之间的动作转换,起初幼儿会由于胆怯出现动作拖拉不连贯的现象,会由于动作过快或用力过度导致摔跤,会由于双手不敢支撑跨跳物而出现“助跑跨过”现象,等等。随着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幼儿会逐渐学会“跑—跨—跳”这组动作,而且动作更加流畅、质量更高。

二、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提供安全而富有挑战性的场地和运动设备,让他们充分体验和练习,在观察分析其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任务因素的改变,发展其身体移动能力,并且提供有针对性的鹰架支持。

1.为学前儿童提供发展身体移动能力的场地和运动设备

多样化的场地和适宜的运动设备是丰富学前儿童身体移动经验、发展其身体移动能力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场地,将利用场地、设施和运动材料等园内资源与丰富幼儿不同的身体移动体验结合起来考虑。教师也要鼓励幼儿自己构建运动场,在自主运动中发展身体移动能力。

幼儿的某些身体移动动作冲击力大,如快速走、奔跑、跳跃、转圈等,如果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幼儿与同伴或器材發生碰撞,就有可能带来危险。所以,游戏器材应安全耐用,设施设备应有多个进出口,可在动态性器材(如秋千等)的进出口留有适当的安全距离,在静态性器材(如滑梯、肋木架、爬竿等)的下方设置沙坑、草坪或塑胶软垫等。教师也可以利用幼儿园狭长空间和不同场地进行走跑活动,例如利用走廊、石子路、小桥、草地、水泥场地、石阶、路沿、树林、山坡等;还可以进行改造,如在树木之间设计路线或迷宫进行走跑活动。

跳跃的场地要柔软、平整、宽阔,因为幼儿身体控制能力较弱,骨盆尚未发育完善,脚趾比较柔软、娇弱,容易受伤。跳跃器材要考虑符合幼儿的运动特点,小、中班原地纵跳触物时物体应该高于中班幼儿高举的手指尖15~20厘米,物体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幼儿纵跳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助跑跨跳的高度不少于40厘米,大班幼儿不少于50厘米。

钻爬活动可以在塑胶场地、草地上等,利用大型攀爬器械、楼梯以及大型积木进行。可以在平坦的草地、地毯、地板上爬,也可以在平衡木、攀爬架和平梯上爬,爬行的路线可直、可曲、可圆、可宽、可窄。钻爬的难度与钻爬空间、距离、可视性有关。一般来说,在钻爬空间小、距离长、可视性差等条件下,钻爬的难度较大。在进行钻的练习时,教师所提供的辅助器械要高度适宜,以便幼儿运用相应的动作。例如,小班幼儿用的钻爬架应该体现半开放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如大纸箱、汽车轮胎等),这样既能满足他们活动的需要,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钻爬高度应该适合幼儿的运动能力,如为小班幼儿设置70厘米高的橡皮筋或绳子,为中班幼儿设置直径为60厘米的呼啦圈或拱门,为大班幼儿设置较狭小的50厘米的空间。

攀爬场地要有弹性、柔软、平整,以保障幼儿可能出现的落地缓冲需要。攀爬可以分成斜面攀爬和垂直攀爬。攀爬难度与斜角、支撑面等有关,斜角越大,攀爬难度越大;支撑面越小或越滑,攀爬难度越大。

因天气原因不适合开展户外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室、音乐室、食堂、走廊、楼梯等室内空间开展身体移动活动。

为了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社区、附近公园等园外场所开展多样化的身体移动活动。社区中隐藏着大量资源,如台阶、楼梯、鹅卵石小路、路沿、草坪、大树、彩色地砖等,适合幼儿练习跳跃、攀登、赤足走、平衡、摸高、绕障碍跑等。在不同的环境中,幼儿可以学习探索新的身体移动方式,并逐渐学会适应不同的运动环境。

2.通过环境和任务等因素的改变,发展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

身体移动能力是个体在环境、任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练习积累经验而获得的。教师可以在观察分析幼儿身体移动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节环境、任务等因素,丰富幼儿的运动经验,促进其在多样化的练习中提升身体移动能力。

幼儿只有多次重复已形成的动作技能,才能建立动力定型。重复过程中可以通过变化形式、内容、练习条件、方法、手段等,激发幼儿练习的兴趣。身体移动动作的难度可以从动作本身的变化和在练习动作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动作等两个方面进行调控。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动作、路线、队列、方向、重心、场地、速度、空间方位及人数等因素,调整不同动作的难度(参见下表),从而发展幼儿身体移动能力。

随着身体协调能力的增强,幼儿的身体移动动作开始由单一动作发展为组合动作,从简单发展到复杂。根据幼儿身体移动能力发展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将几个动作相互搭配,从而设计出更有挑战性的动作,如将爬行、快跑、攀爬、向下纵跳等一组动作渗透到“小小快递员”的游戏情景中,就更富有挑战性;也可以将几个动作结合在一起,如助跑跨跳就是跑、跳结合,对于幼儿更有挑战性,适合中大班幼儿。教师在将几个动作组合时要考虑不同动作的运动强度。一般来说,跑、跳、攀登等运动强度较大,走、钻、爬等运动强度较小。教师在设计组合动作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和体质等因素,如跑跳结合动作更适合大年龄幼儿,钻爬结合动作更适合小年龄幼儿。

3.针对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支持

幼儿动作发展可以分成前控制、控制、运用和熟练运用等四个水平。处于前控制水平时,幼儿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或重复一个动作,且主要通过视觉来控制动作。动作不协调、不准确,有多余动作,且做动作时费力。在此阶段,幼儿需要许多机会来探索和发展动作。以助跑跨跳为例,幼儿的助跑距离往往过长或过短,起跳时动作犹豫,上下肢动作不协调、不连贯,容易摔跤。教师要有效传递学习信息,激发幼儿学习欲望,提供正确且优美的示范动作、简短准确的语言提示或口令,在有难度的动作学习中给予幼儿保护与帮助。

进入控制水平时,幼儿动作的偶然性减少,身体开始受意识控制,也主要通过视觉控制动作,但动作不够熟练。探索和练习仍然是此阶段的中心任务。以助跑跨跳为例,幼儿的助跑距离、速度适度,起跳时撑跳箱面、双脚蹬地动作明显,两腿分开,动作基本正确,落地时身体向前弯曲,有缓冲。教师要重点提高幼儿在运动中对于不同方向、空间位置的正确认识,采用语言提示、口令,提示幼儿正确的动作节奏和发力时间等,并为幼儿提供正确清楚的示范动作。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该运用游戏情境,带着他们一起说说做做玩玩;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应该运用慢的语速分解示范动作,边说边做。

进入运用水平时,幼儿动作开始自动化,肌肉感觉有了发展,在类似游戏的情境中,能够将一种运动技能与另一种运动技能结合起来,但在复杂条件下动作容易变形,不常复习还会忘记。以助跑跨跳为例,幼儿的助跑距离适度,跑速中等,起跳前步子小;起跳时双脚同时用力蹬地;腾空后双手撑跳箱面,同时两腿左右分开;落地时双腿并拢,两脚同时落地,两臂上举或前举,保持身体平衡。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不同的策略,如降低或提高动作难度,改变练习方式,使幼儿的动作更加稳定;对于复杂动作或易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的动作,可加以保护或给予帮助,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感;对于简单或幼儿完成较好的动作,可采用口令、语言提示等,进一步巩固正确的动作。教师要重点让幼儿注意动作的正确性、观察并纠正幼儿的错误动作。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通过游戏情境提示他们纠正错误,做到姿势正确;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应用合适的语言、温和的态度纠正他们的错误,通过动作回放让他们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双人、多人合作游戏。

进入熟练运用水平时,幼儿的动作更加自动化,似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完成,已建立动力定型,能主要依靠肌肉感觉来调节,动作轻松、协调和准确,多余动作消失,已可以参与比赛。以助跑跨跳为例,幼儿能够熟練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如遇到障碍物、地面高低不平、受到外力撞击等)完成助跑跨跳动作,动作完成质量高,动作流畅、速度快。教师要逐步放手,将重点放在促进幼儿灵活运用、创造和迁移上。对于小班幼儿,应通过不同的游戏情境促使他们进行动作迁移(跟着滚动的球走、在直线上走);对于中、大班幼儿,应鼓励他们采用多种玩法,融入竞赛成分。

模仿是幼儿学习动作技能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正确、规范的示范。教师要熟悉基本动作要领,示范要富有启发性与游戏性,可以自己示范、让幼儿示范,还可以通过儿歌或图示帮助幼儿理解和巩固动作。教师需要明确,让幼儿模仿动作并非要幼儿马上掌握该动作的标准姿势,而是要让幼儿对这一动作的正确姿势形成表象,然后在练习中慢慢掌握。

除了示范,教师需要分析、判断幼儿掌握动作的难点,通过语言提示和幼儿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幼儿理解动作要领,体会不同形式的移动方式,提高身体移动质量。例如,在幼儿跑步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步子大些,落地轻些”,并教会他们正确呼吸。在指导幼儿做跳跃动作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起跳屈膝、落地轻巧上。在指导幼儿进行立定跳远时,教师应重点强调摆臂动作协调而有力,蹬地动作快而有力。在指导幼儿进行侧跳练习时,教师应重点教会幼儿如何在跳跃过程中变换身体的方向。在幼儿进行攀爬时,教师应指导幼儿掌握手部抓握的正确动作。在幼儿登上攀登设备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适当观察周围以及上下的空间,体验攀登过程的艰辛和乐趣,丰富运动经验,增强自信心。在幼儿练习正面钻时,教师可以要求其身体面向障碍物,屈膝下蹲,紧缩身体;侧面钻在动作上与正面钻有类似之处(低头、弯腰、紧缩身体),但要求幼儿侧对障碍物,同时注意两腿屈与伸的交替以及身体重心的移动。

4.加强对学前儿童身体移动练习中的保护

幼儿处于足骨与足弓的发育阶段,如果运动负荷过大,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以及长期在过硬的地面上进行跑跳等带有强烈震动的练习,就有可能引起下肢骨、椎骨等过早骨化,从而影响骨的生长发育。过硬的地面,加上活动强度的增加,会大大增加幼儿足部的压力。因此,负荷较大的跑跳等练习应该在松软的场地上进行。

跑步时要做好充分的身体准备,尤其是下肢的肌肉、关节和韧带,以防拉伤、扭伤。教师要注意控制幼儿快跑活动的时间和强度,避免过于疲劳,快跑后应安排放松、整理的动作。在幼儿进行四散跑、追逐跑、躲闪跑或竞赛跑时,教师要随时提醒幼儿灵活转身,避免与他人发生碰撞,教会幼儿在跑步中正确呼吸,做到呼吸自然而有节奏。

为了避免幼儿向下纵跳时骨盆受损,教师要注意跳跃区的保护范围和地面硬度,提示幼儿双脚着地时要屈膝缓冲,幼儿的纵跳高度和练习密度要适合。

猜你喜欢

动作身体运动
下一个动作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不正经运动范
画动作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