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人物品小说——《桥》教学建议

2017-06-28杨敏芬穆文红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老汉洪水人物形象

杨敏芬+穆文红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洪水狂奔而来,他镇定沉稳,果断决绝,安排村民有秩序地通过窄窄的木桥逃生,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情节一波三折,环境渲染力强,语言简短精当。根據文本特点、阅读提示、课后要求及学生特点,笔者对教学过程提出如下建议:

一、整体感知,梳理人物,把握梗概

第一步,通过课前预习或课堂上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做保障。

第二步,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老汉、小伙子、老太太。

第三步,再读课文,弄清三个人物的身份,并说说这三人之间发生的事,把握故事梗概。

这样,依托人物,学生既了解了文本内容,也清楚了人物关系,概括能力得到了训练。

二、咀嚼文字,品读人物,领悟中心

老汉是全文的主人公。品读时,可以紧紧围绕课后问题进行: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画出关键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写出批注。

课文中直接写老汉的句子有六处,分布在六个自然段里,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交流互动时,朗读要贯穿始终,让学生借助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进行表达。

1.品细节,感悟人物形象。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是老汉的神态描写。面对危急的事态,哄乱的场面,老汉没有话语,没有动作,只是“盯”着。老汉沉着、冷静、威严的形象就凸显出来。这一“盯”,把想说的话稳稳地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不要慌,不要乱,我在这里,一定能确保大家的安全。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把“盯”和“看”做比较,来感受“盯”的力度,了解“盯”的用意,解读“盯”的智慧。)

②“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③“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④“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⑤“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②——⑤这四处都是老汉的语言描写,是文章刻画老汉形象的主要方法。每一处语言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老汉说了什么?是对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又是怎样说的?效果如何?这样,以语言为核心,把前后文紧密联系起来,既能弄明白老汉说了什么,又能搞清楚是怎样说的,还能领悟到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从内容到表达走个来回,老汉的形象也在这样的品读中渐渐丰满。句③是对群众所说。句②是老汉在人们都停住脚望着他时,对所有人说的。从说话时机的选择可以看出老汉的临危不乱、机智。说早了,大家乱哄哄的,听不清;说晚了,时间就是生命,控制下来的场面会因为恐慌而再度失控。“沙哑”的原因可以猜测一下:洪水突如其来,老汉早就在村庄里奔波,密切关注水情,以至于大家跑到桥边时,老汉已站在桥前,他早就勘察清楚,过桥,是唯一的出路。雨中奔波的辛劳使得嗓音都沙哑了,老汉的尽心尽责就能领悟了。老汉喊的话共三句,“桥窄”陈述了客观事实;“排成一队,不要挤!”点明了过桥办法;“党员排在后面”交代了排队规则。区区15个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下达了指令。沉着冷静的指挥官出现在读者面前。效果如何?有一个异样的声音,那么表明其他人没有异议。句③是针对异样声音的回击。特殊时刻,老汉不作解释,不作教育,而是用最简洁最有力的方式——退党予以回击。这两句话效果出奇好:“竞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值得关注——“竞”。去掉这个字,上下文还是很连贯。那么,一个“竞”字又能展现给我们什么呢?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排在前,意味着生;排在后,意味着死。面对生命,谁能如此大度谦让?面对存亡,任何异样的声音都是正常的。可是,却“没有人再喊”,是何原因?前文有一句话做了铺垫:“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这样一个一贯兢兢业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信赖的老支书跃然纸上。句④句⑤是对小伙子——老汉自己的儿子所说。句④是在儿子不顾党员身份排在群众队伍里时说的。“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显然,从这个反问句中可以看出,小伙子在老汉眼中只有一个身份:党员。“排到后面去!”即便是儿子,也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遵守排队的规则。一“揪”一“吼”,可以看出老汉“揪”得坚决——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而手软;“吼”得疯狂——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而格外愤怒。此刻,不妨替换角色来体悟:你是老汉的话,你会把小伙子揪出来吗?从而深入感受老党员的本色——铁面无私,一视同仁。句⑤是群众都过桥了,儿子让老汉先走时,老汉说的话。“少废话,快走。”依然没有商量的余地,而此刻表现的却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样是“吼”,前一个是愤怒的吼,后一个是关心的吼。同样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揪:在群众和儿子之间选择了群众;推:在儿子和自己之间选择了儿子。至此,老汉的形象丰满起来,灵动起来:原来他不是冰冷的“神”,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父亲”。只是在“支部书记”和“父亲”这两个角色中,他首先选择的是“支部书记”!

⑥“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此处可抓住“似乎要喊”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展开想象:老汉想喊什么?从而深入感悟一个父亲深沉的爱,隐藏的心。

2.品比喻,丰满人物形象。

课文在写老汉时用了两次比喻:“他像一座山。”“他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分别把人物比作事物和动物。前句在人们撤离之前,后句在人们撤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品味人物与事物、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品味比喻的贴切、生动,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老汉的镇定、冷静、无畏、威严、给人安全感……如山一般坚固不可动摇,他的光辉形象如山一般高大;他看到儿子排在前面队伍里,愤怒无比,那样子如豹子一般。那么,在人们撤离后,老汉被浪头吞没,此刻老汉像什么?读读第六处直接写老汉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也试着打个比方,一是为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二是为水到渠成揭示中心,解读题目的双层含义,三是为让学生运用比喻句,提高语用能力。

三、立足文本,赏析人物,学习表达

1.围绕人物,品环境之妙。

本文意在表现老汉的沉稳冷静、高风亮节、铁面无私也满怀父爱,刻画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可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洪水呢?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老汉来感悟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一是要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二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洪水的疯狂肆虐的;三是要体悟本文对洪水的描写不是集中在一起,而是穿插在全文,既为人物形象的生長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又对情节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借助人物,析情节之巧。

文中对小伙子的描写只有两句,可进行这几方面的思考:一是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似乎在说什么?二是小伙子这一人物可否去掉?三是小伙子这个人物不能去的话,能否不是老汉的儿子?

解决第一问,可着重用好“追问”。小伙子对老汉的“瞪”,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回应老汉的“揪”,小伙子想先过桥却被揪出,这是对老汉不顾亲情的不满;二是回应老汉不问青红皂白的“吼”,可能小伙子并非想先过桥才在前面队伍里,这是被误解的不满。追问1:联系上下文思考,小伙子的“瞪”表达哪种意思的可能性大?追问2:如果是第二种可能,小伙子为什么不辩解?追问3:既然小伙子在前面队伍的原因不确定,课文为何不通过对话写清楚?至此,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小说的留白之妙也显而易见了。第二问的解决重点落在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上。第三问的解决重点在人物关系的安排对故事情节及表现主要人物的作用上。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文本里、文字间来来回回地走:读懂文本内容一领悟情节设计一感悟人物安排,促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

3.立足文本,悟表达之精。

本文的呈现有两大特点:篇幅极短,段落极多;字数极少,句子极多。不到700字却分了27个自然段,最短的一段7个字,最短的一句话2个字。这样的表达意在渲染紧张、危急的氛围。可以通过比较、朗读等方法领会其精妙之处。以“像泼”“像倒”为例,先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发现它们的特点:极其精练,连主语都省略了,再通过想象把雨大的场景写具体,然后对比着读一读,感受这样表达的效果。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处语句,深入体悟其精练表达的效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老汉洪水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威力无比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