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基于桂南三个村庄的调查
2017-06-28岑家峰
岑家峰,梁 洁
(1.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所,南宁 530023;2.广西财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政治与社会经济研究]
当前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基于桂南三个村庄的调查
岑家峰1,梁 洁2
(1.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所,南宁 530023;2.广西财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正相应地发生着变化。通过对桂南三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阅读不受重视、文化娱乐场所缺乏、集体文化活动少、部分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需要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激发农民阅读积极性、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培育农村公共文化人物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农村群众;公共文化;精神生活
引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类社会来说缺一不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也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比仍然较大,能否精准把握当下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以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一、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区域及样本特征
2015年9月-10月,笔者选取了广西桂南W县3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查。在各村村干部带领下向农民发放问卷,发放地点主要集中在村小卖部、农资店、篮球场、文体活动中心、村口人流量大地方等,共发放问卷290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为89%。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如表1所示。此外,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笔者还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访谈等方式了解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并深入村庄中查看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现状,在村庄人口较集中地方与村民交流,了解他们平时文化娱乐生活情况。
表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二) 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1.文化娱乐生活在农民心中越来越重要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村群众不再满足于努力解决好衣食住行问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部分。数据显示,高达93.41%的村民认为文化娱乐生活重要(包括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由此可知农民对文化娱乐活动的渴望。农闲时,80.6%农民表示愿意参加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对于组织和发动村民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大提高通屯道、巷道水泥硬化率,为村民们走出家门开展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便利。此次调研的3个行政村村委内都设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远程教育电教室,村委大楼附近都建有舞台、标准篮球场,其中一个村委会大院里建有健身小广场,配备8套健身器材。
3.农民走出家门参加文娱活动愿望强烈
随着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加。当问及“如果村里有文艺晚会或篮球赛,同时又有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你会如何选择”时,有80.62%的人选择出门看演出或篮球赛,由此可见村民们渴望丰富精神文化活动的愿望强烈。
4.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丰富化、多元化特征
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有所改变,文化娱乐生活已不再停留在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单调的活动上了,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元化,逐步向健康型和娱乐型转化。从访谈结果看,下乡文艺演出、广场舞晚会、篮球赛受到村民们的普遍欢迎,跳广场舞已经成为很多农村妇女的休闲娱乐方式;手机、电脑上网也受到越来越多人喜欢。数据显示,有74.8%村民们认为现在的文化娱乐生活比以前丰富。除了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等传统的娱乐活动外,打气排球、用手机和电脑上网、读书看报纸、跳广场舞、听广播等已经成为村民娱乐活动的重要形式。广大农民使用手机也不再仅仅限于接打电话,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学会使用微信和QQ聊天,用手机看新闻、网购等。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已经有一些农民开始使用电脑上网,利用网络充实生活。
5.广场舞受到农民群众喜爱
广场舞,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动感活力在城市大受欢迎,如今这种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已经走进农民生活中,受到广大农民喜爱。此次调研的3个行政村中,绝大多数农村妇女对广场舞热情高涨,活动地点有的在文体活动中心、有的在篮球场、有的在小卖部旁边巷道上、还有的在路边空闲开阔地,天气晴朗的晚上总有中青年妇女出来跳舞,引来村民们观看。有的村每逢重大传统节日、村民操办红白喜事还会邀请民间文艺队表演,开展活泼欢快、积极向上的文艺节目,受到村民们喜爱。广场舞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情感,活跃了农村氛围。
5.涌现出一批农村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得益于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农村整体面貌有了极大改观,也为农民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保障。于是,一些村庄涌现出一批非常热心、积极、主动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骨干力量。他们不计报酬,利用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村民开展跳广场舞、跳操、拔河、打篮球等活动,吸引大量农民加入、观看。他们甚至还向全村村民发起倡议捐资筹集活动经费,在传统节日和村里民俗节日里组织策划广场舞晚会、篮球邀请赛,活跃节日氛围,增进了村民之间交流,受到群众大力支持和广泛称赞。农村热心文艺骨干的出现,不仅丰富活跃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还激发了村庄活力和凝聚力。
二、当前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书报不受重视
尽管农村群众对文化娱乐生活非常重视,但是阅读是众多文化娱乐活动中较不受重视的一项。访谈发现,大多数农民都明白阅读对家庭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认可阅读重要性,但真正自觉抽出时间阅读的人却很少,家里有书架或订阅报刊杂志的也非常少,家庭用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开支几乎没有。村子里唯一的可供大家借书、看书的只有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都建在村委院子里,藏书也比较丰富。但即使是上班时间,也很少有村民到农家书屋看书或借书,书架上的图书报刊多数布满灰尘,农家书屋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可见当前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只是停留在“娱乐”层面,精神文化层面还比较缺失。
(二)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仍然较缺乏
虽然,随着国家多项文化民生工程,诸如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文化活动场所依然比较匮乏。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村屯除了篮球场、村文化活动室之外,小卖部(代售点)、大树下空地成了主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文体活动广场数量和类型少,加之配套设施缺乏,场地远离村民聚集生活区,使用起来不方便,一部分村民为满足自身文化娱乐需求,只能自行解决场所问题。如一些中青年妇女利用村庄巷道、房前屋后等空余地方跳广场舞,由于场所狭小,容纳能力有限,不能满足越来越多农村群众加入的愿望。此外,调查也显示,79.5%的受访对象认为要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需要多建设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三)农村集体文化活动匮乏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农民文化认同、农村的社会生活整合、形成乡村共同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集体文化活动非常有限,娱乐匮乏,有些村只有在春节期间才会举办一些集体文娱活动,如篮球赛、象棋比赛、拔河比赛等,平时基本上没有集体文化活动,村民们都是自娱自乐。一些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项目,如科技知识讲座、普法活动等也只是走过场,尚未形成长效的宣传工作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每年县、镇里都会安排送戏下乡、文艺演出活动,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调查中位居村民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的第一位),但机会很少,落实到每个村的演出场次极其有限,难以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缺少集体文化活动,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为打发时间,有些农民开始聚众赌博,买地下六合彩 (有些地方称之为“买码”),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等,影响农村风气,不利于村庄可持续发展,精神文化荒漠化严重。
(四)部分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调查中发现,尽管有57.9%的受访对象认为目前村里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满足或基本满足自己的文化生活需求,但仍有32.9%的受访对象表示不能满足,9.2%的受访对象表示不好说。特别是男性村民,认为不能满足自己文化生活需求的比例高于女性。这一情况说明,村里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还不够丰富,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来说,还缺乏吸引力。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有72.5%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活动形式太单调,群众参与度不高,在群众反映问题中位居第一位。一些文化活动形式,如政府公益电影下乡放映,受电影题材、放映环境、农村社会治安等影响,到场观看的群众极少。
三、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对策建议
构建积极向上的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推进农村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趋势,及时、精确回应和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多种形式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提升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村级农村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将构建村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战略举措。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在村一级构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村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以选择基础比较好、群众认可的农资经营户、返乡退休干部等先扶持、先挂牌、先建设。村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要整合好各类文化服务,如电影、广场舞、篮球赛、健身操等,同时应与上级文化服务平台紧密联接,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丰富农村文化产品。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内部的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强化服务功能,激发公共文化团体的活力,鼓励他们为农村带去更多文化精品。此外,政府直接拨款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的需求。[2]落实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如企业、农村外出致富能人等通过资助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赞助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引入绩效考评的理念,建立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反馈和评估机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绩效考评,[3]推动形成以农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增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场所、设施缺乏仍然是制约农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重要瓶颈。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考虑人口数、村庄聚集样态的基础上,加快人口较多村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可分步骤、分阶段在一些村民活动频繁的聚集地安装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建设健身小广场等,使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时有场所、有阵地,以此吸引更多农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和健身锻炼中来。
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居民重要消费内容。随着互联网快速普及,农村群众对网络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通信运营商依据村民消费情况完善光纤布局,让有条件的农户用上互联网,推出适合村民消费需求的上网套餐,让村民可以随时搜索各种信息、点播影视剧、浏览新闻、阅读图书、进行网络购物、开展远程学习等,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激发农村群众阅读热情
丰富农民阅读学习形式。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引导有学习意愿的农民参与阅读,使农民热爱阅读。如通过农忙时节的农技人员现场培训、专门辅导、田间地头现场讲授和农闲时节乡村读书会、农技知识讲座、专家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培养提高农民阅读学习兴趣,从而把读书与提升文明乡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等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全民阅读。此外,还可以通过在退休教师、返乡青年等人群中试点开展农民趣味阅读比赛、读后感交流会等互动活动,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逐步改变农民“学习无用”的错误认识和不善读书、不爱读书的习惯,使阅读逐渐内化为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利用率。农家书屋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必须有效利用起来,让其发挥最大效用。进一步规范书屋管理和完善借阅制度,有条件可探索选聘大学生村官、退休小学教师等担任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专职管理图书,定期开放,公布图书信息和书屋动态,方便群众借阅。回应农民阅读需求,提高图书尤其是报刊的更新率、丰富种类,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四)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形式
创新文化下乡形式。充分发挥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文化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鼓励各级文联、书协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种文化”活动,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鼓励各级文化部门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农村文艺青年分子开展文艺节目策划培训、舞蹈培训等,丰富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文化结对活动,通过政府机关、城市社区、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的方式,开展文化共建、文明共创活动,实现城乡文化互动,发挥城市文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主动适应广大农民 “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家庭教育、医疗卫生、防盗防骗、电脑上网方面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文化活动中学到更多实用知识。
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基层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村委会、农村妇委会、农村共青团利用传统节日、节假日、农村本地节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纳各类民间表演团队、民间艺人,甚至村民参与,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条件较好的村庄还可以利用本村资源,举办农民文化节、农民运动会,或组织本地文化能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团队外出展演,为农民提供广阔的文化展示舞台。
(五)培育农村公共文化人物
提升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迫切需要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人。建议地方政府从经费、物质上支持目前在村的农村文艺骨干(积极份子)、文化能人,充分发挥其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鼓励他们多策划组织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发挥农村精英人物在组织村民开展活动、调解邻里纠纷、带领群众致富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聘请退休村干、小学教师、文艺骨干担任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联络员,负责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等工作,并给予一定误工补助,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挖掘乡贤资源,发挥乡贤在农村精神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乡贤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精英,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道德品行而在地方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奋发有为、造福桑梓”的乡贤文化。[4]乡贤一般包括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私营企业家等,这些人常年在外工作,视野宽阔,对家乡比较熟悉,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鼓励他们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参与村庄公共建设和公益事业,帮助解决村庄文化事业发展碰到的突出问题,促进乡村面貌改善和乡村文明新风向形成。
[1]曹甜甜.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衰落与重建——基于对苏中地区J市农村文化现状的实证调研[J].新闻世界,2011(12):165-169.
[2]陈秋静.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39-42.
[3]徐双敏,宋元武.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状况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5):67-75.
[4]胡彬彬.培育当代乡贤 重建乡土社会[J].社会治理,2016(02):103-108.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People's Spiritualand Cultural Life --Taking Three Villages in Southern Guangxi for an Exam p le
CEN Jia-feng1LIANG Jie2
(1 InstituteofSocialDevelopment,Nanning Academy ofSocialSciences,Nanning 530023,China;2College ofBusinessAdm inistration, GuangxiUniversity of Finance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4,China)
W ith the developmentof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in ruralarea,the spiritualand cultural lifeofpeasantsischangingaccordingly.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hreevillagesin southern Guangxi,it is found that the spiritual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ruralmasseshasbeen greatly improved.But there are stilla lotofproblems,such as reading isnotvalued,lack of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places,lesscollective culturalactivitiesand some culturalactivities lack ofattraction.The authors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to improve the spiritual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ruralpeople,which it is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ruralpublic cultural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improve the ruralculturalgrass-roots facilities,enhance the ruralculturalservice supplymechanism,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to read,innovate the form of ruralculturalactivities,and cultivate ruralpublic cultural figures.
ruralmasses;public culture;spiritual life
O 422.7
A
1671-1084(2017)02-0014-05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2.004
2016-10-09
岑家峰,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梁洁,广西财经学院工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