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亚:一座城市的美丽“蝶变”

2017-06-28蔡萌

今日海南 2017年2期
关键词:蝶变三亚生态

文|本刊记者 蔡萌

三亚:一座城市的美丽“蝶变”

文|本刊记者 蔡萌

图/武威

三亚变了!这是自2015年6月三亚开展“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程以来,三亚居民和游人最直观的感受:记忆中遍地垃圾的城中村,摇身一变成为水清树荣、白鹭翩迁的东岸湿地公园;曾经坡石裸露、尘土漫天的抱坡岭,如今鸟嬉蝶舞、满目苍翠;一度沙滩泥化黑化严重的三亚湾,重现沙滩洒金、树影摇曳的浪漫风情;十几年来杂乱无章的解放路商业街也悄然架起了骑楼廊道、统一了色调……

创新理念,打破藩篱,转型发展——“双修”掀起了一场势如破竹的“革命”,为三亚带来前所未有的理念震荡,让这座曾经在城镇化进程中“诸病丛生”的城市实现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远离都市,远离嘈杂,远离被污染的繁华,只身来到海角天涯,来到我梦中的三亚……”“蝶变”后的三亚,离歌中所唱的“梦中三亚”更近了。

“双修”养城,让生态“深呼吸”

美丽三亚,浪漫天涯。

曾几何时,这颗南海明珠却黯淡了光彩。时光回溯,30年前,三亚升格为地级市,这个山海相连、蓝绿为伴的边陲渔村迅速成长为海南乃至中国的耀眼“明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30年的迅速发展、扩张成就了三亚短期内的美丽富饶,客观上却使其渐渐生了“病”:生态环境受损、城市风貌失序、基础设施滞后、违法建筑蔓延……这些,正是中国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伴生的“通病”。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废弃矿坑55个,受损山体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特别是位于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入口处的抱坡岭,6.3万平方米裸露的山体岩石,成为三亚城市难堪的‘第一印象’。”在两个多月前举行的全国“双修”工作现场会上,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岩峻谈起三亚的顽疴,让人仍心有余悸:三亚河两岸分布着250多家养殖场、399处排污口,大量的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河;30多家涉海企业占用岸线3.5公里,102个排污口直排污水入海,全市22公里的岸线受到不同程度侵蚀;全市存量违建超过1000万平方米,大量违建挤占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对于生态起家的三亚而言,环境不是外在衣装,而是赖以维系生命的根基,如不以创新打破藩篱,不秉承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就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经过高速发展的阶段后,城市需要进行‘双修’,城市‘双修’完全符合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省委常委、时任三亚市委书记张琦说。

凭借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三亚再次成为改革的先行者!2015年6月,国家住建部将三亚列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三亚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就此开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山河海城,全面治理,务求成效”——这是三亚市面对“双修”的响亮应答。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都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中央的要求,就是三亚“双修”、转型发展的根本遵循。

攻坚克难,众志成城。

推动城市发展的意识前所未有的强烈,展开一场高水平的环境治理行动的愿望前所未有的迫切:生态修复要完成山、海、河生态体系修复三大任务;城市修补要打好违法建筑拆除、广告牌匾整治、城市绿化提升、亮化改造、色彩协调、天际线管控六大战役。三亚迎来了生态环境再现绿水青山、城市发展回归健康有序的难得机遇——

抱坡岭、半岭温泉等山体受损严重,启动数十万平方米的山体植被恢复,清退修复被侵占、被破坏的绿地;水系治理,在全面清理疏通污水主管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移动污水处理站试点,对主城区河段100余处排污口进行多次集中整治;梳理120余项海岸带突出问题,分类处置,拆除占海违建;实施完成十八大工程,解决包括交通拥堵、旅游乱象、违建肆虐、垃圾围城等一长串“问题清单”……正如中规院高级规划师范嗣斌所评价,“三亚,实际上已经开启了一种在存量中求品质的城市功能的回归。”

破立取舍,铁拳下的锐意革新

以治理内河水系为中心,修复城市生态体系;以打击违法建筑为关键,破解城市修补难题;以强化规划管控为重点,优化城市风貌形态;以实施“多规合一”为统领,健全城市建设规矩——三亚的做法总结起来看似简单,实则却是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和模式可借鉴的背水一战,艰辛无数、挫折无数,考验着一座城市的决心和智慧。

违法建筑蔓延是三亚城市发展危害最大的毒瘤。因此,打击违建成为三亚城市修补六大战役的破题开篇之战,海坡村、东岸村等违建聚集地就被选为首战的主战场。

“海坡村的违建‘知名度’非常高,数量多、体量大、质量差、利益交织。一进村,‘握手楼’‘接吻楼’‘一线天’式的违建随处可见,救护车、消防车根本难以通行。”谈起海坡村的拆违攻坚战,天涯区区委书记林海有一肚子话要说:“历届班子都想拆,可是拆的难度太大,不仅要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还要牵涉到这里暂居的‘候鸟’,非常棘手。甚至有人调侃,海坡违建就像已出生的‘孩子’,政府能再把这些‘孩子’塞回肚子里?”

但近乎失控的违建破坏了城市规划,火灾、坍塌等各种安全隐患让人提心吊胆,打击违建再也不能拖下去了!第一炮从问题最集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海坡村凤凰豪生酒店入手。这个酒店是典型的大体量违建,由于地处三亚湾附近,离海边、机场近,很受游客青睐,收入非常可观。天涯区成立后,先后3次发放法律文书,5次上门做工作,酒店老板不仅不配合调查取证,还对外宣称自己有很大背景,多次恐吓负责拆违的同志,3次组织上百名人员阻挠拆违。为保证拆除工作的顺利进行,干部们顶住压力,吃住在村里,向群众宣传违法建筑的危害,指出酒店存在的严重安全隐患。

欧逢源是海坡村里的老书记,威望很高,他不仅发动家里人支持打违、签署棚改安置协议,还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安抚大家情绪。在他的带动下,31户村民支持拆违。由于经常顾不上按点吃饭,原本120斤体重的他,不到半个月就瘦了10斤。这样的事迹在拆违过程中还有很多。“啃下这个四年都没有解决的‘硬骨头’,我们用行动向全社会表明了打违控违的坚定决心,那就是拆违没有特例,违法建筑,一拆到底!”林海慨言。

拆违难题,仅是推进“双修”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中的一个。“城市病不仅根治难,又易发多发且容易反弹。”吴岩峻强调,城市治理不能“翻烧饼”,三亚还要在建立治理的长效机制上进行实践和探索,提升治理能力,力求实现长治久安。

为此,三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了各个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和责权关系,与城市转型中的治理相适应;出台和完善规章制度,将城市治理纳入法制轨道;构建高效联动的工作平台,为市民、游客提供24小时“一站式”服务。一年多来,三亚编制了《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等6项规划,以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从整体上对城市“双修”进行布局引导;相继制定出台了《三亚市白鹭公园保护管理规定》《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和《三亚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条例》等三部地方性法规,制定了《三亚市海岸带保护规定》《三亚湾滨海公园保护规定》等两部政府规章以及14项部门管理规定,确保“双修”在规划、建设、管理上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在多轮破立和取舍中,三亚大刀阔斧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并通过规划和建设重构城市生态空间,真正实现了还绿于民、还山河海于民。生态修复模式的范例、社会与市场效益取舍考量的范例、创新体制机制的范例、立法护航改革的范例、引导产业转型的范例……三亚“双修”一一探索着。

美丽蝶变,唤醒城市发展灵魂

一湾碧水开明镜,三面青山列画屏。

开展城市“双修”以来,三亚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打响了城市转型升级、内涵式发展的攻坚战,唤醒了城市发展的灵魂,迎来了“化蛹为蝶”的巨变。

三亚之变,在重塑血脉——

河流水质持续好转,目前已由地表水劣五类提升为三类,有的河段水质甚至达到二类标准;重点修复的8处受损山体面貌焕然一新,秃山又变青山;三亚河口、海岸带和主城区范围内的海域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海水一类水质已提升到98%以上;765万余平方米违建被拆除,5600余块广告牌和横幅被撤除,“暖白浅灰、清新淡雅、热带风情”的风貌为城景添新颜……城市更美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公共服务也更好了,“双修”让城市从肌理蜕变,重塑鹿城内在之魅力,“河水变清,秃山复绿,公园成串,绿廊遍布,步道相连”成了今日的真实写照。

三亚之变,在产业升级——

生态建设倒逼产业升级在“双修”中广泛存在。三亚河治污不许沿河养殖家畜,意味着三亚的畜牧业需要制定发展规划,产业升级;渔船造成三亚河面源污染,治污需求迫使传统渔业转产转型,走品牌之路;三亚河337平方公里流域的污染管控,倒逼传统农业主动融入互联网,牵手“旅游+”,做精做强现代农业……在生态市建设中,三亚明确了三次产业的发展方向:坚持基础设施整体适度超前,超常规发展旅游业;以特色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电子信息、农副加工、医药制造、新型建材,生态旅游产业以及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发展的商贸、餐饮、交通、物流为主导,依靠人力资本的增值、经济资本的支持和社会资本的调控,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三亚之变,在理念扭转——

敢为人先、革故鼎新、攻坚克难。短短一年多,三亚“双修”成果广获赞誉,各级干部在推进“双修”过程中也悄然转变了理念:从经济挂帅到生态优先,实现了执政理念和政绩目标的转变,许多干部自觉把追求绿色GDP、让百姓享受优质的生态环境作为目标,将注重民生作为责任和追求;从迷恋高楼大厦到以绿水青山为魂,实现了对城市内涵和品质认识的转变,大部分干部对城市发展中牺牲生态环境有了切实的反思,保生态就是保饭碗、保未来成为共识和行动自觉;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从“面子”光鲜到“里子”强健,实现了城市建设和治理方式的转变。

三亚之变,在民生福祉——

60岁的东岸村村民吕秀妹曾因房子被拆打了工作人员一巴掌,而今她却表示,“把自己的房子贡献出来,搞这个环境保护,虽然舍不得,但是值得的,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一年多来一直驻在三亚负责“双修”总体规划和实施的范嗣斌感慨,“‘双修’对三亚居民的改变非常显著。解放路街道改造,过去老百姓意见很大、阻挠施工,现在沿街群众全力支持、鼎力协助,项目得以快速推进竣工。在骑楼老街改造中,有大批的志愿者主动参与进来,这是我们从前没有想到的!”“双修”赢得了百姓交口称赞,无论是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生态城市,抑或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城市“双修”的最终诉求,是人的共享。

省委书记罗保铭、省长刘赐贵在三亚调研“双修”“双城”工作时指出,三亚要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以“双修”“双城”试点工作为重要抓手,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动的龙头作用。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更笃定地表示:“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是三亚始终坚持不渝的目标。今后五年,仍是三亚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市的攻坚期。”

碧海蓝天春常在,山河海城美如画。水清、山绿、海净、城美,三亚以“双修”“双城”为抓手,坚定“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向世人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国家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全国“双修”工作现场会上高度评价了三亚“双修”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三亚市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细化为九个方面的具体工程项目,通过狠抓落实,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呼吁“各城市要学习借鉴三亚经验”。

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双修”探索,三亚已然“蝶变”——她不再是城市建设舞台上踉跄学步的迟到者。在新城市发展的语境中,三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愈发蓬勃激越,一个更加开放、昂首迈进国际化精品城市的新三亚图景正向世人展开!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394666442@qq.com

猜你喜欢

蝶变三亚生态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皖美出行“蝶变”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中国制造“蝶变”40年
“蝶变”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