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

2017-06-27何也李彦

神州·上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

何也?李彦

摘要:杜甫的一生是愛国的一生,其诗词中大多充斥着爱国情怀,受其祖父影响而一生致力于诗歌创新,自己认为“诗是吾家事”,虽然晚年生活穷困不堪但依然矢志不渝的爱着自己的祖国,他的诗歌中大多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惜。

关键词:杜甫;爱国忧民;杜诗

一、杜甫的爱国忧民情结的形成

(一)环境因素

1.受家庭影响。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代,祖祖代代在朝为官,以儒家思想为主,希望利用儒家思想帮助君王实现统治人民的目的。在这种家庭当中,他的思想自小受到了极大影响,希望自己能够做官为君王效力。他的《进雕赋表》中有着明显表现,但中国封建社会实现一人专制,因此那个时代的爱国就是对君王的无限效忠,杜甫自小受家庭影响,自然形成了爱国思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做官。

杜甫在年轻时一心想着做官,将人生发展确定在辅佐君王方面,并没有深入了解百姓生活,因此形成其忧民情结的主要原因在其他方面。

2.时代与经历的影响。唐代读书人大多在年轻时游历祖国大好河川,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而且也可以积累知识,对外宣传自己,有利于自己今后的生活。杜甫在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的期间也曾外出远游,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对其以后的诗歌发展积累了丰富素材。

后来他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其诗歌创作也自历史事实转变为对人民的同情与爱怜,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而在他流亡与游历当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因此其胸怀更加宽广,诗歌中的气势也增加了许多。

(二)内部因素

杜甫在诗歌方面有着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之为“诗圣”自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他从小就学习文章的写作,七岁时就可以写诗,年轻时外出远游,为他的诗歌创新积累了大量材料,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自此可以看出诗人胸怀的宽广,有着这样的胸怀自然会联想到人民生活的困苦,随着与劳动人民接触的日益增多,他的眼光更加开阔,将国家、人民、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

1.热爱自然。杜甫的诗不但描写一定的史实,而且也包括一些描写自然的诗。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其中生动描写了泰山的美丽景色。他还热爱着自然界中的动物,如鹰“何当击凡鸟”,燕“旅食惊双燕,衔泥入北堂”,鸭“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利用自己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生动的动物形象,如果心中没有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2.热爱人民。早期的杜甫希望通过当官为君王效力,由于当时生活较为富裕,因此也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经历“安史之乱”以后,他在自己的流亡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深入接触了广大的劳动人民,了解了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产生了同情爱惜的想法,此时的诗大多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其中充满了同情。

战争是为了扩大疆土,但最终伤害最大的还是老百姓。杜甫笔下有着大量的人物,有老人、有儿童。他们当中有的为国家出力,死于战场;有的被征为民夫,离开家庭;有的在离别时伤感哭泣,为自己面临的不公平感到气愤。其中都是诗人真实心理感受的写照,都是对当时真实生活的反映,饱含丰富的感情。

3.热爱朋友。他对自己的亲人与朋友有着无限的爱。年轻时的李白、高适,后来的岑参、郑虔、严武,还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遇到了苏涣,他都对友人一片真情。利用诗歌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分离后又写出大量的伤感之诗。而以描写与李白友谊的诗歌最多。

二、杜甫描写了爱国忧民的大量诗篇

(一)以爱国情结为主的诗歌

没有战争的时候,他认为应该尽力辅佐君王,帮助其统治天下。发生战争后,应该帮助君王消灭叛乱军队。在发生“安史之乱”前,唐朝处于兴盛时期,此时杜甫以当官为主要人生目标,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真实写照。虽然杜甫是一名文人,但在“安史之乱”以后,他也不甘寂寞,经过自己的艰难奔走希望为皇上效力。但此时已经满身疾病,但还写出了“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这样效忠皇上的诗句。

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时期,诗人虽然已经不能起床但还关心着国家大事。在他的文章中也大多包含了自己将希望寄托给家人的思想,如《莫相疑行》,描写了对当前朝廷腐败的忧虑,也有着对皇上的希望,“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在他送别严武时写道“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提出严武应该做官为朝廷效力。

(二)以忧民情结为主的诗歌

在他的《兵车行》当中,写出了征夫与家人离别时的凄惨场景,使人读来感觉到哭声就是身旁。皇上一味开展战争,但受伤的还是老百姓,他们离开自己的妻儿,家中生活困苦,但朝廷却在“急索租”,诗人在此写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战争中大量生灵死亡,又写出了“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让人读来感到心肠寸断,痛不欲生,也在其中看到了皇上的无情,其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爱惜与同情。

“小别胜新婚”,但刚刚结婚的夫妻就要分别,丈夫就要奔赴战场,使人难免会感到忧伤与不安。但妻子还是“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为了让丈夫放心,强忍心中悲痛“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说道“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在此可以看出,虽然妻子对丈夫充满了爱怜之情但也感到无可奈何,老人看着新婚夫妻的离别,心中也充满了悲伤与无奈,“投杖出门去” “幸有牙齿存”;老太太悲伤过度,已经哭死在道路旁,虽然天寒地冻,但身上依然穿着单薄的衣服。虽然知识一旦离开将永无相见之日,但还是劝老伴多吃一点,读来让人泪如雨下。在《无家别》中,“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乡亲们都已经离开了家乡,都不知道相互间的生死,他所能看到的只有一只竖着毛的狐狸,但在这种情况下,县吏依然要求他当兵,他只能告别家中年迈的老娘,但老娘今后将如何生活,他都不得而知。

三、结论

总之,在杜甫的诗歌中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与关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参考文献:

[1]何海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三首》看“诗圣”的爱国忧民情怀[J].读书文摘,2015(14).

[2]昊慧敏.浅谈“诗圣”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2):129-130.endprint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
杜甫的一生
杜甫改诗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甫与五柳鱼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甫的维稳观
20世纪以来文天祥《集杜诗》研究综述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