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经济空间差异及重心转移

2017-06-27高露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2期

高露

摘要:本文选取2006年到2015年河南省各县市经济指标(GDP)数据,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及省内分布格局,运用重心模型,利用ArcGIS软件计算出河南省2006年到2015年各年份经济重心,分析经济重心的移动变化轨迹。分析得出:河南省经济发展形成了以郑汴洛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省内经济受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辐射影响较明显;2006-2015年间,经济重心移动幅度不大,向东北方向移动。

关键词:经济分布;经济重心;变动轨迹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及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也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作为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组成要素:经济,研究其空间分布差异变化对研究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经济重心空间转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那年代,最初研究侧重于经济重心的测算,测度其运动发展轨迹,来研究经济发展空间变动。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选取河南省最新数据指标,分析其空间分布,研究其差异性,计算经济重心,河南省经济重心移动变动轨迹得出结论。

一、研究地区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但河南省内各地区之间发展并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在以省会城市:郑州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圈内。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及打造郑州国家级中心城市大背景下研究省内经济空间变化以及重心变动,对促进河南省发展实现中部大崛起,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至2015年期间部分地区进行撤县并市、地区划分调整,为实现研究区域数据连续性,以2010年行政单元为基础对其他年份进行调整,撤县并市、地区划分变动的区域,从其总体中分离。文章所使用GDP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河南省统计年鉴。

二、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化概况分析

选取2006年、2010年、2015年各县市GDP与全省GDP,计算各年份各县市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并以此为分析对象,再以2010年为比较基础,计算2010年与2006年,2015年与2010年各縣市GDP占全省GDP比重的变动量,分析可得, 2006-2015年这10年间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速度是在不断增长的,但也有差异性。这10年间,经济发达区域多集中于陇海铁路沿线产业带、京广铁路沿线产业带以及西部资源型城市群,形成了以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为轴线的经济发展集聚带,以郑、汴、洛、新、焦为中心的豫中部偏北的经济发展活跃产业带,郑汴洛城市群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经济不发达区域主要在传统农业聚集区域:黄淮四市。

三、河南省经济重心迁移变化分析

1.经济重心概念及计算方法

重心模型能够将区域的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结合起来,可以把各要素在区域内的整体演化特征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近年来,重心和重心变动轨迹多被用来研究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化的分析。经济重心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对比能够维持平衡。重心的计算公式为: , 公式中、为整个区域第t年的某一属性的重心的经纬度值;Mti为第t年第i个县(市)的某种属性的数量值,Xi和Yi分别表示第i个县(市)的重心的经纬度。在ArcGIS中,利用Mean Center工具计算平均中心时指定一个权重值,那么就可以得到加权的平均中心,即重心。可选取GDP值作为权重,从而可得河南省经济重心。本文通过建立2006年至2015年河南省各县市常住人口数据和GDP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使用Mean Center工具计算2006年至2015年河南省经济重心,并绘制其变动轨迹图。

2.河南省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分析

选取河南省2006-2016年期间126个县市的GDP数据,计算河南省2006-2015年的经济重心坐标,分析可得,10年间河南省经济重心在新郑市境内。从2006-2011年期间,河南的经济重心大体上向北移动,2012-2015年期间经济重心向东移动。经济重心整体的移动方向是向北移动。河南省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其偏移程度加大,南北经济发展南北差异较大。

四、结论与建议

河南省经济发展形成了以郑汴洛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省内经济受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辐射影响较明显;2006-2015年间,经济重心移动幅度不大,向东北方向移动;省内经济发展东西差异有所缩小,南北差异加大。

参考文献:

[1]徐建华,岳文泽.近 20 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2]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95.

[3]许家伟等. 1990—2009 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人文地理,2011,120(4):85-90.

[4]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河南省 1987—2006 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16-19.

[5]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 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249-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