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建设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对策研究
2017-06-27陶睿
陶睿
摘要: 建设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是新常态下攀枝花市西区推动经济转型、精准对接国家、省、市开放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深入剖析发现,西区建设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具有区位、配套、产业基础、平台建设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转型难度大、经济开放程度低、与外部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等问题。研究指出,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度;建立外向型产业基地,鼓励企业“走出去”,完善开放平台建设等措施将有助推进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建设。
关键词:攀枝花市西区;南向开放門户;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建设是攀枝花市“四个加快建设”战略定位之一,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川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发展高地是攀枝花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接“一带一路”,融入长江经济带等开放战略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抢抓机遇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南向开放门户的提出
门户城市(Gateway City)概念最早由地理学家Retal 提出,具有区域链接节点和对内、对外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体系控制中心功能,通常自然条件优越、周边聚落原料集散地、外来工业品分配点,是本区域对内对外交流的枢纽和咽喉,具有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特征与功能。
2011年,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突出南向发展战略;同年9月,攀枝花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将攀枝花打造为四川南向开放门户;2016年,攀枝花市西区把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战略重点。四川南向开放战略旨在通过西部省份(云南、广西、广东、西藏等)对内开放合作“一横轴”与南亚、东南亚外部开放合作“两纵轴”建设,将四川发展为具有内引外联功能的 “核心枢纽点”,带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合作的推进。对内开放方面,南向开放门户市场是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与可持续开发开放的引领区;对外开放方面,南向开放门户是促进南亚、东南亚经济板块联合发展的先行区。南向开放门户建设的实施过程是促进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联系的对外开放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区域合作拓展的对内开放过程。
二、建设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的重要意义
(一)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TPP、TTIP和TISA等背景下,国家层面不断拓展开放新领域、新空间,积极构建开放新格局;四川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三向拓展、四层推进”为路径,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面向西南开放的核心腹地;攀枝花把推动对外合作中的南向开放要求列入了规划建设的战略要点,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建设是西区精准对接国家、省、市开放战略的必然选择,将成为促进西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助力
西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中二产独大,二次产业中一煤独大,三产发展相对滞后”,转型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利用南向开放门户建设契机,将西区置于国际性、区域性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把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实现西区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
(三)服务宏观开放战略的现实需要
南向开放门户建设是西区主动融入“两带两走廊”、 服务宏观开放战略,深入开展区域合作的现实需要。南向开放门户强调基地、通道和合作平台的建设,发挥对内聚集、对外辐射功能,增进区域内外沟通交流,以产业园区、经济区建设为载体,主动加强与南向国家及毗邻市州、县区在西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过剩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区域发展协同效应,实现开放与开发的双轮驱动。
(四)驱动全面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
西区经济发展对资源、投资的依赖很大,面临人才缺乏、科技开发与转化能力弱、创新能力差等紧约束,加速门户城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支持,对于促进西区发展,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等意义重大。南向开放门户建设将带动西区交通、商贸、物流、旅游等多项产业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要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全面带动西区的开发开放。
三、西区建设南向开放门户的可行性分析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攀枝花地处中国西南川滇结合部,南连东盟自贸区,北连成渝经济区,是长江经济带和“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是四川通往西南沿海口岸和辐射东南亚的最近点和重要枢纽,全域属于国家攀西战略创新开发试验区。西区属于攀枝花市内西南部和川滇交界地带,直接与云南华坪县接壤,承东启西,在南向开放中具有明显优势。西南大动脉成昆铁路攀枝花支线终点位于境内,规划中的丽攀昭铁路也将通过境内,成昆铁路扩容等工程也在加快实施中,“四横多纵”公路路网格局形成。
(二)配套基础较为完善
西区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工人素质较高,这为西区向东盟、南亚等工业相对欠发达的国家输出产品、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西区具备成为南向开放门户的市内、乃至西南部地区交通枢纽的交通基础设施及水运条件;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西南地区物流集散中心所需的物流园区、仓储设施、运输设备和流通加工条件。格里坪铁路物流园区、新启铁路口岸物流园区、攀西商贸物流园区等建设使物流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三)产业基础初步建立
西区工业较发达,全区形成了煤及煤化工、钢铁及机械制造、建材、火电四大支柱产业主导,啤酒、电冶化工、石化等产业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同时正积极培育钒钛产业以及清洁能源产业。西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支柱产业链延长,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及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四)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西区在攀枝花市南向开放战略中,走在了前列,区内外交流的平台如经济技术交流平台、电子商务及信息平台、物流商品流通平台及人才交流平台已初步搭建,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攀枝花(西区)—东盟(GMS)经贸合作会、攀枝花市东盟商贸城等平台项目对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西区建设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存在的问题
(一)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产业转型有待加快
西区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61家,其中:煤及煤化工企业32家,占52.5%;钢铁深加工及机械制造企业7家,占11.5%;电力企业1家,占1.6%;建材企业6家,占9.8%;其他企业15家,占24.6%。区内煤及煤化工、焦炭、火电、钢铁深加工、建材等主导行业产能相对过剩。西区资源性产业比重偏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大。
(二)外向发展程度较低,对外开放力度不够
攀枝花市在海关注册的进出口企业共有161家,近三年有过进出口业务的有33家,占注册企业的20%左右。从进出口情况看,出口产品主要为钢轨、钛白粉、卷材等;进口产品主要以机电设备、仪器和配件为主。西区曾开展过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企业仅有8家,但近几年企业出口率为零。西区在进出口企业数量、规模及城区开放度等方面都无明显优势。
(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与东盟需求匹配不足
西区主要由煤及煤化工行业、钢铁深加工及机械制造行业、电力行业、建材行业等4大行业构成,但产品结構仍然较为单一,但涉煤产业及产品的比重相对较大。东南亚国家市场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为机械和钢铁制品等,目前西区的主要产品与东盟市场需求匹配度并不高,也就加大了西区主要产品南向输出的难度。
五、西区建设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的对策分析
(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协调合作
一是加强经济交流,深化区域合作。西区应积极参与攀昆经济带、西安-昆明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攀枝花南向发展战略中充当桥头堡,加大与云南外向型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联系与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科博会、钒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加大专题推介,积极利用各种经济交流和招商活动平台,尝试在昆明、成都等中心城市举办专题推介活动和专场主题推介会。通过园区合作共建模式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建立跨省经济合作平台—丽攀工业园区;适时开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的招商推介活动。
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具有技术、生产、人才、资源等优势的实力企业先行“走出去”,如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起重运输机械厂、攀枝花恒达板簧有限公司、攀创科技、攀煤联合焦化公司、德胜集团攀煤化公司和翰通焦化等,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共赢,促进自身经营模式从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实力企业。加强调研,了解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情况,按需招商,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外向型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特别注意与南向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匹配;加强与东盟地区的文化交流。
(二)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一是着力打造面向东盟南亚的机械制造加工产业。开发生产与装备制造业配套的大型锻铸件、钢铸件系列产品及含钒钛铸锻件系列产品、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项目。在现有汽车弹簧钢板等项目基础上,积极发展汽车刹车片、曲轴、电机组装等汽车配件生产。鼓励发展火车夹板,含钒钛火车机车零部件及铁轨制造,含钒钛铁路机车车辆产品,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等配件生产项目。
二是在康养产业上融入南亚东南亚风情,引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特色康养项目和文化活动,在推进西佛山旅游景区、庄上梅子箐旅游度假区等发展项目时融入东南亚风情和元素。
三是衔接南向市场的现代特色农业。坚持以高端花卉和园艺产业为突破口,在做大花卉产业的同时,可尝试引种东南亚南亚的棕榈、可可、木薯及花卉等特色农产品,支持建设大型果蔬冷链加工储藏基地,使西区逐渐成为东盟特色农产品的周转站和加工基地。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贸易等服务性产业。西区应利用已有的公路、铁路、资源优势,借助省级二级物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将川南、贵州、云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煤炭、木材、建材等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交换的重要集散地。
(三)完善开放平台建设,打造东盟特色商品集散地
以打造商贸物流城为目标,大力推进东盟国际商贸城的建设,将其逐渐打造成为攀西地区的“华南城”,形成东盟特色产品展示、交易的商贸服务平台,定期举办攀西与东盟博览交流会,将西区发展成为攀西地区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产品和生产资源集散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尤其是借助O2O电商模式,将线下交易与线上交易有机结合。
(四)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支持企业参与国外专业展会;鼓励企业推进产品升级、研发和技术改造,给予符合出口条件的企业支持;支持企业开展出口品牌、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加快商会和行业协会等外贸中介建设,加强与外部地区中介机构的合作,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为企业走出去打通渠道,为企业对外出口牵线搭桥;扶持一批外贸综合服务机构,提供通关、报检、退税、物流、金融、保险、结汇等外贸全流程综合服务。继续推进内外贸结合专业市场建设,争取东盟商贸城率先具备外贸功能。
参考文献:
[1]尤朝忠,段龙龙.成渝经济区门户城市产业空间梯度转移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2):104-111.
[2]关于攀枝花市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的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2015(6):21-22+38.
[3]李晓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N].西安日报,2010-06-13(006).
作者简介:陶 睿(1981-),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国际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