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2017-06-27张丽媛陈玲玲卜晓阳

非常规油气 2017年3期
关键词:巴特白垩泥质

张丽媛,刘 瑛,高 飞,刘 柯,陈玲玲,卜晓阳,王 鹏.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张丽媛,刘 瑛,高 飞,刘 柯,陈玲玲,卜晓阳,王 鹏.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本文综合应用野外露头、岩心、测录井、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沉积相、单井沉积相和连井沉积相分析,对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该区中新生界沉积相类型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沉积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发育三角洲、浑水潮坪、混积潮坪、浅海陆棚和冲积扇沉积。受构造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沉积演化特征均有所不同。侏罗纪,以沉积三角洲平原含煤碎屑岩为主;早白垩世—晚渐新世,形成了潮坪及浅海环境下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积的现象;中新世—上新世,沉积了一套冲积扇砂砾岩体。

沉积相;沉积演化;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

费尔干纳盆地是苏联中亚地区西部的老油气区之一,位于中天山和南天山之间,是天山山系中一个北东东-南西西向延伸的近三角形山间坳陷盆地。盆地面积为40550 km2,横跨3个国家,中心部分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东端,东部和西南部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西北部在塔吉克斯坦境内[1]。

盆地的勘探活动始于1880年,最初在盆地南缘西段的绍尔苏地区发现古近系油藏,1904年找到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目前在费尔干纳盆地内共发现56个大小不一的油气田,其中,20%的油气分布于盆地北部的边缘构造带,80%分布于南部构造带[2]。巴特肯地区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南部构造带上,苏联曾对该地区进行过几十年(1934—2000)的衰竭式开采,累计钻井170余口。2010年以来,为进一步落实区域构造沉积特征及储层分布情况,寻找剩余油气,先后钻井10余口,主要集中在巴特肯地区的西部。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战略的目标区之一,同时它又与我国西部的一些盆地在构造沉积演化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3],对于西部含油气盆地的研究具有对比和借鉴意义。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费尔干纳盆地的构造演化、油气资源潜力、油气成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11],但在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Hecker和Belskaya对费尔干纳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进行了总结[12],张丽媛等对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混合沉积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13],但尚未见公开发表的文献对中新生界盆地沉积主体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和总结。本文作者综合应用野外露头、岩心、测录井、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对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沉积演化过程,为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费尔干纳盆地为欧亚板块南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盆地[1]。盆地基本构造特征为周边高山环绕,盆地中央为受深大断裂控制的地堑,南北以断阶带与山地相接[6]。盆地在构造上分为北部逆冲断阶带、北部台阶带、中央地堑和南部台阶带4大构造单元,其中北部台阶带和南部台阶带圈闭发育,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构造单元,研究区巴特肯地区位于南部台阶带中部(图1)。费尔干纳盆地基底由古生界灰岩、页岩、千枚岩、砂岩和火山岩等组成,出露于盆地周边,在盆地南部基底由变质沉积物和志留系-泥盆系火山岩组成。上二叠统-下三叠统超覆在基底之上,在狭窄(宽度约20~30 km)的箕状半地堑中沉积了一套红色磨拉石建造和凝灰岩,在洪积相和滨浅湖环境下有少量的火山碎屑沉积。中晚三叠世盆地处于隆升剥蚀状态,出现了沉积间断,在盆地南部巴特肯地区缺失三叠系地层。侏罗系为湖泊、沼泽、冲积平原等陆相沉积,主要为泥岩、砾岩、砂岩和煤层,厚度为200~1500 m。白垩系为陆相、潟湖相和滨浅海相沉积,在巴特肯地区以海陆过渡相为主,形成了碎屑岩、蒸发岩和碳酸盐岩等沉积物,厚度为150~1400 m。古近系为滨浅海和潟湖相,形成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交互沉积,厚度为110~950 m。新近系为陆相磨拉石沉积,主要为砖红色或粉红色黏土夹砂岩、粉砂岩、砾岩等,厚度为200~6000 m(图2)。

图1 费尔干纳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油气田分布Fig.1 Tectonic unit divi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il-gas field in the Fergana Valley

2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根据4条野外露头剖面、10余口井录井资料、常规测井曲线及成像测井资料、6口井岩心及相应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从野外露头沉积特征及岩心相研究入手,建立沉积相与测井-录井响应关系,进而进行单井沉积相及剖面沉积相分析。通过对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盆地沉积背景特征分析[1,6],认为该区主要发育5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三角洲相、浑水潮坪相、混积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冲积扇相。

2.1 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主要发育在侏罗系煤上岩系、含煤岩系、煤下岩系,平面上在巴特肯地区全区发育。以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14],该区三角洲平原主要沉积特点为泥厚砂薄、含煤层系较为发育且煤层连续性较好、砂砾岩体具明显正韵律特征。具体可细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沼泽及分流间湾等微相。

图2 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Fig.2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Batken region in the Fergana Valley

2.1.1 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又称分支河道,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以砂质沉积为主,粒度比邻近的微相稍粗。研究区分流河道微相发育相对较差,主要分布在含煤岩系和煤上岩系;岩性由细砂岩、粗-巨砂岩(图3a)、含砾砂岩和砂砾岩等组成,厚度多在5~13 m,局部薄砂体较发育,厚度仅2~3 m,垂向上表现为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发育冲刷面构造(图4a);伽马曲线呈齿化箱形、钟形(图5);成像测井上也可观察到明显的冲刷面,冲刷面之上为亮色高阻砂岩,其下为暗色低阻泥岩,此外还可观察到交错层理(图5)。

2.1.2 天然堤

天然堤发育在分支河道两侧,是由洪水期携带泥沙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其粒度比分流河道沉积细,比沼泽沉积粗,主要发育在含煤岩系和煤上岩系;以粉砂及泥质粉砂沉积为主(图4b),厚度在2~14 m不等;伽马曲线呈齿化箱形、钟形;成像测井上可观察到水平波状纹层层理(图5)。

图3 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沉积岩镜下薄片典型照片Fig.3 Typical photos of microscopic chip of the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Batken regiona.粗-巨粒岩屑砂岩,含煤岩系,S6井,1370.23 m,红色铸体薄片(-);b.粉晶白云岩,乌斯特里奇组,S4井,741.87 m,红色铸体薄片(-) ;c.腹足类生物,阿莱-苏扎克组,S6井,129.76 m,红色铸体薄片(+);d.介形虫,乌斯特里奇组,S1井,783.09 m,红色铸体薄片(+);e.砂砾屑灰岩,乌斯特里奇组,S1井,781.74 m,红色铸体薄片(-);f.细粒岩屑石英砂岩,里士坦组,S3井,168.45 m,红色铸体薄片(-)

图4 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特征典型照片Fig.4 Typical photos of the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tken regiona.正粒序,冲刷面构造,含煤层系,S6井,1370.82 m;b.灰色泥质粉砂岩,侏罗系,野外露头T4点;c.灰绿色泥岩,含煤层系,S6井,1371.48 m;d.褐色泥岩夹灰色粉砂岩,杂色岩系,S6井,561.81 m;e.水平纹层,砾屑条带,卡拉琴组,S4井,743.39 m;f.褐色泥质灰岩,溶孔发育,乌斯特里奇组,S12井,839.92 m;g.陆屑砂砾屑灰岩,乌斯特里奇组,S1井,785.09 m;h.灰绿色泥岩夹粉砂岩,砂纹层理,里士坦组,S3井,157.99 m;i.上部为灰色砾岩,交错层理,新近系,野外露头T1点

2.1.3 沼泽

沼泽沉积在三角洲平原上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面积的90%,主要发育在含煤岩系[15];其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灰绿色泥岩(图4c)、炭质泥岩夹煤层,煤层厚度为1~10 m;以自然伽马曲线低为特征;成像测井上可观察到沼泽沉积具明显的水平层理(图5)。

2.1.4 分流间湾

分流间湾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在研究区主要发育在煤上岩系;岩性主要为灰色、绿色、紫色泥岩夹少量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等,厚度较大;自然伽马呈齿状(图5)。该区以是否发育煤层作为分流间湾沉积与沼泽沉积的主要区别。

图5 S9井中上侏罗统三角洲平原沉积特征Fig.5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delta plain in the Middle-Upper Jurassic of well S9

2.2 浑水潮坪相

潮坪沉积可分为浑水和清水两种沉积类型,前者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后者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研究区浑水潮坪相主要发育在上白垩统杂色岩系和羌格尔塔什组,平面上在巴特肯地区全区发育。该区浑水潮坪相主要特点为砂、粉砂、泥呈薄互层状沉积,局部发育石膏岩及白云岩,以发育潮间坪亚相为主,局部发育潮上坪亚相。

2.2.1 潮上坪

潮上坪由于长期处于暴露状态,水动力条件弱,沉积物细,多发育盐沼或沼泽沉积。研究区潮上坪主要发育于上白垩统羌格尔塔什组,其次为杂色岩系,发育盐沼沉积,反映气候干旱;岩性为石膏岩夹薄层泥岩、石膏质泥岩,羌格尔塔什组石膏岩厚度较大,为21~52 m不等,杂色岩系石膏岩厚度相对较小,为1~6 m;自然伽马呈齿状、低幅值;成像测井上见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图6)。

2.2.2 潮间坪

潮间坪又称潮间带,是构成潮坪沉积的主要部分。研究区潮间坪亚相主要包括泥坪、混合坪及砂坪3个微相。

泥坪又称高潮坪,发育在高潮面附近,为低能环境,以泥质沉积为主。研究区泥坪广泛发育在上白垩统杂色岩系中;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红色、灰色、灰绿色泥岩及石膏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粉砂岩、石膏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图4d),局部夹有薄层的泥质白云岩;自然伽马曲线为中高值锯齿形;成像测井上可见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图6)。

混合坪又称中潮坪,为泥坪与砂坪之间的过渡地带。研究区混合坪主要发育在上白垩统杂色岩系;岩性为棕红色、灰色泥岩与泥质粉砂岩、石膏质粉砂岩、粉砂岩等互层,局部夹薄层石膏;自然伽马曲线呈齿形或指形;成像测井上见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图6)。

砂坪又称低潮坪,发育于低潮线附近,能量高,以砂质沉积为主。研究区砂坪主要发育于上白垩统杂色岩系;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自然伽马曲线呈箱形或齿化箱形;成像测井上未见明显层理(图6)。

图6 S5井上白垩统浑水潮坪相沉积特征Fig.6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muddy water tidal-flat facie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well S5

2.3 混积潮坪相

巴特肯地区发育碳酸盐岩的潮坪沉积并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清水潮坪沉积,而是具有明显的混合沉积特征[12-13]:从层系上看,碳酸盐沉积与泥质沉积交替出现;从岩性上看,碳酸盐沉积多为含泥灰岩、泥质灰岩和泥灰岩,仅局部为纯的碳酸盐岩,泥质沉积为灰质泥岩或泥岩夹薄层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图7)。因此,将具有上述混合沉积特征的潮坪相称为混积潮坪相。研究区混积潮坪相主要发育层系较多,包括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下部、古新统以及始新统的土尔克斯坦组,平面上在巴特肯地区全区发育。以发育潮间坪亚相为主,局部发育潮上坪及潮下坪亚相。

2.3.1 潮上坪

潮上坪在研究区白垩系姆扬组、利亚坎组、卡拉琴组、乌斯特里奇组以及古近系布哈尔组、阿莱-苏扎克组多个层位发育;沉积物主要由灰泥石灰岩、准同生的泥粉晶白云岩(图3b)、石膏岩等构成,局部夹薄层泥岩、灰质泥岩等,根据沉积物的岩性特征细分为灰云坪、云坪、云膏坪等微相;自然伽马曲线呈齿形或指形(图7);岩心上可观察到水平纹层,局部见砾屑条带(图4e),可能为风暴沉积的产物。

图7 S4井下白垩统混积潮坪相沉积特征Fig.7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tidal-flat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well S4

2.3.2 潮间坪

混积潮间坪主要包括泥坪、灰坪和潮道3个微相。

混积潮坪相中的泥坪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系姆扬组上部、克济尔皮里亚尔组下部、亚罗瓦奇组及古近系阿莱-苏扎克组上部;其与浑水潮坪相中的泥坪特征相似,都以泥质沉积为主,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混积潮坪相中的泥质沉积为灰质泥岩或泥岩夹薄层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自然伽马曲线为中高值锯齿形(图7);成像测井上可见水平层理、波状层理。

灰坪是混积潮坪相的主要沉积物,在白垩系的利亚坎组、克济尔皮里亚尔组、卡拉琴组、乌斯特里奇组及古近系阿莱-苏扎克组等多个层位广泛发育;岩性主要为泥质灰岩、含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图4f);自然伽马曲线呈齿化箱形(图7);镜下可观察到腹足类等广盐性生物发育(图3c、图3d),生物扰动较强。

潮道是潮间坪中的高能环境,主要发育于白垩系利亚坎组和克济尔皮里亚尔组;岩性为砾屑石灰岩、砂砾屑石灰岩等(图3e、图4g),局部含有陆源碎屑;自然伽马曲线呈低幅箱形;成像测井上可观察到砂砾屑颗粒、冲刷面构造及交错层理等(图7)。

2.3.3 潮下坪

潮下坪位于平均低潮面之下,很少暴露于水上。研究区潮下坪可细分为潮道和潮道间两个微相。

潮道属潮间带发育的潮道延伸至潮下带的部分,主要发育于古近系土尔克斯坦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灰岩、泥质灰岩;自然伽马呈齿化箱形;成像测井上见交错层理(图8)。

潮道间主要发育于古近系土尔克斯坦组;以灰色、灰绿色泥质沉积为主;自然伽马呈中高值锯齿形(图8);成像测井上见水平层理。

图8 S3井始新统混积潮坪相与浅海陆棚相沉积特征Fig.8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tidal-flat and neritic shelf facies in the Eocene of well S3

2.4 冲积扇相

冲积扇是一种自山口顺坡呈放射状的河流形成的巨大的扇形堆积物,它具有山区河流冲击成因的特点,故称为冲积扇。研究区冲积扇相发育于上新统巴克特利组,层位相对较浅,无对应取芯资料及测井资料等。根据野外露头及岩屑录井资料,冲积扇相沉积物主要为杂色砾岩(图4i),砾石成分混杂,以碳酸盐岩、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石英砂岩,见少量泥砾及岩浆岩等;砾石分选较差,呈次棱角状-棱角状;推测其主要为扇中河道沉积。

3 沉积演化

前人将费尔干纳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2-3,10]:①古生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②晚二叠世—三叠纪复合裂谷形成阶段;③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初期裂谷坳陷阶段;④早白垩世—晚渐新世裂谷晚期;⑤中新世—第四纪挤压作用阶段。其中,后3个构造演化阶段对应于盆地沉积主体中新生界地层的形成时期,因此,本文在对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后3个演化阶段对该区中新生界沉积演化特征进行分析。

3.1 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初期裂谷坳陷阶段

该时期基底发生了缓慢沉降,沉积了一套陆相含煤碎屑岩地层。受晚三叠世构造抬升与剥蚀作用的影响,该套地层以高角度不整合超覆在下伏地层之上,在巴特肯地区表现为三叠系地层缺失,沉积物由二叠系深湖-半深湖的凝灰岩突变为下侏罗统三角洲平原的沼泽沉积。中侏罗世早中期,盆地“雏形”已基本形成,呈现具现今轮廓的单一巨型沉积盆地,发育中下侏罗统三角洲平原沼泽沉积,富含煤层,局部发育含砾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组成的分流河道沉积。晚侏罗世,由于地体增生导致盆地北部局部出现火山岩与磨拉石的红色建造相互伴生,在盆地南部巴特肯地区表现为红色、棕红色、棕黄色泥岩组成的分流间湾沉积,局部夹薄层河道砂岩(图9)。

3.2 早白垩世—晚渐新世裂谷晚期

早白垩世,受海侵作用的影响,沉积环境由陆相沉积转变为古海湾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同时受走滑断层作用的影响,盆地由东南向西北发生不对称热沉降,在盆地西南部和东南部形成了海峡,成为海侵进入的通道。对应巴特肯地区沉积特征,沉积物由三角洲平原的碎屑岩沉积转变为潮坪环境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值得注意的是,该区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混合沉积的特征,这种混积潮坪沉积持续发展到晚白垩世中期。晚白垩世中期之后,受构造运动及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盆地内开始沉积碎屑岩,巴特肯地区主要为浑水潮坪沉积,形成了棕红色、褐色、灰绿色泥岩与砂岩、粉砂岩薄互层沉积。直至古近纪,费尔干纳海湾沉积中心的沉降速率变缓,甚至局部发生了抬升,因此出现了岛屿和水下隆起,海峡变窄变浅,海水淡化,且周边区域停止抬升,海湾内再次发育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混积潮坪沉积。随着热沉降作用的不断进行,基底发生沉降,水体加深,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变为浅海相,形成了始新统中部的浅海陆棚碎屑岩沉积及始新统上部的浑水潮坪碎屑岩沉积。总体上看,早白垩世—始新世中期,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处于潮坪环境,伴随着基底沉降、构造调整作用及海平面周期性变化,出现了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交替沉积的现象。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经历了水体加深又变浅的演化过程,沉积物为细粒的陆源碎屑岩(图9);此外,从沉积相连井剖面图上可以看出,该时期沉积水体自北向南有加深的趋势。

3.3 中新世—第四纪挤压作用阶段

中新世,天山地区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影响而以挤压作用为主。一些平移断层开始重新活动,例如特拉索-费尔干纳断层,导致盆地南部和北部隆起区形成逆掩断层。该时期,费尔干纳盆地变成山间盆地并充填了厚层的来自于南部和北部隆起区的磨拉石建造。上新世时期,随着褶皱、逆冲的继续进行,构造变形进一步发展,并在第四纪达到高峰。且随着时间推移,构造变形由盆地周边向盆地中心延伸。在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表现为中新统地层缺失,上新统为一套冲积扇砾岩沉积(图9),在巴特肯东部地区砾岩厚度较大。

4 结论

(1)本文在前人对费尔干纳盆地沉积背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该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明确了该地区沉积相类型及不同阶段的沉积演化特征。

图9 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相连井剖面图Fig.9 Profiles of the connected wells of the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Batken region of the Fergana Valley

(2)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中新生界发育三角洲相、浑水潮坪相、混积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冲积扇相5种沉积相类型。其中,侏罗系主要发育三角洲相;白垩系—渐新统主要发育混积潮坪相、浑水潮坪相,其次为浅海陆棚相;上新统主要发育冲积扇相。

(3)中新生界沉积演化受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控制,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初期裂谷坳陷阶段,以沉积三角洲平原含煤碎屑岩为主;早白垩世—晚渐新世裂谷晚期,主要处于潮坪及浅海环境,受构造变动及海平面升降的影响,形成了“碳酸盐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碎屑岩”交替沉积的现象;中新世—第四纪挤压作用阶段,在挤压构造作用下形成了盆地边缘隆起区,隆起区遭受剥蚀从而在盆地内部充填了磨拉石建造,对应于巴特肯地区为一套冲积扇砾岩沉积。

[1] 朱毅秀,刘洛夫,林畅松.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25-31.

[2] 朱毅秀,刘洛夫.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构造及其演化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31(2):92-94.

[3] 徐洪,杨玉峰.费尔干纳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系统[J].石油实验地质,2014,36(4):450-458.

[4] BAZHENOV M L. Cretaceous paleomagnetism of the Fergana Basin and adjacent ranges, central Asia: tectonic implications[J]. Tectonophysics, 1993, 221 (2): 251-267.

[5] 姜德凤,刘国华,赵耀五.费尔干纳盆地南部下部构造岩性层的含油气前景的实现方法[J].国外油田工程,2005,21(7):1-5.

[6] 刘传鹏,林承焰,赵玉华,等.费尔干纳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新领域[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28(1):96-102.

[7] 左国朝,刘义科,张招崇,等.中亚地区中、南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背景分析[J].现代地质,2011,25(1):1-14.

[8] 塔斯肯,李江海,李洪林,等.中亚与邻区盆地群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J].现代地质,2014,28(3):573-584.

[9] 姜生玲,李博,张金川.费尔干纳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再认识[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29(4):47-50.

[10] 刘阵,王鹏,张洪美,等.费尔干纳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6,37(1):120-124.

[11] TIBALDIA A, CORAZZATOA C, RUSTB D, et al. Tectonic and gravity-induced deformation along the active Talas- Fergana Fault, Tien Shan, Kyrgyzstan[J]. Tectonophysics, 2015, 657(30): 38-62.

[12] HECKER R T, OSSIPOVA A I, BELSKAYA T N. Fergana gulf of paleogene sea of central Asia, its history, sediments, fauna, and flora, their environment and evolution[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1963, 47(4): 617-631.

[13] 张丽媛,刘瑛,卜晓阳,等.费尔干纳盆地巴特肯地区混合沉积的特征及成因[J].科技导报,2016,34(18):209-220.

[14] 张锐.柴达木盆地北缘马仙地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条件[J].非常规油气,2015,2(3):8-12.

[15] 李军,赵文光,李娜,等.煤层形成背景与煤层气储层特征[J].非常规油气,2015,2(2):27-33.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Cenozoic in the Batken Region, Fergana Valley

Zhang Liyuan, Liu Ying, Gao Fei, Liu Ke, Chen Lingling, Bu Xiaoyang, Wang P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anxi Yanchang Petroleum(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75,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field outcrops-core sedimentary facies, single wel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onnected wells sedimentary facies, the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Bartken region of the Fergana Valle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field outcrops, cores, logging wells and rock flak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s were defined and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five sedimentary facies developed in the Mesozoic-Cenozoic of Batken region in Fergana Valley, including delta, muddy water tidal flat, mixed tidal flat, neritic shelf and alluvial f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ctonism and sea level changes, different sedimentary evolution stag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Jurassic, coal-bearing clastic rocks of delta plain are deposited. Between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the Late Oligocene, carbonate rocks and clastic rocks in the environment of tidal flat and neritic sea are alternately deposited. From the Miocene to the Pliocene,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sandy conglomerate or conglomerate of alluvial fan.

sedimentary facies; sedimentary evolution; Fergana Valley; Batken region; Mesozoic-Cenozoic

陕西省工业科技攻关项目“吉尔吉斯斯坦低品位油气藏高效开发对策研究”(2015GY088)资助。

张丽媛(1985—),女,工程师,博士,从事沉积学及储层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邮箱:zhangliyuan426@163.com.

TE122.23

A

猜你喜欢

巴特白垩泥质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泥质粉砂岩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防护措施研究
巴特王国的故事 第四章 糟糕,假戏做歪了
不同泥质配比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深度减容研究
治白垩病良方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
晨练的男人
泥质粉砂岩路基填料改良试验研究
我对白垩病的观察